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日本文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卯起勁來無所謂!-上班族小說家的碎念日常:+「碎碎念手帳+互動文字貼紙」
卯起勁來無所謂!-上班族小說家的碎念日常

譯 者 作 品

東京微醺小旅行:私房酒食地圖
卯起勁來無所謂!-上班族小說家的碎念日常
卯起勁來無所謂!-上班族小說家的碎念日常:+「碎碎念手帳+互動文字貼紙」

日本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告別莫札特
舞伎家的料理人1
舞伎家的料理人1【首刷限定舞伎家典藏卡組】
舞伎家的料理人2
舞伎家的料理人2【首刷限定舞伎家典藏卡組】


睡回籠覺,是遠在天邊的空想(LWH0006)
二度寝とは、遠くにありて想うもの

類別: 日本文學
叢書系列:人生散步
作者:津村記久子
       津村記久子
譯者:連雪雅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10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8頁
ISBN:978957136915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和善臉的災難
 
  這個專欄的標題「鄰座乘客」指的就是我本人。我常在各種地方被不同國籍的人問路,在「找我問路臉」這個領域,已經是資歷長達三十四年的老手,這張臉同時也是「找我聊天臉」,但年輕女性除外。

  我曾在新幹線上,遇到一位說自己剛跟姐姐碰面的女性,她告訴我「新大阪住起來還不錯」,也遇過說要去新橫濱見男友的東南亞國家女性,她還給我糖吃,我們聊到「很睏卻睡不著」之類的事。在百貨公司的地下美食街,有位七十六歲的阿婆教我:「找男人,要去畫畫教室找。」至於被問路的經驗,我曾在阪神百貨和阪神電鐵車站鄰接的轉角,被拉丁語系的女性問過路,當時我剛下了接近末班車的電車,正準備騎上腳踏車之際,有個白人女性用英語結結巴巴地問我:「保齡球場在哪裡?」。

  無論是來自英語國家的人,或是說英語的中國人或台灣人,我總是會被他們問路。要不就是叫我幫忙拍照。如果是平常不會主動和別人攀談的人,或許會覺得怎麼有這種人?如果是平常就會主動攀談的人,可能會笑說也太好說話了吧。容易被問路的人、容易與陌生人交談的人,以及不容易與陌生人交談的人,彼此之間有一道極大的鴻溝。

  當然,也發生過令我困窘的情況。某次搭乘京福電鐵的時候,鄰座的阿桑找我聊天,不知不覺我們愈聊愈起勁,結果阿桑竟然碎念起坐在附近的某位女乘客裙子太短。阿桑就坐在我和朋友的中間,朋友一直強忍笑意,暗自慶幸阿桑找的人不是她。

  我有個願望,想把自己的大頭照拿給全世界的人看,問他們:「你想跟這個人問路嗎?」然後,去回答「想」的人最多的國家旅行,這次換我來問路。


「只有一點點」的暗中行動  

  我常在想,應該把「只有一點點」這種生意手法告訴社會大眾。主要是食品這塊市場,尤其是零食點心,我相信在收益上會有明確的效果。

  起因是一篇關於「網購」的邀稿。我這個人啊,總是會被在外面碰巧拿到的點心吸引,在那篇文章我是這麼寫的。某次去韓式料理餐廳用完餐,離開前拿到一顆鍋巴糖,吃完後一直很想再吃,於是上網找了又找,偏偏網購的商品介紹又不太清楚,最後我竟然買了十包。大概只有我會做這麼蠢的事吧,沒想到責編聽完我的話也自己招認,以前吃了別人給的糖果後,買了超大的綜合包。其實,最近我在朋友家吃到很好吃的餅乾,後來也買了一堆。

  這種生意手法很簡單,只要鎖定目標,給他們「一點點」好吃的東西即可。然後,那群人因為忘不了那「一點點」的美好滋味,就會開始拼命地尋找。那麼,如何判斷哪些人可以成為目標,只要將好幾種口味的糖果混在一起,觀察他們的吃法就能知道。通常那種人會先找出哪種口味有幾個,排出優先順序。從順序低的、也就是數量多的開始吃起,數量最少的留在最後吃。真正的貪食,不是狂吃猛吃,而是好好把握並享受每一次吃東西的機會。不過,要是門檻設得太高,那群目標對象可能會主動棄權,這點務必留意。

  出現在各種場合,故作親切地送上少許點心的「一點點先生(小姐)」,他們可能是邀你到家裡玩的朋友,或是埋伏在餐廳的收銀台。搭電車時,坐在身旁給你糖吃的阿桑,說不定也是「一點點集團」的成員。


父母還可以「打掉重練」
  
  我去參加了堂弟的婚禮。因為太久沒出席那樣的場合,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緒,我好像一直傻笑,笑到都恍神了。不過,在教堂舉辦的婚禮還滿有趣的,尤其是唱讚美歌。平時根本不去KTV的我,當然也沒加入過合唱團,生活中沒有機會盡情唱歌,唱讚美歌時唱得很爽快。

  耶穌是我親愛朋友,擔當我罪與憂愁,何等權利能將萬事,帶到主恩座前求。
  
  每句歌詞的節奏都很好掌握。別說第一節,就連第二節、第三節我都唱囉!仔細想想,這樣的場景也很像在教堂舉辦的喪禮。這種形式的喪禮,讓只是坐著的參加者一起唱歌產生參與感,那種大家融為一體的感覺真棒。雖然當時我參加的是,素未謀面的上司父親的喪禮。

  我不是想隱瞞,也不是刻意等到現在才寫,但我爸媽在我九歲的時候離婚了。我媽和我爸分居後,帶著我和我弟回到娘家生活,那時的我八歲。十一歲的時候見過我爸一面,此後我們就沒再往來。

  那樣的爸爸,在二??九年的五月底過世了,距今(二?一?年)差不多滿一年。午休時被告知我爸的死訊,下班後,為了《日經Business Online》的專欄去開第一次的會,所以那天的事我記得很清楚。事到如今何必告訴我?面對情緒煩躁的我,責編靜靜地為我打氣,由衷感謝他們的包容。

  老實說,自從沒再往來,我爸是死是活,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得到芥川獎之後,出版社接到通知。我爸後來再婚了,新家庭的家人認為應該通知我。他與再婚後的家人似乎感情很好。

  我去送了奠儀,但沒出席喪禮。孩子就是孩子,即使不再往來,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刻,我還是想留下點什麼。原來這個人也會怕寂寞,總算覺得他像個父親了。怪不得,我很怕遇到怕寂寞的男人。只是嘴上說「很寂寞」那倒還好,看到明明寂寞卻裝沒事,貪婪地在人群周邊徘徊的男人,真想用拇指壓扁他。

  為了送奠儀,為了完成家事法庭的手續,我請了兩次半天休假。這件事令我相當火大。我等於為了我爸用掉一天的特休。

  爸媽離婚的理由,主要是因為我爸不工作。只要被我媽念,他不是賭氣在家睡覺,就是跑出去,有時還會動粗。這種難堪的往事,卻也是社會上常有的事。但當時年幼的我認為,世上沒有人像我一樣有那麼不像話的父親,覺得非常孤獨。

  爸媽分居後,我轉了學,然而那種感覺始終沒有消失。我老想著,班上其他同學的爸爸不會像我爸那樣,想著想著就覺得好丟臉。如今回想起來,當時應該有和我相同遭遇的孩子,只是他們沒有公開。某個和我要好的女生,現在想想,她也是單親家庭。

  不過,那女生總是堅稱她爸在國外工作,我也就隨她的意思接受那樣的說法。

  像她那樣成熟又漂亮的女生,對我這種半吊子的人也很親切,所以我很喜歡她,但她卻是會不經意說謊的人。不是出於背叛或嘲笑的惡意謊言,而是為了抬高身價的那種無聊謊言。

  不正常的父母,會將孩子逼向孤獨。即使其中一方比較像樣,比起「父母都很像樣」的同學,那種內心的孤獨無法言喻。雖然我爸不工作,或是一個晚上就把薪水花光,但還有其他人的情況也是差不多吧。像是,對妻小家暴、搞外遇、造成家人精神上的折磨等等。我對於我爸不工作老窩在家這件事,感到極度羞愧。

  整天閒著沒事,隨便干涉孩子的事,心血來潮時破口大罵。因為他很寂寞,有時會跑到小朋友玩的地方閒晃,我真的很討厭他那樣。你爸為什麼在家?要是朋友這麼問,我都說他在做家庭代工瞞混過去。學校上社會課時,如果必須表明父親的職業,我也是這樣回答。

  父母不工作這件事,大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如果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這般陋俗的想法依然存在,那麼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部分。

  其實,孩子都不願意坦白關於父母的事。在孩子眼中不像樣的父母,對他們而言是致命的缺陷,殺傷力遠遠超過不會翻單槓、不會游泳、營養午餐吃太慢、不會讀國字、不會背九九乘法表、有口臭、上課時憋不住尿、說謊被抓包等這些事。

  然而,從小給我添麻煩,絲毫未盡到父親責任又害我用掉特休的爸爸,再婚重組的家庭似乎很美滿。這樣的發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直以來,我都認定他將來可能會死在路邊,或是財產花到一毛不剩。看來,我爸是在最初的家庭練習怎麼當父親,發現問題後,在新的家庭活用了從失敗中學到的經驗。

  所以說,「『預演』對經營婚姻或家庭是有效的」。只是,無端被捲入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卻是一次決勝負。

  我看過一部叫《第十四道門》(Coraline)的3D動畫電影,片中有個巫婆會誘拐小孩,將他們的眼睛換成鈕釦,永遠禁錮在她所創造的世界。說到這個巫婆的個性,片中的重要配角--會說話的黑貓--是這麼說的:「巫婆也想去愛啊。」這句台詞說得真好。

  「想愛」的心情,終究是個人欲望。《第十四道門》的巫婆,因為「想愛」的私欲拐騙無辜的孩子,一旦覺得膩了,就把他們丟進黑暗的房間,讓他們死掉變成鬼。有些父母生孩子是為了找尋或創造愛的出口,這些人成為父母的同時,也喪失了為人父母的資格。

  對於我爸,我只想知道他的死因(畢竟有血緣關係,父母的病歷對自己也會有影響)。關於這點,新家庭的人這麼說道:「他生來頸部骨骼脆弱,身體也不好,最後是衰弱而。」感覺說得很詳細,我卻有聽沒有懂。
  我爸就連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也是想說什麼就說,至於我想知道的事,還是沒給個清楚的交代。這樣的他,讓我想要成為更坦率直爽的大人。


「好像沒朋友」變成罵人話的理由 

  我曾在《日本經濟晚報》發表過一篇〈好像沒朋友?〉的文章,今年(二?一?年)九月被「天聲人語」引用,接著週刊雜誌《AERA》來採訪我。網路上針對二十到三十多歲的三百位年輕人進行問卷調查,當中有個問題是:「沒有什麼會讓你覺得很不幸」,結果「朋友」是答案的第一名,所以那本雜誌想知道曾經談論好像沒朋友這種話題的我有什麼意見。

  塔摩利在「TELEPHONE SHOCKING」提起「廁所飯」這件事後,最近似乎和好像沒朋友扯上關係,悄悄地成為熱門的討論話題。

  在〈好像沒朋友?〉那篇文章裡我寫到,這或許是批評他人最狠毒的一句話。

  「那個人,好像沒朋友」,這句話有種否定對方背景的意思。比起醜八怪、笨蛋、自我中心或邋遢等也許還能補救的事,這句話的否定效果更加嚴重。偶爾遇到覺得很麻煩的人,我也常用好像沒朋友這句話帶過,那樣說太隨便了,所以我才寫了那篇文章。

  「那個人,好像沒朋友」這句話,聽在有一定年紀的人耳裡,或許覺得根本沒什麼,如果是三十多歲或再年輕一點的人,那是相當嚴重的一句話吧,至今我還是這麼想的。

  前幾天,我把這句話說給剛滿三十歲的男編輯聽,他立刻驚訝地表示:「這是完全否定人格的話欸」。其實,我只想告訴他那是罵人的話而已,但那位男編輯馬上察覺當中的意圖。

  「好像沒朋友」這句話,並非單純的推測事實。似乎也把為什麼那個人好像沒朋友的理由一併揭露,然後怪罪於「這個人做人失敗,連朋友都交不到」。

  為什麼「有沒有朋友」,或是「好像有或沒有朋友」這件事會變得如此重要?

  我想到的答案很蠢,「因為從小就被教育成這樣」。小學導師總是說要珍惜朋友。可是,我的人際關係很不順,所以老覺得自己很糟糕,陷入極度的自卑感。因此,我會提醒自己要盡全力維持朋友的關係,也經常研究該怎麼做。

  特別是深澤真紀在《日經Business Online》專欄「人際關係維修術」發表的關於朋友的內容,我都會重複看好幾遍。真想讓小學時的自己也看一下。

  我主要是因為小學時的自卑感,那麼其他大多數同世代人,為什麼那麼重視朋友呢?

  或許那些認為「朋友很重要」的人早就看穿,比起外表、經濟或職務能力等要素,「人氣」更重要。那也可說是身分地位或是溝通能力。對他們來說,能將那些看不見的能力變得清晰可見的觸媒,正是「朋友」。
  舉個瑣碎的例子,要損某位諧星時,與其說「一點都不好笑」、「你很白目」,「後輩都討厭你」這樣的話更具殺傷力(如果是知名電視主持人,就是「工作人員都討厭你」)。「後輩都討厭你(=沒人氣)」,若把上下關係換成對等的朋友關係,就會變成「周圍同年級的人都討厭你→沒朋友≒沒人氣」。

  沒朋友與沒人氣,頂多就是≒的關係。可是,在沒有上下關係的情況時,有多少朋友、朋友之間的交情如何,並不構成衡量個人人氣的尺度。

  然而,朋友關係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基本上與運氣也有關係,把沒朋友的衰運用來解釋成某人的人格,這樣的想法是對的嗎?為什麼不能把交不到朋友=朋友運差,說成像男人運差那樣自然,為什麼沒朋友會演變為否定人格的苛刻結論?

  我想,這和對孤獨的恐懼感有所關連。之前在寫關於無緣死的文章時,我也有這種感覺,大多數的人對孤獨真的很反感。

  輕視沒朋友的人的同時,也在逃避變得沒朋友這件事。那彷彿是在說,要付出怎樣的代價才能遠離孤獨、不變得孤獨。對那些人來說,沒朋友的狀態是內心恐懼的來源。

  小學老師一再告訴我們,要和朋友好好相處,其實也可以說,但是一個人也沒關係。交朋友這件事,不需要特別叮嚀,但孤獨必須透過訓練才能適應。人際關係多少需要一點運氣,可是我們不可能老是遇到合不來的人。
  朋友很重要,我也那麼認為。不過,有朋友並非萬能,不需要過度渲染,賦予過多的作用或尺度。寶石再美麗,也不能當飯吃。

  (注:「廁所飯」是指,不想獨自吃飯的樣子被別人看到,認為自己沒朋友,於是躲進廁所裡吃飯。這種行為在最近的年輕人之間很流行)


「總之去工作吧?」是大男人主義?  

  「總之去工作吧?」這是我常說的一句話。通常是看到某網友在討論區的討論串提到家人的問題引發口水戰,或是知道了木?佳苗的罪行,之類的情況下會說到這句話。

  雖然和我扯不上邊,但我很納悶那句話是否帶著大男人主義。這世上想工作卻沒得做的人很多,姑且不論這種時勢方面的理由,仔細想想,就算不工作也能活的方法也不少,「總之去工作吧?」這種言論,似乎是觀點狹隘、忽視多樣化生存方式的想法。

  而且,「工作」並非萬靈丹。有人因為勉強工作而死,每天早上想到要工作,我也覺得厭煩。我想,如果停止工作,我的內臟會變得很乾淨吧,身體也會比較靈活。還可以出國旅遊、學習才藝,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要工作。首先,這是很現實的理由,基於經濟考量,「不賺錢怎麼生活」,另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工作與自尊心有著密切的關連性。

  關於職務內容的貴賤,每個人心中的價值觀都不同,但「有在工作」這種行為的狀態一律相同,工作內容不會影響到「有在工作」這件事。當然,有時工作內容或職場的人際關係、薪水會使人喪失自尊心。我也是如此,不管是身為基層員工,或是撰稿人,那種情況從未間斷。留下寫著「我想讓內臟變乾淨」的紙條,然後逃離所有的工作,我曾經這麼想過。最終我還是忍住了,因為「有在工作」的自尊心拉住了我。逃離之後,也許會變得輕鬆,或是得到好處,但那也等於放棄了「有在工作」的自尊心。

  想起沒在工作時的自己,想法是多麼狹隘無知,不工作非但沒有任何正面意義,似乎還會變成矮人一截、老是惶恐不安、憂心忡忡的米蟲。

  得到自尊心的方法很多。被心儀的人喜愛、成為父母、擁有學歷、自認是有趣的人、享受人生。得到金錢的方法也很多,參與投資或是拍賣。不過,這些都需要一定程度以上的運氣或能力。因此,「擁有」是必要的事。

  「工作」在人類各種生存行為中,是少數可以同時得到自尊與金錢的手段。我想一定還有其他手段,但工作讓我有了總算變成普通人的自覺,所以才會說出「總之去工作吧?」這句話。

  「工作」對大多數「擁有不多」的人來說,是能夠帶著驕傲活下去的最妥當方法。世人畏懼「失業」不光是為了金錢收入,更是想要保住那份驕傲,所以才會為了工作改變自我。害怕過勞死或職權騷擾,內心充滿怨氣。偏偏那些都是工作的附屬品,會從我們手中奪走工作。

  所以說,這句話並非大男人主義,我還滿希望能夠推廣這句話。對你我來說,比起不工作,去工作還是好多了。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