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文學小說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林林總總話留法

文學小說

【類別最新出版】
假面的告白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牛仔很忙: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精裝版)
托爾斯泰傳
金月蓮


留法舊事(WJPC0405)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獨立作家
作者:李在敬
出版社:獨立作家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0頁
ISBN:9789865729318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林林總總話留法



  林林總總話留法

  法國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無論文化、藝術、教育、科技,都是水準很高的國家。巴黎更是人文薈萃的藝術之都;但是,在滿清末造之時,國人對法國似乎沒有什麼好印象,往往視巴黎為風月之都,尤其發起公車上書,演變成戊戌政變的康有為康南海先生,對法國更有偏見,他認為以法國婦女的模樣與裝束來看,無一不與娼優同流。由於國人的思想保守,加以對法國無從瞭解,因此在清末沒有人赴法留學,就連前往經商的,亦鳳毛麟角。
根據留法前輩李書華在其著作《碣廬集》中記載,最早赴法留學的學生,應為馬建中,他是馬氏文通著作者馬相伯之弟,於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年)以郎中職位派赴駐法使館留學,習政治、法律。再就是李石曾與張靜江先生,他二人於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前往法國,李氏學的是生物。
  李氏到法國留學之後,發覺法國民族性和我國甚為近似,連其社會文化學術思想,也無不與我國相近,法蘭西的立國精神:平等、博愛、自由,更值得我國人學習。於是回國後,提倡中法文化交流,鼓勵國內青年赴法學習,並聯合中法人士組織華法教育會,辦理中法教育事業,如留法預備學校等,使留法之路得以開啟暢通。
  李書華先生是於民國元年赴法留學的,同行的有留法預備學校第一、二班學生三十餘人,知名的有李宗侗、汪申、何魯等人。在他們赴法之前,留法的已有錢泰、褚民誼等人,但留學生不多。
  民國二年夏間,二次革命失敗,國民黨人士到歐者不少;蔡元培偕公子無忌、柏林、女公子威廉等赴法。汪精衛也與夫人陳璧君帶同曾仲鳴、曾醒姐弟、方君璧、方君瑛姐妹來法,曾仲鳴與方家姐妹是來留學的,使留法的學生人數漸有增加。
  留法人數最多的時期是民國八年至十年,國內青年響應李石曾、吳稚暉先生發起的勤工儉學,懷著希望與理想而來法學習。第一批勤工儉學的學生約九十人,於民國八年五月到巴黎,以後每個月均有勤工儉學學生到法,每次少者數十人,多者達百人,民國八年到法的共有七百餘人,民國九年到達的則達一千二百人之多,二年之間達到二千多人,這是我國留法最鼎盛時期。
  民國十年里昂中法學院成立,國內來的留學生入學註冊,學校提供食宿及語文進修。語文程度達到標準者,可到里昂以外的各大學就讀,學生最多達到一百八十多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校舍一度被納粹德國所佔,戰後收回,延至民國三十六年因經費無著而停辦。二十多年間,學生人數平均在八十至一百二十人左右,對我留法學生貢獻良多。
  中法學院停辦之後,國內戰爭連連;自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台,以至法國承認中共,中法斷絕邦交的這一期間,前往法國留學的學生不多,乃當時環境使然。
  中法斷交之後,政府在復興基地台灣,勵精圖治、經濟起飛、教育普及,前往法國留學者漸多,當時赴法留學,法國神父傅承烈及蘇德能居任橋樑,提供了不少服務,二人熱心安排照顧留法學生的事蹟,至今仍為老留法學生所樂道。
  民國六十九年左右,中法實質關係改善,法國政府在台北市成立科技中心,我留法學生赴法留學有了正式的管道,但除了少數享有政府公費或機關補助外,取得法國大學獎學金至難,留學者多屬自費。
  我留學生赴法留學,若從馬建中算起,迄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若從李石曾算起,也有一百零六年;若從第一批儉學留學生算起,也已達九十多了。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歲月中,筆者試著把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民前到民國二十年。這一時期的特色是國內政治紊亂,軍閥割據,教育不發達,但各方均有培育人才、吸收西洋知識之共識,這時留法學生除了勤工儉學的一批之外,大多享有公費,他們的背景約略可分為三種:一、對革命有貢獻者或功勳子弟,含有政府酬庸性質,送其等往法國留學。二、是中央及各省各大學選派傑出之士,赴法留學,為國育才;三、是富有之家子弟,在國內學有所成者,再送其出國深造,經濟由家中支援。這三種學生學成之後,多返國投入政經學術界,均貢獻所學,獲得成就。至於勤工儉學者,人數甚多,有些亦獲得公費或其他之支援,後來有的被遣返,有的轉赴蘇俄,學雖無所成,但在共產黨內都成了領導階層人物。
  在這一時期,留法學生的成就最大,在全國知名的代表人物略有:褚民誼、曾仲鳴、鄭毓秀、魏道明、王世杰、謝冠生、張道藩、鄭彥棻、阮毅成、陳寅恪、李玄伯、李書華、任卓宣、周鯁生、汪申、蘇雪林、黎東方、徐悲鴻等。屬於青年黨的有:曾琦、李璜、李不韙、張子柱、胡國偉、何魯之等。屬於共產黨的有: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李維漢、李立三、李富春、徐特立、蔡和森、蔡暢等。
  第二個時期是從民國廿年到民國五十年,這一時期的特色是國內完成北伐統一全國,接著是對日抗戰與中共內亂,時勢極度不安,留法學生人數不多,前往留學者多屬公費派遣或獎學金名額,不然即屬自費,本期學成而知名者有:馮耀曾、芮正皋、丁懋時等人,大多在外交界嶄露頭角,為大使級人物。
  第三個時期是自民國五十年至七十年,這一時期的特色是中法邦交中斷,國內教育普及,青年學生熱衷赴國外留學,學生赴法留學者亦多,除少部份獲得國家公費外,大多自費,半工半讀而學有所成。
  在這一時期學有所成,而獲知名者有:曾任教育部長的郭為藩、救國團主任李鍾桂、歷史家陳三井、前陸工會副主任蕭行易,及在外交界表現傑出的杜筑生、貢宗才、黃秀日等,在各大學任教的張麟徵、賴金男、朱自力、張日銘、李牧、邱大環、朱諶、李平子等人。
  以上的分期,僅是筆者主觀的見解,分的是不是恰當、如何去分期,最好由治史者去分析研究,同時各期知名人物的列舉中,也以知名度與筆者所知為準,自然也不夠周延。
  在第一期人物中,第一位留法學生馬建中,知名度不高,李石曾、張靜江、吳敬恆、蔡元培先生,他們是留法勤工儉學的倡導者,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掌旗者,他們一生勳業昭著,故未將他們列入,其他未列舉而極有成就,對國家貢獻卓越者,為數亦當甚多。
  第二期留法人物中,筆者列舉甚少,因為在這一期中,有八年抗戰,接著內戰,留法前輩在法學有所成,可能基於國內外情勢,未返國服務,而在法國或其他地區求發展,他們在國外獲得成就,但在國內的知名度則不太高,如在法教書傳播中華文化的張馥蕊、吳本中,以及在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敦煌文化的吳其煜、左景權先生均是。
  我留學生留法已長達一世紀,一世紀是一漫長的歲月,再加以時代脈博不停的跳動,歷史的腳步奔跑不息,留法學生在法國的留學生活,因與時代息息相關,所以今昔之間,已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