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
連戰專訪

政治軍事

【類別最新出版】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理論何以自信
制度何以自信
道路何以自信
文化何以自信


連戰風雲(BC0099)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政治軍事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李建榮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8月12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576頁
ISBN:957132654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連戰專訪



  連戰專訪

副總統連戰究竟何時會宣布參選總統呢?

.李建榮

在接受專訪時,他並未正面答覆,但是對於已經有人「立志要當總統」,他則認為「選總統不是小孩子吃糖,吵著非要吃到那種糖不可」。他認為從政的人,基本上都要有理想。如果國家發展需要,他不會規避進一步服務國家的機會。

對於未來的精省工作,他相信行政院與省府之間,勢必會多溝通協調,這不是為了一人一黨之私,看問題要抱持開闊胸襟,前瞻未來。

對於近來密集下鄉,連戰說,我與基層的互動,不是一次、兩次的樣板,做作是做不出來的,「我下鄉沒有一次冷場」,民眾對他的熱情,他都放在心裡頭。

在21世紀即將來臨之際,連戰許下宏願願意和全民一起努力,希望進入21世紀後,要讓中華民國在國際舞台成為「高度競爭力」的象徵。他最近也將關心的觸角,延伸到「關懷社會」的建立,他認為今後國人唯有真正從自己的社區做起,付出關懷,我們的社會才能夠脫胎換骨,這也是我們下一階段「台灣經驗」的努力目標。

以下是連戰在副總統辦公室接受專訪的內容:

問:您卸任行政院長職務即將屆滿一年,對於過去四年半的工作回顧,哪些工作讓您感到滿意,哪些又是您在任內未完成或是感到有待加強之處?

連:在行政院四年半的時間並不算短,除了每天日復一日的行政工作外,我想最重要的是國家及社會的發展,在這段期間可說是快速轉型階段。回想起來,在民國83年元月,本人曾在中國國民黨總理紀念月會中發表過一份演講,題目為「為建設現代化國家而努力」。這一份文件,可以代表本人當時一些基本施政的理念。此外,在國家財政極困難的時刻,我們毅然的撙節開支,在國軍二代兵力整建暨社會福利支出等壓力下,達成了幾乎預算收支平衡的目標。所以在宏規遠謨上,我是有貢獻的。我上任後,正逢第二屆立法委員改選產生,為了進一步推動國家民主化的腳步,我們提出相關立法案,使得省市長民選、總統、副總統直接民選,順利完成。

其次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們秉持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施政方針,從十二項基礎建設的推動、經濟振興方案、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及競爭力的提升,這四年半的建制,是可以交卷的。第三,在社會建設方面,我們推動全民健保,規劃國民年金制度,同時也關心社區發展工作。其實我在台灣省主席任內就強調「建立祥和社會」目標,「祥和社會」並不是一蹴可及,而是龐大的社會工程,為了我們自己及下一代子子孫孫,建構一個相互尊重、關懷、協助的「祥和社會」,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第四,在文化教育方面,在過去兩、三年間,我們組成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提出許多具體可行的計畫,簡單一句話就是鬆綁,目標是要使教育能夠多元化,能夠更彈性、更民主,而不是一試定終身,也不能以一張文憑決定一個人全部的未來。目前教育改革計畫正在推動中,假以時日,我相信對於扭轉僵化的文憑升學主義觀念,會產生效果。此外,在這一階段,我對於兩岸與外交方面也有基本看法,與以前不完全一樣。我在去年離開行政院時,曾經說過,我在工作上已經盡了心力,俯仰無愧。一年之後再回顧,我的看法依然。

不過在任內有些工作,限於主客觀因素,並沒有完全做好,也需要未來繼續改善的,例如地方金融管理。合作社、農會、漁會等信用體系,有其功能與貢獻,但在目前的時空環境,社會發展變化太快,地方金融曾經發生幾起事故,在管理上需要再加強檢討,例如為避風險的再保制度,就是後來所要求的。此外,治安改善的問題,涉及政府與人民共同的合作,政府有必要在提供人民安居樂業的環境再加把勁。

問:從憲法規定看來,副總統與行政院長之間所能發揮的空間有相當大的差野,這兩種職務比較,您有何不同的經驗感受?

連:副總統職務的本身,並無特定的工作,它是輔弼性質,與行政院長為全國最高行政首長,職務及所負責任是完全不同的。我目前比較忙,很多是因為黨務的關係。

問:您在過去一段時間,密集下鄉,走遍大城小鎮,對台灣的鄉土民情有何特殊感受?

連:台灣真是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我到過世界這麼多個國家,民眾的活力、地方的發展變化之快速,我們是名列前茅的。我在交通部長時期,為了台灣的交通基礎建設,就常在台灣鄉間跑,等到省主席時更走了兩、三百趟,至於現在這段時間,一個禮拜沒有三、五天在外頭,起碼也有兩、三天在外地跑,你可以發現過不了多久,就有改變。這種充滿生命力的社會,是令人振奮的。身為執政的一員,我覺得大家對政府有強烈的向心力,大家也知道,今天的一切得之不易,不是偶然發生,而是政府與民眾共同協力而來。我感受得到這股親切、歡迎與支持。我下鄉,你幾乎都在身旁採訪,沒有十成,也有八成的時間,你可以看到,我與基層民眾的互動不是一次、兩次的樣板,做作是做不出來的,我個人做不出來,民眾也無須如此做。我下鄉沒有一次是冷場的,我對他們的熱情,心存感激,也都放在心裡頭。我的體認是,只要全心全力為民眾做事,民眾就會肯定。不必講太多,民眾看得很清楚。

問:一般普遍認為,過去一年,您以副總統及國民黨副主席的雙重身分,積極拜訪基層民眾及國民黨十五全黨代表,這等於是為明年黨內下屆總統提名熱身,在何種情況下,您是否也會當仁不讓,爭取為民眾更進一步的服務機會?

連:從政的人,基本上都要有理想。我想應該要從這個層次來看觀念競爭、理想競爭、政黨競爭。有人立志要當總統,不過競選總統不是「小孩子吃糖」、「吵著非要吃到那種糖不可」。我們的理念,中國國民黨的理念,就是希望台灣要安全、要安定,使得社會能夠繼續在民主、自由的軌道上繁榮發展,這是最實際的問題。台灣是個有發展、有未來的地方,這是大家共同的抱負。在此情況下,讓台灣繼續往前走,不受傷害,這是大家的責任。如果國家發展有此需要,任何人都不必規避此一責任,包括我在內。若國家、社會發展無此需要,任何人也不必一定要爭取所謂的「機會」。

問:但是地方基層已經有很多聲音露骨支持您參選下任總統,您何時才會正式宣布參選?

連:一切要等明年十五全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那時才能做決定。

問:有人說「連宋配」是國民黨下屆總統、副總統選舉時的勝利組合,您對此有何看法?

連:政治環境變化很快,很多因素時時在變動,現在還不是談決定誰配誰的時候。我自己是否參選都還未宣布,怎能談跟誰配,這不合邏輯。政治問題,任何可能性都要考量到。

問:在您二十幾年的從政歷程,台灣省主席與行政院長是最重要的行政首長工作。對於近幾年中央與省府之間所產生的摩擦,就您的觀察,是制度使然,還是人的因素?

連:我記得在省市長民選產生後,在內閣局部改組後的一次院會上,我曾經說過,在政府的體系中必須要分層負責,分工合作。為了負責才要分層,為了合作才要分工。省府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已經是幾十年了,我和多少前任省主席都經歷過與中央政府的相處合作。至於你所指的大概是類似財政畫分或是政府組織層級精簡問題,應該是從制度層面來看問題。至於從政者的個性是否也會影響溝通互動,則應該是外界的觀察,我個人不適合評論。

問:精省決策就將次第展開,雖然您已經離開行政部門工作,但是精省決策能否順利推動,對政局安定與否以及省府員工權益影響,都還是值得注意的事。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精省工作的推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才能蒙其利,避其害?

連:從制度面看,小小的台灣有四層級的政府,這是絕對不合理的現象。當初憲法對國家地方制度,是在中國大陸,所以需要省政府。但是當時憲法並非以非常時期設計,所以在南京頒訂的中華民國憲法,並未完全實行過。四級政府不合理,並非哪一層級的政府效率品質有問題,我們並不是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在不合理的體制下,我們更要和衷共濟。我記得在97年1月6日,我曾經在總統府和李總統對於推動省府組織精簡和員工權益保障、提高行政效率等,提出十二項原則,「我和李總統一一對過」,後來才指示內政部長林豐正依照這個原則開會。在這些原則確定後,我才出國參加尼加拉瓜總統就職典禮。後來在去年縣市長選舉前夕,為了南投縣及台中的選情,我也曾針對精省原則在我辦公室召集相關部會首長開會討論,宋省長也在座,這次討論的意見後來也提報中常會,為常會接受。我想由總統、我及黨所做成的承諾原則是不會改變的。雖然我已經離開行政院,不再負責精省的執行工作,但我相信行政院與省府之間,勢必會對後續的問題多溝通協調,這裡頭不是為了一人、一黨之私,完全是為了整個國家的發展競爭,追求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看問題,要抱持開闊胸襟,並前瞻未來。

問:去年修憲,國民黨及您曾經主張總統選舉制度應該採絕對多數制,政局才會安定。不過後來朝野協商未能達成共識,仍維持現在的相對多數制。李總統曾說今年不宜修憲,以您擔任國民黨修憲策畫小組召集人身分,明年修憲時機是否成熟,像絕對多數制及立委任期延長為四年,是否可以考慮修正通過?

連:修憲是大事情,經常修,對國家安定沒有幫助。明年修不修,個人無法做主張。年年修,隔一段時間修,無助國家安定。不過總統當選以相對多數是沒道理的。將來如果選出只有百分之二十五或三十選票基礎的總統,他卻享有解散國會的權利,你的合理性在哪裡?像兩岸關係,總統也要代表國家,做最後主張、最後決定。做個少數民意支持的總統,你的代表性在哪裡?修憲不該為政黨之私,任何政黨都可以向絕對多數努力。但是有些黨的某些人,好像希望國民黨分裂,因此才主張相對多數,來製造政治機會。至於這一部分究竟要不要修,要談也可以,不談也可以。如果要問我個人主張,我是為長遠制度著想,主張應該採絕對多數制。至於立委任期延長為四年,我是同意的,一方面配合其他選舉都是任期四年,同時也為減少社會成本。

問:去年修憲朝野談判時,民進黨堅持將公投入憲作為與國民黨主張的總統選舉採絕對多數制的談判籌碼,國民黨能否接受公投入憲?

連:公民投票很多人持保留意見,據我的記憶,當時第一原則是先決條件要在中華民國憲法體制下,不能入憲毀憲。第二,在歐洲國家,公民投票都是以地區性議題為主,例如稅務、財政等技術層面議題。至於馬斯垂克條約則是另一特例,公民投票為的是加入歐洲共同體,屬於國際參與、外交性質。

問:7月22日的國統會上,你並未發言,引人注意,你對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新三不政策後的兩岸情勢,有何特別觀點?

連:我原本是有準備要在國統會上發言,不瞞你說,總統的講稿事先我過目了,在李總統、蕭院長都有充分完整的發言後,我想我在此場合就不必再多講話了,在適當場合我還是可以提出看法。不過對於兩岸的基本情勢,我是認為兩岸應該在互惠基礎上,增加彼此交流,促進良性互動。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是要從現實出發,彼此增加交流;兩岸接觸,不要排除任何議題,範圍就很廣。這也就是說,要先有對話機制。李總統說的對,要從承認分治的現實開始,至於達成停戰協定,那是下一步。為什麼我要提出兩岸可多接觸、多交流、多對話、多良性互動的看法呢?因為「一個中國」是個複雜符號,柯林頓總統到大陸訪問,我說他到北京是看政治中國(他也去看北京近郊的慕田峪長城,也可說是去看地理中國),到桂林則去看山水中國,上海則是轉型中的中國。到上海也像去看「小腳放大的中國」。但如果他到台灣來,就可看到民主的中國、經濟的中國、甚至文化的中國。民主中國有其基本要件,選舉制度、政黨競爭、開放媒體、法治社會及尊重人權、人身自由。經濟中國則是自由化、法制化,保障私有財產,中小企業發達,還要有公平賦稅。至於文化中國則是傳統與現代、中原和本土、精緻與通俗、國內與國外文化兼容並蓄發展。所以台灣地區代表著自由、民主、發展有內涵的中國。這個中國是跟世界上主流價值、主流趨勢,同步發展的國家。我們並非逆其道、反洪流的逆流。所以柯林頓並未看到中國的全局,為何不能接受跟著主流價值的中國呢?

最近我看到英國人寫的一本書,談亞洲價值。亞洲價值是中共最喜歡聽的,因為這包括注重家庭、尊重權威、勤勉等美德。不過作者也貶抑說注重家庭,使得亞洲價值變成任用私人的姻親裙帶政治。因為尊重權威,上面講一句話,就當成金科玉律,因此失去創新能力。

這是白種人看亞洲危機,不過中共不信外國人那一套民主、人權理念。

不過我是認為中華民國所走的就是世界主流價值,重民主自由、人權尊嚴、開放社會、開放市場。政府追求小而美、小而強有何不對?

問:您提過不統、不獨、不對立;要和平、要交流、要雙贏的大陸政策主張,可否進一步闡釋其中的意思?

連:以現階段的兩岸情勢來看,不能獨,也不能統,也不能對立,因此我才說要和平、交流、雙贏。從現實面出發,透過交流來往、對話、互惠的大環境,民主的中國、經濟的中國、文化的中國有太多事可以提供給中國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問:您曾提過有回西安將祖母骨灰移回台灣的構想,目前有無具體計畫?

連:目前沒有具體計畫,對方也沒消息。即使他們馬上歡迎,以當前的兩岸關係,我也不能去。以我目前的政治職務,如果去大陸,也要看兩岸情勢發展到何種地步,還是要務實點。

問:21世紀即將到來,您在距離公元兩千年還有一千天的時候,就向青年朋友提出「深耕千日」的期勉,您認為進入21世紀台灣最迫切的共識與建設為何?

連:最重要的共識就是建立國家認同,不要再虛耗在統獨的議題。我們要脫胎換骨、跨越世紀,就必須在軟硬體建設、物質建設與心靈建設齊頭並進。我在行政院時期提出「追求國家現代化」的目標,總的來說,今後我們要繼續謀求政治更加民主、經濟更有活力、社會更為祥和。儘管外在的環境挑戰不斷,但是我對國家前途發展仍深具信心。我提出跨世紀的國家建設計畫,要勾勒下一世紀的國家建設藍圖,計畫總目標就是要提升國家競爭力,增進國民生活品質,使我們國家蛻變為現代化已開發國家。在兩千一百八十萬人民共同努力下,我所提出的共同遠景是:在生活品質上--我們要讓台灣早日恢復為乾淨的社會;在科技發展上--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的矽谷;在兩岸關係上--要出現「中國人幫中國人」的良性互動;在國際關係上--要讓中華民國(ROC)在國際舞台成為「高度競爭力」 (Republic of Competitiveness) 的象徵。最近我更思考的是社會人際關係淡泊,功利主義盛行,社會充滿暴戾之氣,因此在經濟成長、財富累積後,我們更需要一個「關懷的社會」,這跟我在台灣省主席任內大力倡導,所建立的「祥和社會」有相同的意義。現在我所強調要建構的「關懷社會」,有三層重要的意義。第一、「關懷的社會」要社會自主自發的力量以及民眾積極的參與,讓每一個人都能以具體的行動來表達他對社會的關懷。第二、關懷的層面更為廣泛,包括「人際和諧」、「空間和諧」、「環境和諧」等。第三、「關懷的社會」是要由社區開始,由下而上,由點而面來推動。最近幾年,民眾的社區意識慢慢提高,根據最近我看到的一份民意調查報告,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社區應互相照顧,但只有一成六受訪者有參加過社區活動。由這個數據來看,要讓社區的力量能夠發揮,必須要建立一個機制,結合社會各界的力量,鼓勵熱心人士起帶頭作用。

其實,國外有許多很成功的社區,讓每一個人的生活,從治安、教育、休閒、福利、環保等等,都與社區緊密結合,社區的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這樣由下而上,由點而面,我相信,我們的社會一定能夠脫胎換骨,這應該是我們下一階段「台灣經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