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台灣紀事(上):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諺語淺釋(1)
台灣警世良言:台灣諺語淺釋(2)
台灣好言吉句:台灣諺語淺釋(3)
台灣俗語真言:台灣諺語淺釋(4)
台灣雅言巧語:台灣諺語淺釋(5)
台灣土話心語:台灣諺語淺釋(6)
台灣醒世智言:台灣諺語淺釋(7)
台灣妙言覺語:台灣諺語淺釋(8)
台灣勸世嘉言:台灣諺語淺釋(9)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台灣紀事(下)(CE0003)──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作者:莊永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9年10月10日
定價:600 元
售價:474 元(約79折)
開本:菊12開/平裝/560頁
ISBN:957130025X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台灣紀事(上/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1976年10月7日

.「鐵血文人」吳濁流

「吳老沒在濁流中,但願看到清泉湧。」

1976年今日,吳濁流棄世。楊逵在「悼念詩」寫下如此言簡意賅的詩句追念這位鐵血文人,並祈望著台灣新文學的復興。

吳濁流,名建田,號饒耕,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人,生於1900年,牠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生,曾擔任國小老師。1927年加入苗栗詩社,1932年參加大新吟社;三十五歲開始以日文寫小說,曾以「水月」、「泥沼中的金鯉魚」向「台灣新文學」投稿,頗獲佳評。1941年內渡,在南京大陸新報當記者,呆了一年後返台,出任「米穀納入協會」苗栗出張所主任,而後仍回記者職務,服務於「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新報」,光復初期,仍是「新生報」的無冕王。

有「台灣文學史上的古典長篇大作」之稱的「亞細亞的孤兒」(原名:「胡志明」)是這位「記錄文學」驍將在戰爭期間「以生命為賭注」的力作,從這部小說「可以知道在日本殖民地下喘氣的台灣人的心情和痛苦。」

以詩人自居的吳濁流,卻以小說留下其不朽文名,他的「小說創作觀」是「文學是清流,絕無濁流」:

「我寫的小祝帶有歷史性的性格,所寫的各篇都是社會真相的一所面。」

「文學就是文學,要有絕對自由意境才能產生好作品,拍馬屁不是文學,喊口號也不是文學,文學是婆術,不能來作工具。」

「模仿主義盛行一時,逃亡思想也應運產生,文化一直走下坡,不知其止境,而不自覺,尚口口聲聲高呼黃帝的子孫,擁有五千年優秀的文化;尤其可憐者,我們的精神文化一落千丈,變為自我陶醉式的精神勝利者,還不反省關於整個文化問題。」

「我們在台灣特殊環境下掙扎,其文學也在這樣環境下苦悶,若是不承認這樣特殊環境,也無法創造有生命的作品,其作品一切變為虛空,或是虛偽的,怎麼也談不起文學的價值。」

吳老嫉惡如仇,經常痛責「大頭病」患者,「雞栖王」、「怯懦卑屈的台灣人」、「自我陶醉的精神勝利者」、「文化仙」、「御用紳士」也經常掛在他的口中。他不願見及夕陽被黃昏吞沒,他的「意境」是「且喜夕陽餘艷在,殘威燒卻半天紅」。因此創辦了「台灣文藝」雜誌和吳濁流文學獎。


1932年11月8日

.以歌代哭的南音雜誌

「鑒於過去島內各種雜誌壽命多不久,凡我會員,對於寫作方面,應痛罵日人處,最好不必即刻劍拔弩張,直搗黃龍,惹翻檢閱者的神經;與其作無謂的犧牲,何如運用含蓄的筆法,使讀者稱快,而檢閱者惘然,較為得策。倘有特殊的理由,則不在此內。」

1931年秋,賴和、張煥珪、張聘三、葉榮鐘、許文逵、周定山、黃村城、郭秋生,聚集在台中莊垂勝家,九人做了以上的討論後,決定創辦一本半月刊雜誌,終於1932年1月1日發行創刊號,雜誌名稱由林幼春命名為:「南音」。發刊詞由葉榮鐘(奇)執筆:

「台灣的混沌既非一日了,但是有史以來當以現代為第一,目前的台灣可以說是八面碰壁了,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以至於社會上各方面,不是暮氣頹唐的,便是矛盾撞著。在這混亂慘淡的空氣中過日的我們,能有幾個不至於感著苦痛?……我們幾個傻朋友,伶俐不足以忭舞昇平,志氣不足以奔走運動,膽量不足以實行自殺,笑啼皆不敢,左右作人難,想來想去只好絞些腦汁,寫幾篇不三不四的文字,談幾句不關痛癢的閒話來消消愁悶,解解鬱憤。這樣無聊的極思,就是本誌發刊的動機。

……本誌在做同人自己表現一些牢騷之外,還期待它能做個思想知識的交換機關,盡一點微力於文藝的啟蒙運動。這樣的工作,我們亦自知很消極、很迂遠的勾當,然而在這百不可為的情勢下,也算是一種「以歌代哭」的辦法吧。萬一僥天之大倖,得籍這部小弱的雜誌,在這烏煙瘴氣裏發現得一線的光明,縱是不足以根本的去解決目前艱難的局面,或者能夠在這些迷濛苦悶的人們的心靈上,流一點文藝的潤澤,給一點生活上的慰安,那就真是同人等的望外之喜了。……」

「南音」共出了十二期,於1932年今日發行第一卷第十二期後,即告休刊。前六期在台北發行,發行人是黃村城,第七期至十二期,移至台中發行,發行人改為張星健;內有三期遭到查禁。懶雲(賴和)的「歸家」、「惹事」;一吼的「老成黨」;赤子的「擦鞋匠」都是「南音」發表的小說佳作;郭秋生所特闢「台灣話文嘗試欄」,和他的雜文「糞屑船」,也是以「南音」半月刊做為他欲推廣「台灣話文」的「實驗場所」。


1909年11月18日

.台北城下的義賊

「廖添丁的故事」,一直是說書、話劇、廣播劇、小說、舞劇、電影……的好素材,這一部「鄉野傳奇」,會有歷久彌新的感覺,不在於這位「義賊」被神格化,而是人們愈來愈覺得他曾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

廖添丁的日據時期戶籍資料記載為:明治十六年(1883年)4月15日生,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11月18日死亡。父親廖江水,母親王足。設籍:台中廳大肚上堡秀水庄(今台中縣清水鎮秀水里)。備註欄登錄有:「竊盜四犯」。(竊盜前科四次)。

1962年修「台北市志卷十雜錄叢錄篇第二章紀人:「淡北稗海錄」有廖添丁小傳,文獻會做此「志餘」之錄,概說有云:「國人性喜怪誕神秘,一事幾經傳播渲染,幾乎面目皆非,台灣自無例外,……至於傳說,堪輿之言,於此科學昌明時代本人不足信,然此均為民族幻想之寄託,或民族性之流露,爰就傳說而記傳說,不加刪改修飾,以存其真。」

「小傳」開筆即述:「廖添丁者,光緒乙未割合後,橫行台北城下轟動一時,而使日當局無法應付之大竊賊也。」顯然,官方治史,難以縱筆的緣故,所以語多隱昧。

廖添丁,出身寒門,從小為人放牧,十三歲那年,日人據台,那時抗日潰軍散勇不少隱身民間,其中不乏身懷絕技之人,他有緣結識這些人,而且本身又是奇身異骨,很快學得武技真傳。

由於家鄉荒瘠凋蔽,難為生計,他北上闖蕩,原參加築造鐵路工事,因不堪日人壓迫,懷恨去職,從此流落大稻埕,和一群地痞流氓鬼混,為謀開支,而偷竊財物,典當度日;廖添丁一身是膽,做案對象,多擇日人鷹犬之輩,每有所得,必散一部分錢,救濟貧困,因此大家樂於助他一臂之力,日警偵騎四出,每欲擒他歸案,都失望而歸。

日警乃佈下天羅地網,懸高額賞金捉捕他,廖添丁為避風頭,潛匿八里鄉觀音山西麓荖阡坑,有一天,午睡方酣,他的朋友楊林為圖獎金,竟揮鐵鍬將惺眼剛張的他擊斃,時為1909年今日,這位「一代義賊」終於結束其二十七年的流浪生涯。

八里鄉今有祭祀廖添丁的廟宇曰「漢民祠」,有一區題:「漢之民也。」廖添丁雖非「英雄楷模」,但也算是一位「草莽英雄」。


1936年12月22日

.郁達夫訪台

郁達夫訪台是當年台灣文壇盛事;久慕其名,而無緣識荊的台灣新文學作家,知道「中國作家」郁達夫以福建省政府參議身份,接受日本外務省聘請,往日本訪問,也將來台做一個星期的逗留,高興不已。

尚未央於「台灣新文學」第二卷第二號如此寫著:「會郁達夫這念頭,從幾個月前,島內新聞一齊把這極有魅力的消息報導出來以來,就已深深地印在一般素常關心文學的人們的腦上了。有時偶然在路上相逢,書信的往來,或定期聚合,屢次都把他當為中心話題,提出來議論,這麼一來,更便這念頭越深刻,越熱烈地盼望其日來臨。老實說這也莫怪。一面因為關心新文學運動的我們,和「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壇之中堅作家郁達夫氏之間,雖然有高低之分別、主義主張的差異,而有心於建設殖民地文學之道卻一致的,一面也因為台灣文壇受本國(按:指日本)文壇之影響,姑且不說,而受中國中堅作家郁氏以外如魯迅、郭沫若、張資平、茅盾等的影響也可以說不淺。郁氏的作品之內容暫且不說,單以其措辭淺白、沒難澀之點,輕易閱讀,令人們有親近愛讀之處,也是值我們會郁氏之必要了。」

1936年今日,福建省主席陳儀所派的「經濟專家」郁達夫抵達台灣,給大家的感覺是:「曾在「創造月刊」和「讀書月刊」看過他的照像,覺得他是病弱而意氣消沈,又很孤獨的人,到這次會見,才發見(現)和從前已經兩樣,身體健康,舉止明朗又快活……。」他的話台行程,受當局的「案內」(安排)外,還有特務先生「保護」,但「台日社」和「新民報」部會分別為他舉行講演會和座談會,而且台灣作家也都設法到郁氏下榻的旅館去拜訪他。

二十七日,郁達夫抵達台南。二十九日,尚未央、趙櫪馬及林占鰲到「鐵路飯店」向他做早訪,他懇切的向三位年輕台灣作家表示:「寫作的人沒有用功,是不能寫出好的作品的。」郁氏還應三人之請,在簽字簿題了:「四海皆兄弟,中原要傑才。

「同是天涯淪落人」等句,也算話中有話了。當晚,他們三人又會同吳新榮、郭水潭、徐清吉等人,向郁氏請教中國文藝運動的近況、作家的近況、中國話拉丁化問題……等等問題。

黃得時曾在「台灣新民報」寫「達夫片片」連載二十回,介紹郁達夫生平,然而郁達夫的「蜻蜒點水」式台灣之旅,並沒有給「台灣新文學」運動帶來多大的波動。

 
書摘 1書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