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譯者序
序 1
序 2

作 者 作 品

神話學:生食和熟食
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
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

譯 者 作 品

神話學:生食和熟食
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
反對方法
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

哲學

【類別最新出版】
從此不再煩惱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催眠療癒新手村
知識考古學


神話學:裸人(BD0014)
Mythologiques : L'homme nu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哲學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作者:李維斯陀
       Claude Levi Strauss
譯者:周昌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12日
定價:750 元
售價:59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848頁
ISBN:957133049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譯者序序 1序 2



  譯者序

.周昌忠

本卷繼第三卷,把種族誌考查、邏輯結構分析和語義分析推廣到北美洲中部以外地區的神話研究。這樣,對整個美洲的神話研究也就完成。著者表明,這三層面的神話研究揭示,整個美洲大陸只有一個神話。遠隔數千公里、操不同語言、帶著不同傳統的種族提供的八百多個神話(算上異本,這數目還要翻兩番),這些形狀、質地和色彩皆不同的碎片現在經過精工修補,成為勻質製品,呈現連貫一致的圖景。如形式分析所彰顯的,這「唯一的神話」乃「受一個隱秘計畫啟示而作成」。語義分析則昭示,各主要主題帶著確定意味依同樣次序出現,並且,諸多細枝末節也都有一定的意味和語義功能。重要的是,這個洞見作為理論假說,可像天文學預言天體,爾後以觀測予以證實那樣,也能從這唯一神話圖式出發,預言存在某些神話,而繼以它們的實際發現,也就為之提出證明。

著者從自己的神話研究引出結論說,神話就世界的秩序、實在的本性、人的起源和人的命運等給我們教益。神話還讓我們了解它們淵源所自的社會,展示這些社會運行的內在動力,表明社會的信念、習俗和制度存在的理由。最為重要的是,神話使我們發現人類心靈的某些運作模式,它們亙古不變,又在無垠空間裡廣泛流播。我們可以重又發現這些帶根本性的模式在其他社會裡、心理生活的其他領域裡也存在著。他認為,這是他對千百年來尤其由哲學家進行的神話反思的突破。這也正是他創立結構主義的主要依據。

他表明,一切神話都發源於個人的創造,但為了使這作品「過度」、「提升」到神話的地位,這個人創造的作品便立即交付給「口頭傳播」。在「口頭傳播」過程中,一切與創造者個人的氣質、才幹、想像力和個人經驗相關的偶然性因素都被汰除,唯有建基於各個共同基礎的集體的共同需要的有結構的層次保持穩定。於是,漸次從話語總體中離析出「晶體」即共同體按集體模式採納的神話。所以,神話在於作為話語或文本的結構,是「無名氏的話語或文本」。神話思維是無主體的,是集體無意識。這是李維斯陀從神話生發的結構主義的核心思想。他特別強調,「結構的事實是第一位的」,反對把結構還原到「發生」,因為,雖然一切結構都是必然地產生出來的,但問題是一個結構的每個先前階段本身也都是一個結構。他還表明,神話的特徵是結構依附於意義。神話的邏輯結構的「周期分佈」乃與「語義層級」不可或離。神話讓結構從屬於意義,成為對意義的直接表達。

值得注意,李維斯陀在創造性地堅持在神話研究中把邏輯—數學工具運用於結構分析的同時,還把西方文明的「科學知識」放到文化史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考查。重要的是,一方面他強調,神話的「深層邏輯」包括著產生各民族社會自己的「原本話語」的規則,而這正是「科學知識」的「絕對優越性」所繫,也正是神話邏輯結構分析及其方法的根據所在,任何「文化相對主義」在此都無置喙之地。在這個範圍裡,其他社會和民族那裡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知識模式都難望「科學知識」之項背。但他指出,另一方面,不能因此把「科學知識」、「科學思維」同科學以前的和其他民族的「知識類型」對立起來。恰恰相反,現在需要恢復最初為了知識進步而犧牲的極大豐富性,通過「倒退運動」回到曾力圖迴避的感覺
世界,並找回曾被拒斥的「非理性思維形式」。

本書譯自李維斯陀的 Mythologiques : L"Homme nu(Librairie Plon, 1971),譯時對前三卷中的個別譯名作了修訂。

至此,《神話學》這部煌煌四卷巨著已全部譯出。回首 1991 年初接這譯事時那種「路漫漫」的感覺,至今猶心存餘悸。不用說,現在「勳業」既成,心頭更多的是釋然和歡欣。在這甘苦並存的七年間,我還撰著了《西方科學的文化精神》和《生活圈倫理學》這兩本書。記錄在此,聊作雪泥鴻爪。

 
導讀譯者序序 1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