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一、幾個基本概念

譯 者 作 品

東瀛印象:我的戰前日本留學記
心(日漢對照有聲版)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
最後的使團: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
十三經講座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天下中華:廣土巨族與定居文明(WHA1449)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文揚
       夏目漱石
譯者:杜勤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19日
定價:490 元
售價:38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88頁
ISBN:978988869402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一、幾個基本概念



  一、幾個基本概念

從基本概念開始展開一個新的理論,作為一種論述方式有利有弊:不好之處在於枯燥的概念定義和關係建構容易使讀者感到厭倦,沒有興趣讀下去;好處在於後續章節不必每次都重新開頭,頻繁引入新概念。為了盡可能讓行文保持流暢,本書採取折中的辦法,在定義部分盡量簡化,餘下的內容放在後面的論述中。

近年來,本人在觀察者網等媒體上發表的文章,一直在交替使用以下幾個概念來說明中華文明的唯一性:一個是唯一延續的文明,另一個是「廣土巨族」,再一個是天下型定居文明。第一個概念是流行已久並流傳很廣的定論,第二和第三個概念是本人近幾年創造出來並嘗試用於理論建構的。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在論述中三個概念會交替使用,但在邏輯上這三者卻不是並列的。在我的概念體系中,前兩個其實是後一個的結果—「廣土巨族」是中華文明的空間特徵,五千年延續未中斷是中華文明的時間特徵,它們歸根結底都源於天下型定居文明這個本質。因為是天下型定居,所以最終形成了廣土巨族;因為是天下型定居,所以生存下來並發展至今。概言之,天下型定居文明是中華文明區別於所有其他文明的一個本質性的特徵。

為了清楚地論述這個問題,需要界定以下一些基本概念:

1. 定居與遊居
在人類學和考古學意義上,定居(sedentism 或sedentariness)一詞的定義,可以指一種狀態,即「在一個地方長時間群體居住的生活方式」;也可指一個過程,即「從遊居社會向永久留在一個地方的生活方式的轉變過渡」。在英文裡,相關概念有sedentary,settlements,sedentarization,fixed habitat,sedentary lifestyle 等。與定居(sedentism)相對的英文詞是nomad。這個詞本來的定義是指所有「沒有固定居住地的人群社團」,並不專指遊牧社會,也指沿貿易路線遊走的商隊或過?流浪生活的吉卜賽手藝人等,所以應該相對於漢語的「定居」翻譯為「遊居」。實際上,根據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原始人類社會最早的狀態都是遊居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狩獵採集部落。從追隨動植物變遷一起遊居的狩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永久留在一個地方從事農耕和養殖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一個很重大的轉變,也是文明朝向複雜性發展的一個大的跨越。關於這個跨越對於人類文明的重大意義已有大量研究,在此不再贅述。重要的是,遊牧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實際上出現在定居農耕生產生活方式之後,是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等原因從後者分離出來的。因此,遊居並不等同於遊牧,遊牧社會只是遊居社會中的一種,而且還是文明演化中相對於狩獵採集社會更為成熟和精細的一種。在英文中,與nomadic概念相關的有hunter-gatherers,pastoral nomads,tinker,trader nomads 等,而遊牧則專指沿?固定遷徙路線隨季節往返於同一個區域內並且擁有固定畜群的遊居社會。

需要說明的是,並非所有遊居社會都可以轉變為定居社會。由於從遊居轉為定居需要一系列外部和內部條件以及必需的資源,因此對於那些人口規模較小、所處自然環境較差的遊居社會來說,很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甚至永遠都不能過渡到定居社會。正如人類學和歷史學所確認的,在人類文明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定居社會並不是人類社會的主流,遊居社會的數量和總體人口規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大大超過定居社會。人類的大部分乃至絕大部分都轉為定居、進入城市,是很晚近的變化。實際上,直到今天,世界上仍存在?不同形式的遊居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