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文學小說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導讀

作 者 作 品

鏡幻天使:天使詩篇之三
天使詩篇三部曲(一):島國天使

譯 者 作 品

異鄉客
鏡幻天使:天使詩篇之三
雪夜裡的眼淚
漫長的告別
天使詩篇三部曲(一):島國天使

文學小說

【類別最新出版】
吃齋唸佛的老奶奶
那些婚姻裡不能說的故事:范瑞君短篇創作集
夜間飛行(精裝版)
台灣「烏克蘭計畫」
故鄉無用


伏案天使(AA0043)──天使詩篇之二
An Autobiography ; Volume Two : An Angel at My Table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大師名作坊
作者:珍奈.法蘭姆
       Janet Frame
譯者:宋碧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7年10月15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8頁
ISBN:957132417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



  導讀

當男心理學教授遇到女作家

.王浩威

台灣這些年來的性別論述,經過多年漫長努力,終於開始稍稍撼動了傳統的思考模式,開始讓原來的男性/父權論述主流,產生一些恐懼和不安——雖然以更強力的矜持態度掩飾著。

1996年,正式的摩擦開始爆發。

這年的6月,台北舉辦的兩場盛大的性學會議,全然不同的兩種取向,剛好形成了強烈對比的對台戲演出。

「第四屆亞洲性學會議」是由向來以正統自居的「中華民國性學學會」主辦的,包括了師大衛教系晏涵文教授和馬偕醫院婦產科鄭丞傑醫師等人。而搶前一週舉行的,是第一屆「性教育、性學、性別暨同性戀研究」學術研討會(簡稱「四性研討會」),主辦單位是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包括了以《豪爽女人》一書主張女性情欲權的何春蕤教授。

對於這兩場會議不同意識型態背景瞭解的強者,必然可以明白其中的衝突。舉例來說,兩者之間產生衝突的差異性,譬如亞洲性學會議眼中的四性討會,大概就像是教育部否決四性研討會費經申請的評審文字:「所發表論文部分屬文獻探討,部分屬主觀批判,偏重性學、性行為偏差,未有實徵性之行為或社會科學研究。」

然後再加上一段政令宣導:「性教育係人格教育,應以如何建立互尊之兩性關係及美滿家庭生活,促使兩性親密與關懷為主題,並把握人性輝映,人生幸福之相互關係,反之易導玫性學偏頗之論點。」

然而,這真的就是「正確」的性教育嗎?

在兩場大會裡,有一個十足具有象徵性的代表人物,被新聞界漏掉了。

亞洲性學會議所邀請的國際級學者之一,就是錢約翰(John Money),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醫學心理學資深教授,也是國際上顯赫的性學專家。

然而,錢約翰還有另一個名字,是紐西蘭小說家珍奈.法蘭姆幫他取的,約翰.佛瑞斯特(John Forrest)。他出現在《伏案天使》裡,一位年輕而瀟灑的單身講師,珍奈甚至因《亂世佳人》那位迷人的艾希禮而暱稱他為艾希。

「艾希個子沒那麼高,容貌俊秀,髮色很淺,有一撮髮絲垂在額頭」。在師範學校就讀的珍奈,到大學選修心理學課程做為「教學之餘的解悶之道」;而在教室公然擺留聲機播放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的艾希,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老師,包括默默地害羞地站其中的珍奈。

然而,當珍奈羞澀的個性無法正視教學督導員的在場監督,在逃離、崩潰、自殺,終於尋求她唯一信賴的英雄來求助時,艾希暗自通知了學校,將她送進了精神科醫院。

那是1945年發生的事,歐戰剛剛結束。艾希,或者約翰.佛瑞斯特,或者真正的名字錢約翰,搭上船,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班,一步一步地展露頭角,成為國際上的知名性學學者,也成為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終身教授。

而1945年同時,珍奈從旦丁醫院精神科病房,開始背負著「精神分裂病」的標籤,「沒有人要問我為什麼要對母親尖叫,沒有人問我未來的計劃是什麼。我立刻變成第三人稱,甚至沒有人格」,於是送往席克里夫慢性精神病院,幾乎人人皆知道的「瘋人院」,長達七年期間遭受了兩百多次的電擊痙攣療法,甚至還差一點遭到全然喪失個人性格的前額葉切除——幸虧在通知手術後的那幾天,珍奈昔日的小說剛巧結集而獲得大獎。一切過程,真的是千鈞一髮之險。

從二十一歲到三十歲,其中七年是幽黯的封閉。這是一位少女,這是一般人最經常歌頌的青春,然而,「人在裡面活得簡直像牲口」。「那邊的幾年光陰儘管瀰漫著萬劫不復的氣氛,一切希望盡失,日子充滿悲哀,卻也往往飽含幽黯。」

至於,前去美國的約翰呢?「我住在『向陽精神病院』的頭幾個禮拜,曾經和約翰.佛瑞斯特通信,但他那些以家人和朋友為對象的複印式的信,以及『親愛的大家』式的招呼語叫我心寒,我住在奧瑪魯期間聽說他結婚了,我自然有被排斥的感覺」,於是,約翰消失了。

在前兩年,紐西蘭的一本慶祝珍奈.法蘭姆七十歲生日的文集《朝內的太陽》裡,收了錢約翰的一篇文章。當然,這是他讀了珍奈自傳裡有關他的描述以後,所寫出來的自辯。

「妄想,信仰和真實」是我1945年擔任歐塔各大學講師的第一篇學術論文。他的開場很直接,並且表示是因為「想知道天才和瘋狂之間的關係,譬如舒曼和雨果.武夫(Hugo Wolf)等作曲家,或梵谷等作家」,然而,他也知道珍奈,知道她「內在有位詩人,因為她的實驗心理學報告寫的像詩小說」。

他雖然勇敢地承認,在1993年,「從巴爾的摩打電話和她聊聊,就像《在馬尼歐托托的生活》(註:珍奈.法蘭姆1979年的小說創作)裡的Briian Wollford和《伏案天使》裡的約翰.佛瑞斯特。」但是,他卻也引用了他在性學術界頗受矚目的理論「愛情地圖」(lovemaps),「如果我向你投射我的愛情地圖,而你也向我投射回來,而且如果相互搭配理想,幸福於是發生。如果它們不搭,麻煩就籠罩而來了。」於是,因為「天生」的不來電,他的責任全推脫地一乾二淨了。

如果讀者稍稍注意,而台灣的出版社沒疏漏,珍奈.法蘭姆自傳的第三部,是提獻給「我的朋友和家人,特別是考雷教授(Robert Hugh Cawleg)和他的同事。」

考雷教授是誰呢?他是英國倫敦大學心理醫學的終身教授,也是當年在默斯里醫院替珍奈做心理治療,而勇敢地證明「全然不曾有過精神分裂病」。在同一本紀念文集裡,他也寫了一章文章「珍奈.法蘭姆對一位精神科醫師的啟式」。

他說,當初接觸珍奈時,她「讓我強裂地立即發現精神醫學分類學的侷限」;「她傑出的敏感能力所帶來的負面作用,也許才是被留置精神病院的原因」。

在許多討論後,考雷教授最後說:「毫問疑問地,我從她那裡得到許多」。

也許,正如珍奈.法蘭姆、錢約翰和考雷教授三人之間,永遠無定案的結論;正如亞洲性學會議和四性研討會之間,故事永遠不停止。但究竟我們從別人的傷口中,又學到了什麼?也許這才是問題。

 
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