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馬英九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作 者 作 品

台灣先住民腳印:十族文化傳奇
情歸故鄉:台灣地名探索(1)總篇
台北縣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3
基隆市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4
宜蘭縣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5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江南案拼圖:改變中華民國國運的關鍵
咱的臺灣史:詩文中康熙時的島嶼群像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台北市地名探索(CE0067)──情歸故鄉2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作者:洪英聖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18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菊12開/平裝/236頁
ISBN:957133950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馬英九序書摘 1 書摘 2書摘 3



  書摘 1

【萬華區】「艋舺」平埔「獨木舟」 龍山+雙園 = 萬華區

【地名歌】
平埔「艋舺」是小舟,淡水新店忙穿梭,
柴米油鹽訂單多,獨木小舟送百貨。

漢人淡水來經商,觀音媽祖保平安,
觀音不怕美機炸,龍山寺名四海揚。

一府二鹿三艋舺,東園西園雙萌芽,
雙園龍山合萬華,艋舺小舟功勞大。

■「萬華區」:「萬」商交會的精「華」區

新店大漢與淡水,三溪萬華來相會,
艋舺獨木水上飛,載人送貨兩便捷。

為甚麼萬華區能成為台北市早期聚落發展的核心區呢?這裡優越的地理環境,回答了這個問題,俗語說「地理好」「好地理」,地理位置的好壞,決定了一個地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裡,位居兩條溪流交叉口,西北邊的淡水河、西邊的大漢溪(這是同一條溪流,上游稱為「大漢溪」、下游稱為「淡水河」),西南邊的新店溪,在此地相會結合成廣闊的淡水河,形成昔日發達的水運Y字型路口。

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群,也以河流為中心,形成分群部落關係,河面的隔離,他們卻使用獨木舟,把兩岸織成無法切割的「連線關係」,運送舶來品進入山區,而把山區木材山產運送出來。在這條水上捷運線的牽動下,到處都可以看到一葉扁舟來來往往,或是成群停靠在河岸,於是獨木舟「艋舺」,成為本區的一大特色-- 平埔語稱獨木舟為Man-ka「艋舺」。 (李壬癸標音法為banka,詳《原住民史語言篇》頁3),「艋舺」於是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地名」。

交通往來順暢,各族群貨物隨著物流範圍,帶動周邊聚落發展,各種市集興起,聚落由「點」狀連成「線」、發展為「面」,形成名符其實「萬」商交會的精「華」區。

●搭「艋舺」(獨木舟) 去「艋舺」(萬華)

清光緒建造台北府城時,這裡仍稱為「艋舺」,以往文獻還有「蟒甲」「蚊甲」「文甲」「蟒葛」「莽甲」等不同的譯音字,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引用清道光年間「噶瑪蘭」(今宜蘭)通判「姚瑩」 的記載:「至暖暖,地在兩山間,俯臨深溪,有『艋舺』小舟,土人山中伐木,作薪炭枋料,載往『艋舺』。」 因此認為Man-ka 是當地平埔族的語言,表示「獨木舟」的意思。

「艋舺」原本不是地名,而是指平埔族人的「獨木舟」,後來某處停泊的特別多,由於這個地方是小木舟上下貨物轉運站,於是獨木舟「艋舺」就變成了地名。

早期來這裡的漢人,聽到平埔凱達格蘭(Ketagalan)族人經常說Man-ka,發音與河洛漢語的「艋舺」漢字發音雷同,原本只是「口頭地名」,後來漢人選用有「舟」字邊的「艋舺」兩字,記錄這個地方,於是「艋舺」成為「文字地名」。

●不喜耕種的武 灣社人搭水上捷運「艋舺」去北投買米

荷蘭時期,這裡的新店溪岸原有「武 灣社」(Pinorouwan, 西班牙記載為 Pulauwan),一六四七年有五十九戶二三一人;艋舺附近有「雷裡社」(Rujryck),一六四七年有三十九戶一五二人;板橋附近有「擺接社」(Peichie), 一六四七年有三十五戶一四○人,一六五五年減為三十一戶一○四人。荷蘭記載「武 灣社」(會說馬賽語)不喜耕穡,所以常到北投買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