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兩岸關係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內文摘錄

兩岸關係

【類別最新出版】
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
中國憑什麼:從人類史的演變,看中華文明的時代拐點
第三進化--認知作戰下,台灣與全球的文明終局抉擇
金馬是引信,亦是誘餌?──遙送習總書記一束橄欖枝
終極和戰:兩岸戰爭與和平,統獨最短的距離


終極和戰:兩岸戰爭與和平,統獨最短的距離(BC00327)

類別: 兩岸關係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黃征輝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09月23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78626335929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三章 中國
──中共終有走下歷史舞台的一天,但是中國會繼續存在


「中國」是地域名稱,不是國名,早在三千年前就曾見諸歷史文獻。中國泛指華夏民族生活的「中原地區」,在這塊土地建立的政權,兩千年前叫「漢朝」,一千年前叫「宋朝」,如今則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本書自此章節以後,「中國」指的是五千年悠久歷史、地域性的中國;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現階段北京的政策是以黨治國,為了與「中國」區隔,因而簡稱「中共」。

縱觀人類王朝更替的興衰,沒有千年不垮的政權。不管當世如何繁榮富強,終有沒落,走下歷史舞臺的一天。也因此,如果把時間拉長、看遠,中共終將垮臺,然而中國會繼續存在。而不管中國在哪一個政權的手中,沒有哪一個領導人敢讓臺灣獨立。
誰敢,誰就是李鴻章,縱然貴為一代能臣,也只會留下千古罵名!

一、中國是好戰的民族?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祖禹以畢生心血撰寫《讀史方輿紀要》,他參考數百部史籍,計算發生在中國的大小戰役,從黃帝蚩尤之戰到明代土木堡之變、倭寇入侵,共計六千一百九十二次。若再加上日後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之亂、甲午戰爭、對日抗戰、國共內戰……,次數恐怕在七千次以上。如此算來,中國平均每年發生一.四次大小戰役,說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的組合,實不為過。

人類早年科技落後,軍事力量難以突破地理環境的限制,因而國界多半由高山大川所形成,例如中俄邊界的烏蘇里江,區隔中印的青康藏高原。此外,中國這片廣袤的領土遍布峻嶺崇山、名川巨泊,這些天險理應形成自然國界。二○一六年以前,中共將中國劃分為七大軍區,軍區的設定基本上就參考了天險。換言之,若軍隊戰力受限於地理環境,中國理應形成七個國家。可是,中國自秦始皇以後歷朝歷代都在追逐「統一」的政權;如此看來,中國豈不是一個好戰的民族?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其著作《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探討了這個問題。大體而言,正由於中國領土廣袤、地勢險峻,所以容易形成大旱或洪水。再據學者姚善友從《圖書集成》與其他資料統計,中國在民國以前的二千二百七○年期間,見諸官方報告的旱災有一千三百九十二次,水災一千六百二十一次,這還不包含蟲災。而每逢災荒,鄰近國家若不願意接濟,人民為了生存就會發生戰事。又由於中國的天災過於頻繁,所以「治災」始終是各王朝穩定統治的基礎。

如何治災?方法有許多,然而重中之重在於各地區的相互配合。例如共同疏導治水,而不是各自築堤,相互妨礙彼此的安全。又例如饑荒時統一調度與分配糧食。不管如何,與其存在許多小國,各自為了爭水爭糧導致戰火頻傳,不如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強勢政權,因為中央政府統一控制的資源越多,賑災卹鄰便更有效,那才是天下蒼生之福。

地勢險峻的中國天災頻傳,因而單單是為了治災、照顧蒼生,就趨向於「打出一個」統一的王朝。

二、中國具備侵略的民族性?

一四九二年八月,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在西班牙君王的贊助下,以三艘帆船、九十位船員的規模從歐洲啟航,艦隊向西航行一千一百餘浬橫越大西洋,先後抵達中南美洲古巴、海地、多明尼加等國。他發現當地原住民非常友善,使用削尖的木頭、骨頭做武器,沒有進步的戰術,幾乎還活在新石器時代,訝異之餘,哥倫布不自禁在日誌透露出殖民者心態,認為只需要五十名船員就可以輕易征服這些島嶼,接著可以任意掠奪島上豐富的資源,大量原住民則可隨他們的喜好處置與奴役。

次年三月,哥倫布返回西班牙,興奮地對皇室進行遠航探險報告,燃起皇室征服異域,建立海外殖民地的野心。哥倫布第二次啟航時艦隊規模擴增到十七艘船、一千五百名船員,隨後在海地島建立第一塊殖民地,印地安人被課以重稅,或被驅使到金礦從事奴隸勞動,有的則被捕捉運回歐洲販賣。

哥倫布為歐洲開啟了殖民美洲的大門,然而對於美洲原住民,卻是野蠻和殘酷大掠殺的開始。十七世紀初,英國加入移民美洲的競賽。十八世紀美國脫離英國獨立,而後展開西進運動,在這個歷程中,美國統治階級不斷地血腥壓迫與殺害印第安人。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保守估計美洲原住民在一億人以上。其後經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的移民入侵,如今生活在美洲的原住民不超過四百萬人。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俄羅斯從世界一等強權逐漸淪為二流國家,國內政治團體經歷多次競合,終而在二○○一年成立「統一俄羅斯黨」。望文生義,不難理解此政黨的政治訴求是什麼。

自從「統一俄羅斯黨」成立至今,俄羅斯經歷四次總統大選,該黨支持的候選人不僅都以高票當選,且得票率分別為百分之七十二、七十一、六十四、七十七。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也難怪二○一四年俄羅斯侵占克里米亞半島,二○二二年出兵烏克蘭。

一個民族是否具備侵略性,歷史記載得清清楚楚。

十五世紀初,明成祖下令鄭和率領艦隊下西洋,首航為一四○五年,前後計七次,每次平均航程約兩年,總歷時二十九年。鄭和艦隊都由兩、三百艘大小帆船,搭載官兵兩、三萬人組成,訪問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規模之大,至今人類史也不曾再現。
鄭和首航比哥倫布首航早了八十七年,如果當時明成祖眼光夠遠、懷抱壯志,以鄭和艦隊的實力,所到之處定然望風披靡。果若如此,十八世紀大英「日不落國」的傲人成就,對十五世紀的明朝而言,不過是囊中物、甕中鱉。然而鄭和艦隊不打、不殺、不搶,官兵言行幾乎等同今日的敦睦艦隊。兩相比較,說中國人酷愛和平、不具備侵略性,沒有幾分道理嗎?

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元朝是意外的篇章,來得又急又猛,淪亡之速更如電光石火。嚴格地說,元朝是蠻夷侵略中國,再轉而征服歐亞的短暫過程,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應列為中國正史的一部分。

撇開元朝,中國歷代領導人,哪一個曾經表現出征服世界的野心?又有誰採取具體行動?如果不曾出現一位,原因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有充足的「能力」征服世界,然而缺乏「意圖」。再講白了,就是「沒興趣」。

早年中國根本認為自己就是世界,其他民族全是偏居一隅的蠻夷。征服蠻夷有什麼好處?要教化他們、管理他們、養活他們,何苦自尋煩惱呢?管他去死去活,只要「人不犯我」,中國基本對外政策就是不搭理他們。

除此以外,中國皇權至高無上,虎視眈眈者眾,因而皇帝必須把大部分的精力耗費在防範野心分子奪權篡位。好比鄭和下西洋,不是為了敦親睦鄰,也無心宣揚國威,而是搜尋政變失蹤的建文帝──任他海角天涯,只要對皇權有威脅,上天入地都要誅滅。

皇權是首要考量,其次是「維穩」──人民不要造反、不要鬧事,個個都能安分過日子。很不幸,中國人口太多、天災頻傳,各種政治問題又太複雜,「國泰民安」四個字對中國領導人就是一大挑戰。所以不管是內在或外在因素,「以中自居」的中國領導人根本無心向外擴張。講好聽是酷愛和平,其實是家大業大,搞定內部已然不易,何苦再生事端、自尋煩惱?

三、中國的實力

如今全球經濟掛帥,探討一國的實力,首要指標就是「國內生產毛額(GDP)」占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比。以當今世界超級霸主、經濟第一強權美國為例,二○二一年GDP占全球經濟總量二十七.六%;排名第二的是近幾年才竄升上來的中國,占比為二十一.○一%;而日本即使經濟失落了二十多年,仍高居世界第三,以六.○四%緊追在後。

從以上數字不難理解,一國的GDP若占全球經濟總量的廿五%以上,那就是不得了的成就。

知道早年中國強盛時期的GDP,占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比嗎?遠的不談,先看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之前,清朝GDP占全球經濟總量三十二.九%。
別以為清朝是特殊時期的特例。事實上,清朝平均GDP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僅居中國歷朝排名的第九位。排名在清朝之前的朝代,依序為:宋、唐、明、元、隋、漢、晉、秦。例如排名首位的宋朝,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時候,GDP占全球經濟總量的八十%!

因而從GDP來看,基督文明的兩千年期間,中國雄霸世界一千八百年。直到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西方列強開始如秋風掃落葉般地入侵,這才打垮了中國,也徹底摧毀了中國人的自信。

古時中國經濟實力之強大,遠非今人所能想像。

當然,這中間的部分原因是中國歷史過於悠久,早年能夠以「國家」體制和中國競爭者,全球沒幾個。好比美國建國於一七七六年,在此之前美國根本不存在於這個世界。因而中國的經濟實力雄霸基督文明的一千八百年,是又如何?

如果您也這麼認為,不妨看看二戰以後,中美經濟發展的轉變。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國,由於早期政策錯誤,搞得國家一窮二白。直到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鄧小平採取改革開放的政策,短短十二年,中國GDP從一九七八年的三千六百四十五億元,增加到一九九一年的二萬一千七百八十二億元,足足增長了六倍。縱然如此,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例如一九九一年美國GDP為六.一六萬億美元,總量是中國的十六倍,人均GDP是中國的七十三倍。

如此巨大的差距,再經過三十年發展,如今中國製造業攻城略地、勢不可擋。截自二○一八年,中國工業產值相當於「美國+德國+日本」的總和。再看二○一九年,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初,中國GDP產值為美國的六十六.九二%。等來到二○二一年,經歷美國兩年全面貿易制裁,中國GDP依舊成長到美國的七十七.四三%。

三十年不過是人類歷史的一彈指之間。中國經濟發展之快之猛,前所未見。難怪拿破崙曾說:「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過來,世界都會為之發抖!」

四、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是人類歷史的一支奇葩。建國後的前三十年,什麼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大鳴大放、人民公社、大躍進、大練鋼、除四害、學雷鋒、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還有令人痛心疾首的文化大革命,然後是上山下鄉、批林批孔、批鄧反右、林彪事件、粉碎四人幫、六四天安門……,各式各樣反科學、反自然、反人性、反民主的政策此起彼落,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現出無能統治的荒唐戲碼,丟盡了中國人的臉,傷透了中國人的心。

三十多年前我留學美國,某位中國留學生講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既無奈又感慨地說:「面對共產黨只有兩個方法:一是消滅它,一是躲避它。我消滅不了它,只好到美國躲避它。」

那年頭擁有這種「打不過就躲避」思想的中國人有多少?是少數偏激人士,或一大部分小老百姓?

正當中共幹盡荒唐事、傷透眾人心,卻不料歷史來了個大翻轉,接下來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不僅讓中國起死回生,更得以昂首闊步,短短三、四十年便從一貧如洗、封閉落後,一轉身成為威脅到美國領導地位的世界強權。

兩、三百年來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終於站了起來。長久以來存在中國人心底的中國夢,也在逐步實現之中。如今雖然仍有進步的空間,但無可諱言,現今中共的治國成就不僅空前,也可能絕後。短短三、四十年,歷史長河中的劣等生突然變成資優生,這不是奇葩嗎?

更奇葩的是,中共至今仍堅持已經被普遍認為是錯誤的共產主義。什麼是共產主義?不管能力高低、付出多少、賺了多少,所有收入大家按人頭分,每個人都能獲得相等的一份,大家共同過著幸福快樂或飢寒交迫的日子。

什麼樣的社會能夠成功、圓滿地實行共產主義?禮運大同篇「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都不夠格。那必須是一個不貪婪、不自私,人人心中充滿了博愛,大家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的完美世界。這種世界從來不存在於地球,也永遠不可能出現在人間。

既然如此,中共為什麼還要戴著「共產主義」的大帽子?只談「主義」也罷,畢竟那是一種理想。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共掌有全國至高無上又獨一無二的權力,甚至至今仍堅持以黨治國、以黨領軍。這種「黨即是國」的稀有政治體制,對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都是一種威脅,即使中共清楚宣示「永不稱霸、永不擴張」,仍讓全球對迅速崛起的中國充滿了敵意。

五、習近平

和民主國家打交道,首須研究它的制度,也就是這國家政策形成的過程。和獨裁國家或人治色彩濃厚的國家打交道,首須研究它的領導人,因為此人的一動一念,可能就是國家的政策指導。

中共是人治色彩濃厚的國家,現階段領導人習近平若能打破慣例連三任,中國將再度走入強人政治。做為臺灣的對手,中共一槌定音的最高領導人,臺北有必要瞭解他的個性。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個性決定命運。

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是中共開國元老,一生從未整過任何朋友,貼近民眾、堅持人性、敢言直言,六四民運時反對派兵鎮壓,也因此招惹鄧小平。他曾為中共立下兩大汗馬功勞,一是創建陝甘革命根據地,為中共長征隊伍留下休生養息之地。二是倡議在廣東成立深圳特區,是中國經濟起飛、現代化的推手。這兩大貢獻都是中共興衰更迭的關鍵。可是,他也兩度幾乎死於共產黨之手。一次是中共長征先頭部隊抵達陝北,紅軍極左派以肅反名義逮捕習仲勳,差點將他活埋。所幸次月主力部隊抵達,毛澤東隨即釋放了習仲勳。第二次是文革時被下放到洛陽,受到殘酷的迫害與批鬥,幾乎被紅衛兵打死。直到毛澤東下令將他接回北京衛戍區監護,事實上是一種變相保護,這才避開了文革的血腥鬥爭。

習近平是紅二代,生於富裕的環境,然而十歲時父親受高崗案牽連,被指為「反黨集團」頭子而失勢下臺,之後遭到十六年迫害。習府被抄家,習近平隨母遷居中央黨校。兩年後爆發文革。文革最激烈時習十四歲,目睹母校被紅衛兵砸個稀巴爛,自己則被歸類為黑幫子弟,遭到威脅「罪行夠槍斃一百次」,並送往少管所「黑幫」子弟學習班。他當時處境之慘,從同父異母的姊姊因為受到迫害而自殺,可以看個大概。所幸習熬過嚴厲的審查,出來時身體非常虛弱,全身都是虱子。之後回老家休息很長的時間,在大姑細心照顧下才慢慢恢復健康。

一九六九年毛澤東發起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為了躲避文革,習主動爭取下放到延安市梁家河大隊,卻因適應不良偷回北京,再度被關進學習班,半年後被放出來,重回梁家河,從此改頭換面苦幹實幹。十八歲,經過十多次申請才加入共產黨,年底當選梁家河大隊黨支隊書記。二十歲進入清華大學,二十四歲畢業並與柯玲玲成婚。

柯的父親是外交官,她從小跟隨父親見過世面,嚮往西方世界。一九七八年父親派任駐英大使,婚後柯遊說習移民英國。然而習堅持留在中國,兩人為此經常爭吵,終而在三年後離婚。離婚後柯移民英國,後來升任倫敦某私立醫院高級主任,也是倫敦大學的客座教授。多年前柯接受英國《僑報》訪問,提及當年移民之後的前三年,習幾乎每週都打越洋電話給她。但當時她是鐵了心,一通電話都沒接。問到對習的印象,她說習是執著、正直的人,想幹一番大事業,做事都有規劃、有步驟,可惜生活不太有情趣,也不懂得浪漫。

從清華畢業,習擔任國防部長耿彪的秘書,曾陪同老闆出訪美國,也常跟隨視察部隊。一九八二年離婚,或許深受打擊,習主動要求下鄉出任河北省正定縣副書記,一年後升任書記。他在任內推動創新政策,走遍全縣考察,大力發展旅遊業,景點的門票「年收入」就超過一千萬元。他對上級政策雷厲風行,例如結育,全縣四十萬人就有三萬一千人做了絕育手術,三萬人安裝避孕器。

一九八五年習升任廈門市副市長,兩年後與彭麗媛結婚。直到調回中央以前,整整十七年都待在臺灣對岸的福建省工作,與臺商接觸頻繁,曾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形容兩岸交流趨勢,也多次提倡「閩臺」合作。

二○○二年習調回中央擔任浙江省副省長,隨後接省委書記,在任期間延續以往調研習慣,提出「八八戰略」、「五大百億工程」,重視民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吸引外資並增強民間資金流動。二○○六年浙江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一萬八千人民幣,農民人均收入超過七千人民幣,排名均占全國各省第一。二○○七年調任上海市委書記。二○○八年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二○一二年升任中共總書記兼軍委會主席,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

縱觀習的成長環境與經歷,大致可歸納他的個性如下:

1. 念舊知恩:離婚後柯移民英國,前三年習幾乎每週都打電話。那年頭打越洋電話十分麻煩,即使柯一通都不接,他也能堅持三年,念舊之情與毅力皆非尋常。另外,習經歷文革的血腥與鬥爭,理應深惡痛絕,進而否定發動文革的毛澤東。如今他大權在握,對毛卻採取肯定的態度,莫非是感恩毛曾兩度救了他父親?

2. 胸懷大志:習與柯結婚時在文革結束後三年,當時中國一窮二白,看不到任何希望,再加上柯的父親時任駐英大使,能夠拒絕「愛妻」的移民要求,甚至鬧到離婚,不管從什麼角度看,習對國家的大愛遠遠超過個人小愛。或許習的出身不同,從小家教森嚴,懂得壓抑內心的感情,凡事以民族大義為依歸,以致落得柯「生活不太有情趣,也不懂得浪漫」的批評。

3. 毅力過人:從習推動結育的成果來看,他採取的是何等霹靂手段!這還是他初踏進官場,權力有限的時候。再看他掌權至今推動的反貪,到二○二一年五月,立案審查的案子超過三百八十五萬件,查處約四百零九萬人。如果查處幾千、幾萬人,可能是排除異己的鬥爭。當處分高達四百餘萬人,這不是整斥官場腐敗風紀,什麼又是?或許誠如柯玲玲所言,習是「執著的人,做事都有規劃、有步驟」,一旦決定了就是霹靂手段,而且一往直前。

4. 從文革吸取的教訓:文革是中共高層權鬥,禍及全民的血腥鬥爭,習身歷其境,必然深有體會。中國自古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思想,官場為了爭權,拉幫結派、相互傾軋的內鬥史不絕書。再加上中國是一盤散沙,若沒有一個政治強人,官場山頭林立、相互掣肘的結果不就如今天的臺灣?如何團結全民,上下一心投入國家發展?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強人政治,二是此強人能夠引領全國邁向正確的方向。或許習從文革體會出了這個道理,所以試圖打破中共領導人任期限制,成為繼鄧小平之後的政治強人。而他給中國指出的方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如果以上分析正確,未來習施政重點與優先順序如下:

? 鞏固自己一槌定音的權力,而且必須續任到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
? 確定中共以黨治國,實施中國特有的社會主義制度。
? 全力推動經濟發展,源源不絕地供給國家向前邁進的動能。
? 繼續大幅建軍,確保在成為強國以後,能夠應付來自其他野心國家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