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作 者 作 品

四書五經裡的學問
唐詩宋詞裡的故事

哲學

【類別最新出版】
從此不再煩惱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催眠療癒新手村
知識考古學


《道德經》裡的智慧(WHA0180)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哲學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季風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29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216頁
ISBN:9789888466429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內文試閱

  《道德經》又稱《老子》,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著。它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共八十一章,計五千言,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文字簡約卻條理清晰,含義深邃又富於辯證,是震古爍今之作。《道德經》與《周易》《論語》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哲學經典。

  作為哲學著作,《道德經》反映的是宇宙萬物的起源與演變,國家治理與民生民計,以及生死等各種本質性的命題。簡單說,這是一部告訴人們該如何看待宇宙萬物、如何看待國家社會、如何看待自身命運的思想啟蒙之書。因此,每當翻開《道德經》,我們就能從中獲得所需要的各種智慧,就會找到正在苦苦尋覓的某個問題的答案。

  那麼,老子在《道德經》裡到底都說了些甚麼呢?要想完美地回答這個問題,確實非常困難。如果說得絕對一點,那就是他說出了一切,說出了他所理解的所有道理。因為《道德經》是老子關於宇宙萬物運行法則的論述。

  在這裡,我們只能簡單地概說《道德經》所表達的核心思想。

  第一,老子告訴人們世界起源於「道」,「道」是眾妙之門,「道」生萬物。老子運用許多描述性的語言,向人們描繪了「道」的形態,告訴人們宇宙、天、地是如何產生的。老子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源,也是化生萬物時所遵循的法則,而包括人在內的所有「萬物」都必須遵循這個法則。也就是說,「道」既是萬物的本源,又是萬物所應遵循的法則。老子認為,「道」存在於不斷發展的運動之中,它的運動具有無限往復的特點。因此,「道」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身。那麼,「道」是怎樣影響萬物的呢?老子認為,「道」,「自然無為」,無聲無息,卻無處不在。萬物要自覺地順應「道」的法則。而「道」具有「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基本特徵,意為事物具有正反兩個屬性,既和諧共存,又不斷相互轉化,形成對立統一體。

  第二,老子告訴人們如何在「道」的法則下安身立命。老子認為,「道」的自然法則也是人的行為規範,人們只有遵循「道」的法則,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擁有好的品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明確說明了人在面對大自然時所應遵循的自然法則。老子以「道」「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一特點,要求人們做人要寬厚仁慈,與人為善,愛人愛己。老子認為,人們應該讓自己清心寡慾,保持恬淡安靜的心態,這樣才符合天道的要求。老子非常看重「處下」「柔弱」的作用,強調人要保持謙卑、虛靜之心。

  第三,老子告訴統治者如何治理國家才能順應民心。老子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希望統治者順應天意,讓民眾循「道」自察。官員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放權於民。老子反對苛政,認為這不僅滋擾百姓,還會給官吏留下禍害百姓的機會。老子強調,為官者不要以救世主自居,而是要讓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長」,各安其居,各樂其業。這樣,國家就能休養生息,實現長治久安。老子認為,要想保證國泰民安,就要官清法正,「有仁義」。

  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內容博大精深。我們在分析老子的思想時,無論從哪個角度入手,似乎都有道理。因為對於老子來說,即便是一個很小的命題,往往也蘊含著非常深奧的道理。因此,當我們把老子的主要思想看成是關於道、關於人生和國家治理這幾個方面的時候,很容易把其他一些重要觀點忽視了。這就要求我們,在領會老子思想的時候,一定要採取開放包容的態度,善於從不同維度去理解它的真意。

  總的來說,老子在《道德經》中,對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進行了高度概括,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富有生機秩序的大宇宙系統。這個系統是「道」運行而來的,因之而形成的人類社會和國家也是基於這個系統而不斷完善的。從這樣幾個維度出發,我們基本就可以把握老子思想的整體脈絡,就可以在老子「大象無形」的論述中,感受他的深刻智慧。應該說,老子的哲學,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對於人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處理與其他事物的關係,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其中相當多的觀點,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啟發意義。儘管老子受歷史的局限性所限,有些觀點並不完全正確,但只要我們善於古為今用,就能獲得啟迪心智的力量。

 
內文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