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古典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精裝增訂限量簽名版)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西南聯大詩詞課
論語
莊子選


通典(XO0056)──典章制度的總匯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古典文學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張榮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2012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自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1

杜佑與通典



中國歷史上以百科全書式體裁出現的史書,最著名的首推漢朝大史學家司馬遷所撰的《史記》;但是,從《史記》以降,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中葉,編纂鉅大篇帙的百科全書式史書不復再現。其中的原因固然是時代環境的變幻無常,朝易夕改,動亂的世局之下,很難定下心來專心壹意地從事長期編纂的工作;另一方面,隨著時代愈後,累積保存下來的史料也愈多,加以學術的分工愈細,龐大編纂工作已經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單獨負擔,個人往往窮一生之力而皓首白經,很難突破這一限制,由此,我們可以想見工作的艱難。

大唐帝國統一海內之後,在玄宗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以前,處於長期的繁榮富庶,政府也大力推動各項學術工作的發展,獎掖學術。科舉的設立,更使得天下士子競相投諸其流,形成了相當深厚的文化素養與良好的學術環境。後來,雖然唐室迭遭大難,東方藩鎮勢力興起,威脅到中央政府的安危,但李唐的國祚命脈卻也能不絕如縷,繼續維持了一百多年。中央政府的各項施政措施也尚能大致施行,不致因種種變亂而告停頓,表面上猶可維持一個大一統帝國的形象。

時代的動盪,世事的變幻,最容易使人產生各式各樣的思想。有人感歎世事無常,醉心釋氏;有人目睹世局不安,遯入山林,歸於老莊;也有人眼見國家興亡,危如纍卵,亟思力挽狂瀾,拯救生民疾苦。

就史學來說,將近千年的蘊育累積,頓時之間遭遇大變,常使有心以歷代興亡為鑑,思古幽情,希望藉著學習既往歷史教訓而有所惕厲振揚。中國史學就在這種情況下,以唐代劉知幾為一分水嶺:劉知幾總結了以往的歷史著作成績,匯成一部《史通》;相反的,杜佑即以有《通典》開創出史學的新領域。




唐玄宗是唐代由盛轉衰的關鍵。安史之亂以前,大唐帝國聲威遠播,達到前所未有的富庶強大;此後,國勢如江河日下,再加上朝廷內有宦官跋扈,朋黨相爭,外有藩鎮肆虐,外患頻仍,交相進逼之下,中晚唐的政局並不算穩定。

杜佑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成長的人物,也是這一時代的見證著。他雖然在宦海中浮沉升降了六十年之久,也曾歷仕六朝,位極人臣;但是,他對唐代中葉的紊亂政局,並未產生絲毫振衰起弊的作用,更談不上有撥亂返治之功。宋代歐陽修、宋祁等人所修撰的《新唐書》上,對他的評語是:

淳儒,大衣高冠,雍容廟堂,道古今,處成務,可也;以大節責之,蓋中而玉表歟!

意思是指杜佑為一道地的讀書人,如果在昇平治世的時代,還可望有一番作為,但是碰到中唐這種混亂的環境,就欠缺大魄力與大擔當了。

然而,歷代之所以讚美《通典》,並不是因為牡佑在政治上位居高位的緣故,而是因為他編撰了一部《通典》,羅列古今歷代典章制度的因革損易,內容詳贍,脈胳分明,可說是典制史上一座蘊藏豐富的史料大寶庫。底下就分別說明杜佑為什麼編撰《通典》?如何編撰?具備那些特點?對中國史學的貢獻何在?



古人說:江海不捐細流,乃能成其大;泰山不讓細壤,乃能成其高。唐代的史學,也正表現出這一種蓬勃的氣象,一方面納川匯海,總結魏晉以來的成就,另一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唐宋以後的契機。當時史學家中較著名的有專門注重名物訓詁研究的顏師古等人,有側重研究史書體例的劉知幾,也有意在典章制度的趙仁本、蔣乂等人,稱得上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群說畢出,蔚為大觀。

以典章制度為主的史書,在中國正史之中,就是所謂的「志」與「書」一類,如《史記》有「平準書」、「封禪書」,《漢書》有「食貨志」、「禮儀志」等。除了《史》、《漢》二書外,其餘的大都專記一朝一代的典制,很少有貫通古今的記載。

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初,典制史撰述的風氣逐漸形成時尚,而且從正史裏面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唐朝初期,以著述一代典章制度而單獨成書的有李延壽《太宗政典》,到中唐有蘇冕《唐會要》、劉秩《政典》,到晚唐還有王彥威的《唐典》等,都是同一類的著作,說明在杜佑《通典》問世的前後,撰述典制史已經形成一股學術風氣,不斷衝激著史學界。



《舊唐書》「杜佑傳」上記載唐玄宗開元末年時,史官劉知幾的兒子劉秩挑選中國經、史、百家的記載,依照《周禮》所描述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的職制,撰寫一部三十五卷的《政典》,極享盛名,大為當時著名學者專家的讚譽。而杜佑自從看到了劉秩的《政典》以後,潛心探索其中蘊含的精義、主旨,他認為《政典》的條目、內容都還不夠完備,因而加以擴大增廣,並且補錄了玄宗時代的《開元禮》和《開元樂》,撰述完成《通典》一書,共二百卷。

宋朝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也曾經記載說:當代敘述兵制,全都取材於《通典》,而《通典》雖然是杜枯所收集編纂,但它的源流乃是出自劉秩。

宋朝距離唐世尚不遠,這二種記載都直接指明《通典》本於劉秩《政典》,應當是不錯的。然而,除此之外,玄宗開元27年(739年),宰相張九齡、李林甫等人曾編修一部名為《六典》的書,有三十卷。它的內容足以周代官制的三師、三公、三省、九寺、五監與十二衛為綱要,羅列了每一個職官的職掌,記載了每一個職官的品級,而整部書也是模仿《周禮》。由此,可以知道《六典》和《政典》都是以《周禮》一書為藍本,性質相類似的著述,並且均是杜佑撰寫《通典》的主要依據。

除了上面所說的二書以外,《通典》另一個重要的史源是玄宗開元29年(741年)頒行的《大唐開元禮》。杜佑曾經讚美這部書是:「百代之損易,三變而著名,酌手文質,懸諸日月,可為盛矣。」

在總數達二百卷的《通典》裏,關於禮的部份有一百卷之多,占全書一半的篇幅。杜佑對禮的次序,排列為吉禮、賓禮、軍禮、嘉禮與凶禮。這種排列,並不是杜佑首創,早在唐初所修撰的《貞觀禮》。已經開始採用這種次序,而《開元禮》沿用《貞觀禮》、《顯慶禮》,《通典》又加以承襲罷了。但是,《通典》將原為一百五十卷的《開元禮》刪節為三十五卷,這種取材方式,疏漏自然在所難免;所以清朝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特別稱譽《開元禮》的賅洽完贍,凡是朝廷禮儀有疑問時,稽考《開元禮》就可以得到解答,若是國家有盛大的舉動儀式,依照《開元禮》記載就可以實行,推崇它是一部研究「禮」制的圭梟。相對的,對《通典》就頗有微詞了。

關於樂的方面,中國從先秦以降,《樂經》失傳。雖然學者常常拿禮樂並稱,實際上卻很少有人專門去研究樂。唐朝建國以後,高祖、太宗採用隋朝的樂,命令祖孝孫、張文收二人研究制定,但是並無完整的規章流傳下來,史書上的記載也僅僅是聊備一格;因此,杜估在撰寫《通典》樂門的時候,也感到資料非常貧乏,極為困擾,最後只好收集了開元年間制定、通行的樂,加上歷代沿革經過的大概而定。

在禮、樂與政制之外,唐朝還有一批學者專心致力於州郡、邊疆地理以及外藩諸夷民族的研究,成績也相當炯然,頗有可觀之處。這種風氣的盛行,最主要的因素是政府的提倡、監督,如政府規定地方州府必須三年一造地圖,對唐帝國域外的國家由中央政府的鴻臚寺派官,負責訊問各國的使臣、僑民,記錄每一個國家的山川風土,然後製成地圖,報告給朝廷。最有名的地理書籍,稍早有唐高宗時代,許敬宗撰《西域圖志》六十卷,詳細記載西域各國的風俗物產。武則天時也曾經下令尚獻甫召集學者修撰《方域圖》。這些記載到了玄宗天寶年間,與實際情形不相符合,改變甚大,因而時時下令加以修改。

唐玄宗以後,最著名的地理書籍首推德宗貞元年間宰相賈耽所撰的《海內華夷圖》,以及《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稱得上是鉅細靡遺,莫不備載。賈耽經常到出使夷狄的使臣那裏,詢問風俗,深明當時天下地土、區產、山川與夷岨,《新唐書》即極為讚美他的著作。

賈耽的書,今天雖然多已失博,但他是和杜佑同時代的人物,他的著作也是在德宗貞元17年(801年)完成奏上,我們並沒有直接的史料證明《通典》本於賈耽的著作,但推測杜佑曾參考他的著作,或者採用相同來源的資料,應是極為可能的事情。況且杜佑的父親杜希望曾經擔任過和親判官這一職務,出使吐蕃,叉出任鴻臚卿,主管外國事務,他和賈耽應當也有過交往才是。換句話說,杜佑就在這種種風氣與家學的交互影響之下,從事《通典》的撰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