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讀懂《六祖壇經》,喚醒身心潛藏活力
第一課 大字不識一個,惠能頓悟成佛

宗教神話

【類別最新出版】
善,最好的禮物:靜思心靈小語
用媽祖籤詩搞懂人生:六十甲子籤詩背後的故事,幫你解籤解人生(書+六十甲子媽祖靈籤 隨身籤卡 )
等待一朵蓮 挺水而出
妙音笑八事七十義
人間佛教研究 第12期


生如曇花,你應當歡喜盛開:六祖惠能教你不憂鬱的活法(VPK1013)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宗教神話
叢書系列:VIEW
作者:費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12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789571360683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讀懂《六祖壇經》,喚醒身心潛藏活力第一課 大字不識一個,惠能頓悟成佛



  讀懂《六祖壇經》,喚醒身心潛藏活力

很多人受到憂鬱折磨,更多的人受到憂鬱侵擾。
憂鬱是現代社會很常見的心理狀態:覺得無形的壓力壓著自己;覺得生活像一張一張網,束縛著自己;覺得前途渺茫、生命沒有意義等,心情很低落,好像沒有什麼辦法解決。有些人去旅行,有些人去購物,去看心理醫生,諸如此類都不失為緩解的辦法。
如果你試過很多辦法,還是高興不起來,我建議你不妨讀《六祖壇經》。
為什麼憂鬱的人應該讀讀《六祖壇經》?為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讀讀《六祖壇經》?簡單地說,《六祖壇經》並非一本宗教書,而是一本關於思維方式的書、一本關於生活方式的書、一本關於創意的書、一本關於自由的書。《六祖壇經》告訴你的不是怎麼樣去做一個佛教徒,不是怎麼樣去念佛,怎麼樣去讀經,而是告訴你如何覺悟,做一個徹底放鬆的人,做一個心靈自由的人。
《六祖壇經》講的頓悟,真正的含義是:你在任何一個?那,都應該回到那個最終的點上。什麼是最終的點呢?如果你是一個佛教徒,你應該在任何一個?那,都不要忘了你修行的根本目的是什麼,不要忘了佛的最終覺悟是什麼。也就是當下領悟真相,即刻就停下來,讓你的習氣、你的貪欲停下來;讓你自己的心性即刻顯現,即刻回到你自己。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在任何一個?那,都不要忘了你真正的目的地,不要停留在手段上。
《六祖壇經》提醒我們,不要困在各種形式裡。拜佛一定有什麼儀式嗎?不一定。重要的是你是否覺悟了。沿著《六祖壇經》的思路,你會發現世間的一切都不過形式,比如婚姻、工作等,只是我們忘了我們透過形式想達到的目的,所以形式成了生活的目的、成了壓力。如果你明白這些不過是形式,也許可以用遊戲的態度置身其間,然後突然發現,在煩囂而牢獄般的世間,自己其實可以無礙而行。
《六祖壇經》的生活態度,是一種遊戲的態度。為什麼美國的嬉皮士喜歡禪宗,而且把他們喜歡的禪師叫作「禪瘋子」,因為《六祖壇經》確立的禪宗,洋溢著自由的氣息和遊戲的喜樂。德國哲學家席勒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所以,不妨遊戲、不妨瘋癲,在一本正經的環境,瘋癲能把你解救出來,能夠提升你的生命,能夠讓你像樣地活著。
《六祖壇經》不認為你一定要到深山隱居或者去寺廟修行,而是鼓勵你在生活裡修行。
有一個人問禪師:「和尚修道,是否用功?」
禪師回答:「用功。」
那個人又問:「怎麼用功呢?」
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睏了就睡覺。」
那個人很疑惑:「世上的人都是這樣,難道他們也是像師父您那樣修行?」
禪師回答:「他們和我不同。」
那個人又問:「如何不同?」
禪師回答:「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忙碌來忙碌去;他們睡覺時不肯睡覺,計較來計
較去。」
睏了就睡,餓了就吃,這是《六祖壇經》開創的禪宗的修行態度。在另外的宗派裡,教導很確定的方法,比如你每天什麼時候吃飯、吃多少,每天什麼時候睡覺、睡多少時間。這是修行、自律,慢慢地可以達到一定的境界。
《六祖壇經》的思路,讓你覺得世間的一切規定都無足輕重,讓你覺得生命每個瞬間都不應該等待、不應該苦熬,而是自由的。這是我理解《六祖壇經》所講的頓悟的真正含義:每個?那都是完成。所以每個?那在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就是不去分別這、分別那的心;覺悟的心就是喜樂的心。
不妨讀《六祖壇經》,看看是否有一扇自由的門,一直向你敞開著,只要你輕輕打開,生命就永遠在喜樂之中,你將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樂觀自信,活力十足!

禪源於一個很優美的動作
談惠能、談《壇經》,離不開禪宗這個概念。「禪」字在漢語裡,意為單衣,佛教裡的「禪」,是梵文dhyana的漢語音譯,稱為「禪那」,簡稱「禪」。梵文的意思,不過是指沉思和靜觀,是佛教裡的修行方法。在惠能《壇經》之後,禪的含義有所變化,顯然不只指靜修的方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生活態度。
《壇經》開創的禪宗,有很特別的風格,完全沒有一般宗教的神聖氣息,而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生動和活潑。所以,禪宗很難歸類,不像宗教那樣十分注重形式,也不像哲學那樣看中思辨。禪宗有點像行為藝術,一切都由細小而含義深遠的行動或片語枝言構成。或者,禪宗更像一種富有創意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壇經》確立的中國禪宗輕視文字,認為真理是不可言說的,語言常常是我們通向真理的障礙。所以,後來的禪師在回答「什麼是佛法大義」之類的問題時,絕不會做文字的演繹,一定會回答一個無厘頭的答案,比如「麻三斤」。
唐代時,僧問洞山良價禪師:「如何是佛?」禪師正好在稱量胡麻,就順口答道:「麻三斤。」麻三斤正是當時禪師眼前之物,他這麼回答,用以表示佛法的真實,意為身旁無論何物均是佛法,目的是想引導發問者離開語言的軌道,轉向語言之外的廣闊道路。
所以,中國禪宗敘述禪宗源流,雖然也追溯到印度佛陀,但著眼點已經完全「中國禪宗」化了。
比如,在中國禪師的描述裡,禪,源於一個很優美的動作——拈花微笑。
據說當年在靈鷲山上,有信徒獻給佛陀一枝金波羅花,請求佛陀開示成佛的方法。佛陀在座位上只是拿著這朵花讓下面的聽眾看,沒有人知道佛陀的意思,只有大迦葉會心一笑。於是,佛陀對大家說:「我有得見妙法之眼,即是涅槃,是心,是實有和非實有之奧祕,是文字不能表達,也是一切教規無法抵達的,所以這種法的傳授不依靠文字,不借助教派的規矩。現在我就這樣將它傳給大迦葉。」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成為中國禪宗代代相傳的基本經則。據《壇經》的說法,佛陀之前還有六位佛,佛陀是第七位。佛陀以拈花的方式將禪的心法傳給了大迦葉,大迦葉又以什麼方式傳給阿難呢?
有一次,阿難問大迦葉:「除了衣缽之外,您從佛陀那裡還接受了什麼呢?」阿難實際是想問:「佛法大義是什麼?」大迦葉看著阿難,用很大的聲音叫了一聲:「阿難!」阿難馬上應答:「老師,我在這兒啊。」大迦葉又說了一句:「你能不能把你門口的旗杆放下來?」大迦葉話音剛落,阿難就覺得有一道光穿過心裡,突然明白,大迦葉第一次喊自己,是在提示自己不要執著於文字語言,要從文字語言之外去看見答案。第二次說的話,是提示自己要把心裡的各種成見、概念都清空。大迦葉就這樣把禪的心法傳給了阿難。
《壇經》在阿難之後,列了二十六位印度的祖師,加上大迦葉和阿難,共有二十八位印度祖師,最後一位是菩提達摩,同時也是中國禪宗的祖師。
菩提達摩當年到中國,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神光去向他求教,他不予理會,神光就斷了自己的手臂。達摩問他想求什麼,神光回答:「很多年來我一直想讓我的心安定下來,卻一直沒有辦法做到,請尊者為我安心。」達摩回答:「心在哪裡呢?你拿來我就為你把心安好。」神光說:「我的困難就在於我一直找不到我的心。」達摩回答:「就在那裡,我已經為你安好了。」神光一聽,就覺悟了。神光成了達摩的弟子,改名慧可。後來達摩把衣缽傳給慧可,慧可又傳給僧璨,僧璨傳給道信,道信傳給弘忍,弘忍傳給惠能。
這是惠能的南宗成為禪宗主流後,建立起來的歷史。有意思的是,到了惠能,衣缽沒有再傳下去,因為惠能強調「一切自看」,強調直接見性,非常輕視形式,所以,宗派的儀式變得很薄弱,很難有統一的教主,而出現一個一個活躍的禪師。
傳統的祖師到惠能為止,是一個終結,又是一個開始。

好事壞事,都會過去
《壇經》開創了一種自由的個人修行風格,是對於印度禪過於重視形式和過程的矯正。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惠能並沒有否定神秀的偈,沒有否定傳統的印度禪,他只是認為神秀的方法適合悟性不高的人,而自己的方法適合悟性高的人。
對於悟性高的人來說,確實有可能「酒肉穿腸過,佛性心中存」,但後來的流弊是,人們記住了「酒肉穿腸過」,而忘了「佛性心中存」。忘了「佛性心中存」是一個前提,只有在此情況下,你才能「酒肉穿腸過」。而有趣的是,如果你真的「佛性心中存」,也就不會「酒肉穿腸過」了。
如果你覺悟了,如果你的佛性顯現了,你做什麼事都可以;但另一方面,如果你覺悟了,如果你的佛性顯現了,你就什麼都不會去做了。這裡的言外之意,在實際的生活裡很難考量,只是每個人「冷暖自知」。
所以,《壇經》開創的禪宗,到後來有很多流弊,有很多野狐禪,有很多流派故弄玄虛,或粗鄙放縱。
我第一次閱讀《壇經》是在三十多年前。根據自己的讀經心得和切身體會,我曾寫了這樣一段話:「?那之間,十多年過去了,再好的事過去了,再壞的事也過去了。彷彿鳥兒飛過天空,沒有留下一絲痕跡。」其實,不說十多年,就說人的一生,甚至人類千萬年的漫長歷史,如果放在宇宙間觀察,也不過彈指一瞬間。所以,惠能才會說:「本來無一物。」
如果我們在事情發生當下,就能覺知到無常背後那安靜的空無,那麼事情還會多嚴重呢?確實,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一切都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