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施明德序
導論
編後語

作 者 作 品

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
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歷史的凝結(BC0116)──1977~79台灣民主運動影像史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編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12月14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236頁
ISBN:957133019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施明德序導論編後語



  編後語

煙霧後的真實

.黃建仁

綜觀二十年前的黨外反對運動,在國民黨政府宣布戒嚴統治,視人民集會、遊行、組黨為禁臠,異議言論刊物動輒遭禁的年代裡,黨外人士只能冒著危險,一步步衝撞國民黨的戒嚴心態,一點一滴累積難得的民主成果。然而,國民黨掌控大部分的傳播媒體,一般人對於黨外人士努力的目標及作為,幾乎沒有訊息來源,只能在號稱「民主假期」的選舉活動中略知一二,而黨外刊物的散布也僅在黨外同情者手中流傳。簡言之,那是個「一言堂」的時代。

翻開二十年前的報紙,除了少數同情黨外的報紙外,有關「高雄事件」報導所附之相片,幾乎都是警民衝突的場景,鮮少有衝突前的平和遊行與演講的畫面。若站在攝影記者獵取激情鏡頭,以及報社爭取讀者注視的立場而言,這樣的影像選擇與安排似乎情有可原。然而,相對於陳博文所拍攝的相片,報紙上這些現場照片所呈顯的視野就顯得狹隘與偏頗,若再配上「暴徒持火把攻擊,憲警肉身阻擋」之類的標題,讀者不僅無從得知黨外人士舉辦此次「世界人權紀念日」的目的與訴求,更毫無選擇地對高雄事件形成「黨外人士皆暴徒、殘酷攻擊憲警」的印象。除此之外,媒體更進一步渲染民眾對逮捕行動的「一致支持」,與逮捕完成後「舉國歡騰」的雀躍之情。無怪乎當立法院鼓掌同意警總逮捕黃信介時,一群《疾風》雜誌社的「愛國人士」能夠肆無忌憚在立院外高呼「槍斃黃信介!」的口號了。當媒體成功將讀者情緒帶至極端之時,其甘為當局御用工具的真面目反而暴露無遺。

穿透媒體群魔亂舞的表象後,可以發現其影像來源也令人質疑。例如當年有三家報紙所刊載的一張警民衝突相片竟完全相同,而又各自宣稱是「本報記者攝」(註 1)。此現象不得不令人懷疑,有些相片是否為有關單位有計畫地統一發放給報社,以作為指涉「黨外人士使用暴力」的招牌相片?

無獨有偶地,各報刊上另一個更讓人記憶深刻的相片也是同一張(註 2)。報紙報導來自花蓮的林玉祝女士跪在憲警盾牌前,哀求「暴徒」不要再打憲警。「愛國女子」的感人事蹟被大幅炒作,甚至接受各界表揚。然而回顧當年報紙,這張相片被局部放大,使跪地哀求的林玉祝占滿整個畫面,也刪除了旁邊茫然不知所以的旁觀群眾;這可由本書所收錄的檔案照片看出。該照片所顯示的,不僅是旁觀群眾與林玉祝的格格不入,更洩漏了令人起疑的虛矯造假。

這兩個例子顯示出掌握輿論工具者對影像解釋權的壟斷,同時也成了媒體「報導真相」使命的最佳反諷。

根據資深情治人員高明輝的《情治檔案》書中所述,當年蒐證人員因安全理由並未在現場拍得任何相片,於是情治單位便向記者以每張一千元的代價收購相片計九十張(註 3)。這些相片最後流向何方?又作何用途?可想而知的,首先是蒐證用途。此外,是否也經過有關單位蒐集並篩選之後,再發交給各報社以作為上述統一輿論口徑之用?

而影像解釋權被壟斷的現象,也在法庭上演。在李勝雄律師所捐贈的卷宗史料中,出土了一批由「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與「憲兵調查組」移交的證物照片影印本,這些照片可能就是被情治單位收購的一部分。在軍司法審判過程中,針對這批證物照片,調查單位獨斷地解釋為「發表煽動性演說」或「鼓動群眾施暴」等等,檢察官也十分配合地在法庭中出示這些「不容狡辯的鐵證」,法官也據此判定被捕者罪行,完全無視相片當事人的解說。例如,王拓在接受司法審判時,其辯護律師曾出示一張被告在高雄事件現場張開雙手的照片,以證明王拓當天確曾阻止暴行的發生,並未鼓動暴行。然而,王拓最後仍被以「當場指揮他人為暴行脅迫」的罪名定罪。

在各單位有意的利用下,這些影像便淪為單一政治目的的工具。如此看來,陳博文希望留下真實影像,而不擅自詮釋的作法則更顯得可愛而珍貴了。

本書收錄的照片只呈現 1977 年至 1979 年黨外活動歷史的一部分,一方面是限於篇幅而必須割捨,另方面是因為還有一些過程可能是陳博文等人沒有記錄到的。這並不表示那些無法以影像呈現的事件就無足輕重;相反的,由於缺乏影像,它們將更深植於每個當事人的心中。對於想呈現黨外運動實況,以及勾勒涵育它的各種政經人文環境的目標來說,本書顯然力有未逮;但若能拋磚引玉,從影像的回顧中促使社會、民間重視自己的歷史資產,發掘出更完整的史料,使史料出土的運動持續,並推展台灣史的研究,這是我們深切期盼的。

註釋:

1.請參閱民國 68 年 12 月 11 日《台灣時報》第三版、12 日《聯合報》第三版與同日《中國時報》第三版。

2.請參閱民國 68 年 12 月 13 日《民眾日報》第三版及 12 月 15 日《聯合報》第三版。

3.《情治檔案》,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商周文化出版,1995年3月1日出版,頁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