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台積電為什麼神?:揭露台灣護國神山與晶圓科技產業崛起的祕密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學李國鼎做事:推動台灣工業發展的關鍵人與重要事(NL00043)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人與土地
作者:王百祿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02日
定價:460 元
售價:36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12頁
ISBN:9786263530867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內文摘錄



  自序

自序
    「有錢並非萬能,沒錢萬萬不能」。是的,對一個剛步入職場社會的年輕人,你跟他說:錢並不重要,這話未免太高調,除非是富二代,否則踏出大學校門的一刻,他就要為自己的生活打拼,能在最快的時間內,賺到最多的錢,當然是每個大學畢業生心裡的願望。
    如果連三餐都度不過,如何談偉大的理想?所謂「貧賤夫妻百世哀」,這個社會養一個小孩,從出生母親坐月子開始,小嬰兒的照護通通要錢,成長過程中,為了「輸人不輸陣」,學心算、圍棋、鋼琴、合唱、畫畫,或球類運動,要花一筆又一筆的補習費,大多數父母就是擔心自家小朋友會輸在起跑點上!
    然而,在台灣接受完整的高中(職)基礎教育後,只要肯努力、在職場認真工作與學習,那麼因?整體製造業大環境的優勢,以及對各類技術專長人力的大量需求,不怕找不到工作。怕的是不符合企業需要的工作態度,只要有稱職的態度與職場倫理,找到發展性高、待遇好的工作,相對於鄰近開發中國家而言,台灣這個環境相對容易。因此,說白一點,認真打拼,養家活口在台灣並非是困難的事。
    台灣十大富豪之一的尹衍樑於63歲功成名就時演講提到:25歲,當時沒日沒夜的拼命工作,總想趕快賺到錢,他的老師王金平告訴他,只要做對事,錢自然會跟著來。
    說的好,「做對事」指的是什麼?可能十個人有十種解讀。但是,道理很簡單,就是要先將自己的本事培養起來,自然有人了解、看見你,會找你做事,越有本事待遇就越高,到時候,錢不斷進入個人的存摺是水到渠成的事。問題是,從本書稍後要介紹的幾位關鍵人物當中,「本事」指的並不是他的專業能力而已,也包括了管理能力與領導力。更重要的是,存在於他們之間共同的一個特質,就是他們都擁有:對國家社會、產業改善進步的那種強烈的「使命感與企圖心」。
    這樣的使命感驅使他們的一生,抱著格局與視野努力向前,七十年當中,將台灣每個階段的經濟、產業不斷的擴大、不斷的精進,最終推動了台灣成為世界電腦、半導體、智慧手機等上百項產品的製造之王,讓2021年台灣出口產值位居全球成長率前三名!也是全球經貿規模排名前十名內經貿規模的模範生。在大多數現代化國家理工科畢業生就業率未達七、八成的情況下,我們的年輕理工人才除非本人心態有毛病,未刻意找工作,或工作態度可議,否則幾乎是百分之百就業,甚至於近年來工業界還普遍呈現缺工的狀態。
    我們不拿前段班的台積電、聯發科、長榮海運來作比較,我們以《天下雜誌》「2021年二千大製造業報告」(民國111年5月出版),營收超過100億元的338家企業集團為例,他們橫跨了電子、光電、電腦、半導體、精密機械、石化、汽車、紡織、等十幾種產業供應鏈,雇用的製造人力占了台灣三分之二以上的就業人口。在這樣的集團企業底下工作,只要態度認真,學習力強,發展機會多元化。工作滿三年後,平均年薪(含薪資、獎金、分紅、股票等)至少一百萬元以上,養家活口成為中產階級指日可待。
     如果走創業方向,台灣是全球中小企業比重最高、發展潛力最大的地方,才兩千萬的人口,如果將服務、製造業一齊計入,高達上百萬家 ! 即使創業較複雜,牽涉產銷人發財經營多面向的工業界,也有二、三十萬工廠數。現有兩千家上市櫃公司,有七成左右的企業,在上市櫃前的十到二十年,都還是中小型企業型態,就是一個例子。當然,十家新創公司平均五年後能存活的只有二、三成,但只要做好自己創業風險的管控,即使失敗了,到成功的企業去就業,仍然是好漢一條,這就是台灣跟世界各個國家地區,非常不同的就業環境特性所在。只要你肯努力、工作態度對,那麼失敗的經驗是加分,更不至於斷了職場之路。
    閱讀本書後述李國鼎與孫運璿兩位領導人如何合作,把台灣三大科技產業從無到有,從一年十數億台幣產值的產業推到今日年產值高達 七、八兆台幣的龐大規模,您閱後會覺得實在太了不起了。更令人訝異的是:兩位老人家逝世時,名下沒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一生為公,毫不藏私,這種操守令人欽佩,更是「典型在夙昔」。
因此,對所有年輕人而言,重要的是:進入職場前,學生時代如何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具備正向的價值理念,一方面努力追求優渥的待遇,或創業 ; 另方面又能在職場上步步高升,成為鄰里家人同儕讚美的對象,追求財富卻又能心安理得,才是每個職人應有的精神。而如何培養?本書的主角李國鼎及幾位關鍵人物,就是您最佳學習的典範。

人生為什麼要有使命感 ?

    96歲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2022年9月8日過世,來自全球兩千位政要,當月19日群集倫敦西敏寺,參加她的國葬大典。另外,在沒有政府的動員下,兩百多萬來自歐洲及英國各地的人民,為了瞻仰女王遺容,自動自發、徹夜排隊24小時,共7天時間,日夜大排長龍,蔚為奇觀。因伊莉莎白二世薨逝而引發的這種盛況,如果以21世紀的「空前絕後」來形容,並不為過。
    她的一生中在位70年光陰,都獻給英國及大英國協數十個國家子民,從許多史料典籍及Netflix 影集(根據大部分的史實編劇)的描述,她完全抑制個人的好惡、情趣,盡職伴演「國家之主」的角色,全心全意的付出,超過一甲子的時間,始終如一。因此,這種典範贏得了各國領袖的尊敬,以及廣大子民的愛戴,當她以96高齡離世,難怪受到如此世人的懷念。
     比女王早一個月,同年的8月,日本當代「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也走了,時年90歲,留下全球企業界對他的追思懷念。他非日本一流菁英出身,27歲就成立京都陶瓷公司,以創新與研發為導向,最後在精密陶瓷這個領域,成為世界一流極為成功的企業。52歲之年,把他賺來的六百多億日圓財富,成立了以培養企業經營人才,不分日本或亞洲個國家為對象的「稻盛基金會」,設立「京都獎」,頒獎對象:第一,人類科學發展。第二,文明發展。第三,提升精神文化等三項有貢獻的人才。另外,他成立「盛和塾」, 把經營的經驗與心得整理為「經營法則12條」,分享給日本工商界,從京都開始,然後散佈到中國、美國、台灣,最高的時候,在全球各地設104個分支,台灣也身受其惠。在他的經營法則12條裡,提到要全心全力用在工作,並以誠實、體貼、樂觀、純樸、無私的奉獻精神,對待企業內外同仁、往來廠商、顧客、股東。我們近年提倡的「利益關係人」──包含股東、員工、顧客、往來廠商、社會等,讓大家利益均霑的概念,他早在數十年前就身體力行。
    他毫不保留與人分享所有經營理念,77歲時,受日本政府之託,跳下火坑,拯救奄奄一息的日本航空,在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以兩年的時間將日航反虧為盈,改造了這家老公司的企業文化,使得來自於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京都大學的菁英資深員工心服口服。他的最後一本書,《心, 人生皆為自心映照》頗有佛心思想,告訴人們;一切的起心動念都由心起,人生宛如內心世界發展的一部書。
    我們從伊莉莎白女王與稻盛和夫身上,都看到了他們一生共同的堅持──「使命感」,從進入職場開始,始終懷著這樣的精神,窮其一輩子,積極、熱情的奉獻給他們的國家、全球村,這樣的精神正是我們當代年輕人最需要學習的。
    今天這個全球化的社會,經濟成長、投資理財、升官升遷當道,大多數人想的都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讓自己升得比別人快,如何以更短的時間賺更多的錢,「使命感」是什麼東西?能當飯吃嗎?
    就像這幾年全球許多跨國企業的反思一樣,他們不再把獲利、營收成長當成企業營運唯一的指標,開始把 E(環境)、S(社會)、G(公司治理)三者並列為企業與地球永續經營的共存理念,帶動世界各地區興起一股節能減碳、追求綠色能源、地球永續的大風潮。
   我們個人更要反思,在追求名利之外,還要具備什麼樣的人生態度?無疑的,「使命感」正是驅動每個人在職場工作上追逐升官發財以外,還能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的這種良好核心理念。
    我們觀察這一、二十年來全球多位知名創業型人物,他們的一生從不把追求財富掛在口中。但是,事情做對了、事業成功後,龐大財富隨之而來,他們的生活奢華嗎?沒有!賈伯斯在帶領蘋果電腦重新登上高峰後,生活仍然儉僕,家中客廳連像樣的家具都沒有,過世前的十幾年,三餐茹素,不食魚肉。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成為世界首富,可是前幾年住的房子是貨櫃屋改建的幾坪大小住屋,世人難以想像。然而,每天創造力無限的他,都是如何運用高科技改造這個世界,「豪宅」不是他生活中重要的選項。
   曾經十幾年都是世界首富的巴菲特,富有成名之後,住的仍是數十年如一日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住宅,三餐吃的簡單,卻不吝惜把他95%的資產,為數數百億美元捐給比爾.蓋茨的慈善公益基金會。他們的例子,不就說明了賺錢只是人生職場的一種過程,聚積財富之後,如何善用它們,為這個社會、這個地球做出有意義的事,才是真正目的。
    本書內容條列的幾位人士,他們的做事態度、方法,人生觀,正是提供大家反思的鏡子,相信值得您細細的品味與學習。

2021年台灣出口4464億美元的基石
      民國110年(2021年)台灣的出口金額,創下4464億美元有史以來最輝煌的紀錄!您知道嗎?其中有近6成的出口值,也就是2700億美元左右,都是科技產業所創造。進一步再看民國111年5月底出版的《天下雜誌》中的「2000大企業調查」,把每個集團企業在海外設廠的產值都回歸到集團母公司後,更是看出科技產業在整體產業的分量。(見表1.1),中國大陸出口前30大企業,有14家是台商企業,並且幾乎是前20名內的公司。因此,光是廣義的電腦產業加總起來產值就超過2700億美元!居第二大產業產值的半導體業也有1500億美元!全部科技產業的總產值超過4400億美元以上!這樣的工業出口產值已經是全球前五大,對一個60年前,工業都還未成形的農村寶島,台灣工業如今蓄積的能量夠嚇人吧 !
   本書第二章描述泛電子產業技術的起源,提到李國鼎起頭、孫運璿鼎力支持的電子技術發展計畫、美歐跨國企業在台設廠,培養大批電子技術基礎人才,更是電腦、半導體、光電產業技術人才的基石。可見一個思慮周密、有活力的政策,四十年後來檢視,竟然能產生如此巨大的績效。
    對一個沒有什麼天然資源的台灣,靠著具體而微政策的主導、優秀人才的努力,成就如此巨大的科技產業,如今回想起來,令人不可思議。我們再回頭看看2022年2月開始的俄烏戰爭,俄羅斯擁有舉世羨慕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也有1.46億的龐大人口,結果從帝俄時期到蘇聯共產黨時代,再到這十幾年普丁的主政時期,經過了七、八十年,除了發展出政府控制的航太軍事工業之外,民營的工業竟然乏善可陳,找不到足夠規模的工商產業,讓年輕理工及管理類人才,得以充分發揮。反觀美國,它在航太軍事科技同樣很強,但因它的自由經濟體制,促成了科技與人才的活化流動,因此造就了相當強、位居全球前茅的產業,如航太工業、通信產業、軟體產業、半導體產業、生物製藥產業、網路應用產業,年產總值上兆億美元,創造數千萬就業人口機會。
    「人比人,氣死人」。俄羅斯人民如果深入了解台灣,會發現其70年前比他們還落後,隔了70年後,俄羅斯國民人均所得卻只有12575美元(2021年),台灣則是逐年高成長,到2022年每人平均36051美元,是俄羅斯人民的三倍之多 ! 其中的數十年因工業的不斷精進,國民所得年年成長,這是民國60到80年代,主其事的官員橫跨財經科技三大領域,傾其職場一生、數十年的壯年歲月,為國為民努力不懈卓越領導打下基礎的結果。由於他的格局、視野,更重要的是他推動台灣經濟、產業往前躍升的使命感,讓我們這一代,即使在已經過了三十年的當下,還在享受當年經濟產業具體紮根下的成果!
這個人就是李國鼎。
    本書的橫軸是工業化,縱軸則是以李國鼎為主,以及影響台灣工業發展的幾位關鍵人物。
    「工業化」比「全球化」早上兩百年,並且隨著人類的創新能力,它還在發展中,方興未艾。所謂的全球化,它有三種意涵,第一種就是建立一個「地球村」的概念,讓全世界各地區的資訊互相流通打成一片; 第二種即自由世界市場的概念,讓貨物的供給與需求成為一體,所謂的「貨暢其流」,全球成為一個供應鏈體系 ;第三種就是建立一個「無國界的世界」,人們可以到處旅行,種族互相融合。民主世界以美歐日為首的G20已開發國家,為了讓被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體質,發生一如蘇聯共產聯邦1989年起潰裂崩解的效果,配合全球化,自2000年起,給予中共政體WTO(世界貿易組織)特殊的優惠,讓中共政體,每年大量向各國輸出其製造的各種民生、工業產品,賺取龐大外匯,逐漸累積財富及壯大。然而,從1990年倡議WTO推動到近年,開始出現雜音,其一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為了支持他的主張:「美國製造」,開始反全球化,具體行動就是針對「世界製造中心」的中國實施關稅報復,以及退出幾個行之有年多邊貿易組織。此外近年,G20多數成員發覺中共政體,不但沒有因全球化而民主化,反而藉著全球化向西方世界吸取大量的科技與財富,把大量賺自多數國家的外匯,用在對十數億人民的「維穩」,進行行動控制管理與與思想洗腦,形成地球最大的一個「鐵幕」與「網幕」。並以「認知作戰」天天向全球民主國家輸出假消息、假新聞,自由民主世界開始檢討,這種有利於全球最大獨裁體,卻不利於自由民主地區,與以選舉為民意主張、政體更換為主調的自由民主世界呈負面反向發展。
      當然,還有一股反全球化的主張,來自民間力量,那就是因為全球化產生的副作用,包括:童工問題、海洋資源滅絕、全球暖化的加速、貧富不均(國家與人民之間)日益嚴重、中產階級的消失等等。被剝奪良好生活環境或利益的弱勢族群,當然要群起反對,更嚴重的是,對地球長期的破壞,已經在近十年,全球各地產生火災、洪水、乾旱的極端氣候異常變化,更是引起全球有志之士的群起檢討與緊急對策。
    本書就是透過探討幾位關鍵人物,如何在不同階段,驅策政府各部門,帶領產官學研,共同在廣泛的科技產業──資訊、通訊、電子、半導體、精密機械、生物科技上下通力合作,創下全世界開發中國家都羨慕的經濟奇蹟,以及龐大出口產值,改善了全台灣人民由農轉工,由貧轉富的生活水準!
    根據民國111年(2022年)5月《天下雜誌》公布的「兩千大企業調查」統計排名,其中電子五哥── 鴻海、廣達、仁寶、和碩、緯創分居前8名,光是這五家電子代工廠商營收總值就高達3600億美元左右!在筆者1980年代跑科技產業新聞時,鴻海年營收不過數十億台幣,這樣的規模比較,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你對這些數字沒有太大概念,我們就舉傾銷全球的紐西蘭奇異果為例,他們傾全國之力,花了數十年,做了極成功的品牌與外銷,一年的產值接近台幣2千億,折合美金約72億,跟3600億美元比一比如何?光是廣達一家廠商每年代工的筆電產值就超過這個數字!更不要講伺服器等其它產品了,所以科技產品代工毛利率不管是台積電超高的53%(2022年)或電子五哥的2.32-5%,其稅後純益各為5965億元與1393億(鴻海)都超過千億之數!此外,每年替台灣創造的外匯、就業人力與集團財富,都是農業為主力國家的數十倍,這是讓全球除了前20名已開發國家以外,數百個開發中國家相當羨慕的地方,也是我們台灣的年輕人應該珍惜並驕傲的地方。
    台灣製造業2022年普遍缺工,排名前50名的二、三線大學(含科技大學、技術學院)理工系或產銷人發財相關系畢業學生,都有許多工作職缺等著他們報到,只要肯學習、認真做事,幾年後年薪百萬元都不會是夢,換了到國外以農或觀光餐飲業為主的國家,哪有這種待遇、這種機會?
    這就是三、四十年前我們積極發展電子業、資通業、半導體產業累積的功德,如果不是有李國鼎、孫運璿帶領財經科技相關部會官員,大家努力為公,積極任事下,哪有今天的成就?
    人稱「歐里桑部長」的前經濟部長(現職為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就是李國鼎帶出來的最後一批技術官僚。他在民國109年(2020年)2月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全國極度缺乏口罩、呼吸器等醫療用品,人心惶惶之際,在短短兩個月內建立起本土自主口罩相關產業供應鏈,迅速供應全國二千多萬人口需要,解決了口罩嚴重不足的社會問題,行有餘力還可大量出口捐贈友邦。這是因為他從經濟部基層做起,跟著宋鐵民、楊世緘等KT(李國鼎的英文名字簡稱)身邊的長官們學習做事態度、方法,多年培養出來的本事。更重要的是,這群基層文官們長時間跟著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等決策官員,有著使命感的驅策,夙夜匪懈跟催執行,他們把國家事當成自家事的精神感召、養成的習慣,我們就來深入探討。

台灣工業化的故事 (1950-2020)
   台灣外銷產業2021年創下4464億美元產值的空前紀錄,以一個面積僅3萬6千平方公里,沒有什麼天然資源,人口也就那麼2300萬人的小島,卻能擠身全球數百個國家經貿規模的第九名,外匯存底更排名世界第四位,這樣的經濟實力,怎麼來的?靠的是什麼?有什麼機運讓它在二戰結束後,雖跟絕大多數國家一樣的背景,但從戰爭的破敗中,卻能突圍而出,奠定其他同等國家達不到的產業能力與經濟規模?
    我們再看2022年最受全球囑目的俄烏戰爭,烏克蘭有4千多萬人口,43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國土,農產品豐厚,曾經是蘇聯集團製造原子彈、戰車、潛水艇的重要生產基地。然而經過多年發展,2021年國民GDP卻只有4828美元,是台灣的四分之一,外匯存底更只有區區數百億美元,為什麼?關鍵只有一點,同天然資源雄厚的俄羅斯一樣, 那就是:他們長期以來就是一個寡頭經濟的局面,國家資源經濟生產的好處,被少數政治人物及財團壟斷,領導人同聲一氣,厚了自己也縱容他們,多年以來並不想將軍事工業的深厚技術轉為民生工業,或者?國家長遠的發展,培植技術官僚給予最大發展的權力,明明只要有10年的時間就可以改頭換面。因此,烏克蘭、俄羅斯、捷克、南斯拉夫這些國家,幾十年過去了,不要說民間的科技產業,連基礎的民生工業產品,大多數都還繼續倚賴進口。
    回頭看看台灣,這個故事就要從1950年說起。
    這跟一群優秀、專業、無私的領導官員如:陳誠、嚴家淦、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石滋宜等數十位碩彥,將他們的一生,貢獻給台灣這塊土地,有最密切的關聯。
    本書就列舉四位人物;他們剛好貫穿台灣工業化從無到有(1950-1965)、工業區崛起(1965-1980)、電子電腦產業發展(1970-2000)、半導體光電產業形成(1980-2020)的四個階段,其中李國鼎先生更是橫跨這四個階段,對台灣工業發展70年投入最久最多,是貢獻無人能比的關鍵人物,因此他的故事將是本書的主軸核心,在各章中會做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