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文學小說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譯者序
人物介紹
書摘 1
書摘 2-1
書摘 2-2
書摘 2-3
書摘 2-4

作 者 作 品

夜訪吸血鬼
吸血鬼黎斯特 (上)
吸血鬼黎斯特 (下)
肉體竊賊

譯 者 作 品

竊賊日記
時鐘的眼睛
意外的旅程
擬仿物與擬像

文學小說

【類別最新出版】
台灣「烏克蘭計畫」
故鄉無用
故鄉無用(首刷限量 馬尼尼為手繪印簽版)
假面的告白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天譴者的女王(AI0043)
The Queen of The Dammed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藍小說
作者:安.萊絲
       Anne Rice
譯者:洪凌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3月01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526頁
ISBN:957132840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譯者序人物介紹書摘 1書摘 2-1書摘 2-2書摘 2-3書摘 2-4



  譯者序

黝黑百年的孤絕與噬咬——吸血鬼小說的世紀交接點

.洪凌

從全球性的暴動與騷亂、去疆域化的這個層面看來,無論在經濟、文化、國族、身分政治等議題,對於文學書寫造成強烈的衝擊與碰撞,形成重重的波瀾。大一統的「主宰敘事」(master narratives)已經被各種戰鬥力與顛覆性高亢的「微觀敘事政治」(micro-narrative politics)所亂刀闖入;在這個當下,20世紀即將隨著主體性液化與客體回返(註 1 )的身姿,以倒數計時的丰采,數落著世紀末/千囍年(fin de siecle / the end of the millenium)的降臨。我們在世界性的、跨國性又雜質紛生的文本迷宮,看到一幢幢龐大又妖邪的身影——它們的無所不在(omni-presence)與更逼近真實的「無所在」(absence)、無實體性且無本質性,彷彿是電子高速公路上無意間滑落的一道金屬流痕,在百年間的文化、歷史、社會、性別、情慾等網脈之間牙牙學語……或者,這種非人的客體,會以咧嘴笑開的幽黑深洞,將刀刃與魍魎切入精神版圖上乍現的白亮電光,毫無保留地爆入頸項,流衍出無數的文本交會。

無論在木樁與大蒜項鍊交互繁生的崔蘭西法妮雅(Transylvania)、在惡龍與上帝的基督教戰場/聖地(Armageddon)、在陰溼雨霧繚繞如附身魂骸的倫敦、在聲色幻魅之間,以及天使從蛆蟲的彩色蛹殼翩然脫胎的歌德/後現代迷境(fantasy-land of the Gothic and the post-modern)(註 2 ),它們的眼角眉梢不斷地勾取妳的記憶,轉譯妳的閱讀/悅瀆,在汁液與體魄互換的剎那,所有關於主客體的宰制/被宰制、歷史碑塔與失憶症、原初身體/身分與複合性人工物的交互纏鬥,體現於炯炯燃燒如火的瞳孔,打從爆破權力結構、語言系統、父權制度、母體深洋的無中生有之物——獠牙——的尾端探出。它穿入一切也刺探一切,同時追尋著被木樁或十字架刺入骨髓的「受虐性快感」(perverse pleasure of the masochistic sadist)。隨著在世界各處的流轉,這個物種道盡百年間的烽火流轉、故事百態;而書寫者、敘事者、論述者,以及睜著那雙深淵般眼睛的讀者,也都是它的顯影——那個頂著多重變身與永生/死亡並存性的僭越者,它既在體內,也同時在世界與歷史輪轉之外。它被某些論述者驚嘆為「宛如異物的上帝」(the God as the THING,註 3 )——吸血鬼!

故事的鏈結,也許從沒有道統與言說之前就已經開始。但是,最關鍵性的劇情,發生於1897年的蘇格蘭,在一個臉色幽冷蒼白的古怪作者想像——從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壓抑與噴發的二元角力之間,《德古拉》(Dracula)的齒痕隨著橫渡黑海的棺木,進駐井然有序、工業化前期、資本主義即將勃發的英國。就在歇斯底里症候(hysteria)與慾力(libido)被維也納的佛洛依德所揭發舉證,如同太古時代便浮遊於太空的黑石板,吸血鬼的傾巢出櫃,對應著那個嚴謹有序的歐洲——後者在擴張疆界,抬舉理性、陽具唯理中心(phallgocenreism)以及殖民地數量的同時,不可能不往內部蔓衍,滋長出一灘腫殤般的多餘物(left-over)。假若沒有這個精神分析系統所謂的「既內在於我、又早已不是我的一部分」的小物體(objet petit),所有的人類根本無法航向繁華又充滿規訓的秩序界(symbolic order)——也就是20世紀的文明港口。所以,在布藍.史鐸克(Bram Stoker)的工筆描繪,我們會看到精細體系與蠕動混沌的並生共存。而在慾望/性別的架構上,也處處滿溢著對仗的張力——德古拉的過度性陽物(excessive phallus)對比著強納森的制式化異性戀男性本位;露西的張牙武爪、致命陰性對比著米娜的去性化聖女/新時代女性;大不列巔的正當中心位置,對比著羅馬尼亞狂亂、未開化性;神的律法對比對應著魔的不從……就文學書寫的典律來看,《德古拉》也拉出一個斜曲線般的陰晦傳承,對立於英國文學史上的正統經典。

從19世紀的後期開始,以英法為環心的歐洲文學文化,掀起一股濃烈無比、如同死前最後一杯美酒的超現實/頹廢文學(surreal / decadent literature)風潮。在英國,以王爾德為主的嘲諷式身體美學,葉慈的愛爾蘭國族、神祕主義詩學,為世紀末書寫的兩股雙螺旋軸線。這些從主流文學中歪生出去的質料,自然也成為吸血鬼文類的養分。更往前推的話,還有浪漫派詩人的拜倫、雪萊、濟慈,以及波里杜利(John Polidori)以拜倫為主角摹本的中篇小說《吸血鬼》(The Vampyre,1816)、愛爾蘭恐怖小說作者拉法奴(Sheridan Le Fanu)的女同性戀吸血鬼《卡蜜拉》(Carmilla)、羅赫雅蒙(Lautreamont)的《瑪朵火之頌》(Les Chants de Maldoror)……以19世紀末的兩道漩渦而言,王爾德的路徑集結於對禮教的穿刺、身體政治的狎戲玩世,擾動了向來以深度與意義、自我追尋與成就超越性為終極目標的英國書寫傳統。至於葉慈,除了帶出國族身分的異端性,更將自身沉浸把玩的祕教系統——如神哲會社(The Theosophical Society)、「黃金黎明」(The Hermetic Order of the Golden Dawn)等鑽研並實踐黑魔術的祕密社群,藉此突圍從羅馬帝國崩滅以來、就撤下重重禁制的宗教掌控。魔教系統的動能,將這些不馴的議題與材料化入書寫,貫穿在世紀瀕臨終點時的基督教典制。有趣的是,19世紀的最後數年——大概從1895年到1890年——歐洲的政經文化變動,不但促成身分/本體之一貫性的崩裂,也養殖了魔性從最森嚴體制中酣然竄生的吊詭:一些關卡——無論是批判性理論、或者是面對人類無意識的密林時的解讀門道——也剛好從這個時空點的驛站出場。最精采的,莫過於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以及馬克思因應資本主義的抽長所延展出來的左翼犬齒……。

世紀的終點將至,從《德古拉》的文本紙頁與肉身指掌所溢出的動力,卻橫亙世紀,雜生出這一百年來的風華變貌——它的後繼作品包括從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開始風行的「好萊塢吸血鬼電影」——以冷峻剛性的男吸血鬼為權力的借喻(trope),以性慾強旺的女吸血鬼為酷異政治(queer politics)的恐怖份子化身;到了70年代,石牆事件串連著同志解放運動與女性主義,以安.萊絲(Anne Rice)的「吸血鬼紀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為代表。 洋洋灑灑的鮮紅血滴形成千百年來一直悍然跨步於萬象紅塵的貪婪異物,從1976年的《夜訪吸血鬼》到1995年的《魔鬼蒙摩克》(Memnoch the Devil)甚至於最新作《吸血鬼阿曼德》(The Vampire Armand)。背景場域從狂囂躁動的舊金山卡斯楚街,蔓延至陰鬱詭美的紐奧爾良,以「世界漫遊者」(Flaneur)的視角,穿插入線性時間的各處暗角,以全景圖的綜觀敘事來鋪陳敷衍出一個沒有真正原生點、也沒有滅絕之期的異質情慾譜系,改寫了「歷史第一人與最後一人」的神話。在這六冊的故事中,或以存在主義的告白、詩意的尼采式酒神慾力,或以慾望/權力的渠流衝撞,活靈活現地勾勒出某個非異性戀機制之情慾社群的愛恨情讎、追探原初與身世的本體論耽迷,以及這些魔鬼它者之間、細膩又暴烈的鬥爭與纏綿。整個圖譜的伸張,以主角黎斯特(Lestat)為「多重變體慾望」(polymorphous perversion)的符標(icon),以及社群張力的拉鋸場,演繹出令人咬牙切齒又震懾沉醉的結論——吸血鬼不但是人類(本來就不穩定的)性別/身分之魔怪化,更進一步地彰顯出,吸血鬼/酷異社群之撕裂與越界,不可能不和既有的權力機構交互作用,從中產生微妙的互動與形式美學。

就在即將覆/附身的20世紀終點,文化工業在面對吸血鬼這個看似永恆年少、但又深沉得踰越時間與歷史爪痕的客體,或以粉身碎骨的狂喜趨前擁抱,或者以曖眛微妙的另一種齒痕對應。從1897年到1999年,身體政治的規訓與歧異,無不侵入通俗文化與文本互涉的蛛巢迷徑,既而吞吐更多的百年、無盡的噬咬。




註 1:對於客體回返(return of the object)並凌駕於主體,造成嘲諷式操演效果的論述,可參考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擬彷物與擬像》(Simulacra and Simulation)、《邪惡的透明度》(The Transparency of Evil)等著作。


註 2:就吸血鬼小說所召喚出的次文化銘刻而言,無非以歌德音樂及實踐來「演出」身體形構的這些切面,最為奇幻迷人。詹明信(F. Jameson)曾經就此現象下過精準的評論——「後現代文化基模(以吸血鬼文類為例)最殊異的一點,就是它歇斯底里的昇華。在這其中,人類生命的『它者』壓制了我們再現的能力,將我們推擠到某種堪稱為『歌德式狂喜』的境地。」



註 3:這番說辭來自於以齊沏克(S. Zizek)與考普劫克(J. Copjec)等人為主的捷克派精神分析論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