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
林懷民推薦序
林克昌自序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洪耀彈線
被稱作怪物的我:松坂大輔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黃土地上的貝多芬(PE0313)──林克昌回憶錄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林克昌/口述
       楊忠衡、陳效真/合著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12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4頁
ISBN:957134047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林懷民推薦序林克昌自序



  林懷民推薦序

留住林克昌

文/林懷民

回想起來,結識林克昌老師彷彿是命運注定的偶然。

1986 年,我在香港初識林夫人石聖芳老師,當下邀請她到台灣指導雲門的芭蕾課程。

石老師在英國師承名家,有豐富的專業演出經驗,也曾任中央芭蕾舞團與澳洲芭蕾舞校的首席教師。專業的歷練使她的課充滿歌唱似的音樂性,家庭背景與生命的撥弄讓她有了洞悉世事的豁達與圓融。一九九一年,石老師來台,雲門不僅得到傑出的老師,舞者也因此有了一位洋溢愛心的母親。

林克昌老師就是以石老師的眷屬出現在我們的世界。交談之後,才知道他拉小提琴,也指揮樂團。再問下去,克昌老師笑而不語。

我打電話到香港問清楚。朋友叫道:「你不知道他就是那張梁祝唱片的指揮啊?」

那張第一次把「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介紹給中國以外聽眾,讓許多人在七十年代的台北私下偷偷聆賞的「共匪的音樂」?原來我們請來了一對資深資深的藝術家,不是一位!

我趕緊向馬水龍提起這件事。過了不久,林克昌老師應邀到藝術學院任教,然後,台灣的聽眾有緣親聆他的獨奏,他應邀指揮「名絃」,國家交響樂團,和省交的演出。每次演出都在愛樂圈裡掀起讚歎,一波波林克昌熱持續加溫,台北人對外來的音樂家的瘋狂是音樂廳例行的儀式,對一位在地的指揮家著迷幾乎是空前的。

音樂會裡,清楚地感受到聽眾被林老師的電流擊中,隨著指揮棒的起落呼吸,整個音樂廳飽含張力,凝為固體。鄰座的石聖芳老師全心幫助台上的人指揮,手心的汗水每每濕掉一條手絹。我則在觀眾狂叫的謝幕中為我無心插柳的後果怔忡。

事實上,與觀眾的歡呼平行,克昌老師工作上的合作,常引發毀譽不一的雜音,主要是他堅持他完美的標準,而且口無遮攔。敬佩他的人不少,被他的言詞刺傷而成為敵人的也不少,用石老師絕望的說法,他每到一地便「自掘墳墓」,而且死不悔改。

我和音樂界沒有深入的交往,聽到流言流語,只能乾著急。望著滿身大汗蹣跚謝幕的克昌老師,想起他爍人的才華,漂泊的生命,總是擔心這會不會是他最後一場指揮。不是因為他的病痛,而是他的多言。

漂泊的一生。對在台灣相對承平中長大我們,林克昌與石聖芳的生命有如小說或電影那樣的曲折。兩位歐洲學成的華僑藝術家,在五十年代,印尼排華期間,投奔祖國。為了讓孩子生在中國,石老師甚至頂著大肚子坐船北上。踏上中國土地的第一天,他們就知道錯了,卻回不了頭。文革的折磨使他們下定決心出走。在江青,周恩來的特准下,他們終於離開中國,抵達澳門時身上只有四塊人民幣。林氏夫婦的故事,令人想起陳若曦的遭遇。

隨後離開中國的馬思聰夫婦,接受美國的安排,移民美國,出版傳記,以反共音樂家的身分,成為冷戰中的一枚棋子。

林克昌老師到了香港,有關人士也向他提出馬思聰式的安排。克昌老師一口拒絕,即使受盡折磨,他不願「出賣中國」。

這家人往下的發展始終脫離不了「華人」的磁場。在香港累積了足夠的財力,便移民澳洲,離中國這個傷心地遠一點。澳洲住穩了,卻又思念華人社會,石老師接受演藝學院教職,回到香港。住定了,擔心九七到來,惶惶然又回到墨爾本。石老師答應到雲門任教,不是她自己專業發展的決定,而是瞭解林老師對華人社會的眷戀與鄉愁。

住在南京東路巷弄裡,克昌老師如魚得水:下了樓到處是他拼著糖尿病發作,也要背著太太去偷吃的美食,走在路上,滿耳是他在北京千難萬難才學會,曾在文革中惡聲惡氣向他叱罵,卻又感到莫名親切的普通話。回墨爾本渡假時,克昌老師說。少了台北的交通市聲,他睡不著覺。

僅管他最渴望傾訴的對象是「自己人」,不管北京,香港,或台北,這些華人城市始終無法給他一個安穩的指揮台。政治局勢,或「自掘墳墓」,林克昌的宿命似乎是:把樂團帶起來,獲得歡呼,然後「走路」。

克昌老師指揮的柴科夫斯基,像他的個性,極端誇張。慢板到他手中成為極慢板,彷彿流不動的河水,低吟的哀歌,一步步把人帶到漆黑的午夜。盼不到天亮。忽然間,所有的壓鬱爆發開來,像火山的熔漿,熾烈火紅,摧枯拉朽,浩浩蕩蕩燒得人打從心底疼起來。

林克昌老師就是這樣地眷戀他的華人血緣,眷戀他的音樂。

記憶裡最讓我動容的場景是:住進榮總的林克昌,任醫護人員擺佈,只管戴起眼鏡研讀填滿筆記,發黃散頁的柴可夫斯基第六號的樂譜。

我們要如何區分音樂與那創造音樂的音樂家?惡聲霸氣的指揮家往往是令人仰望讚歎的巨人,如果是在異國遠地,遙遠的過去。要是那些巨人降臨我們生活的場域,是不是就變成人人喊打的刺蝟?如果我們真心愛音樂,愛音樂家的藝術,是不是可以騰開必要的空間來讓那刺蝟發出撼人的聲音?如果,如果台灣可以納百川而成大海……

楊忠衡真心的愛林克昌老師的音樂。他的努力把林老師一次又一次地留在台灣。他製作的三張由新俄羅斯樂團演奏的CD,留住林克昌老師指揮生涯最燦爛的繁花。現在,他又把林克昌的生命歷程用文字留在這本傳記。

這是一本令人叫絕的傳記。從未讀過如此誠實的告白。楊忠衡忠實的記錄了林克昌的口氣。是的,百無遮攔,「自掘墳墓」。林克昌的洋溢的才華,恃才的驕狂,忠於自己感覺導致顛沛流離,兀仍至死不悔……

這是一本有血有肉的音樂家肖像。因為誠實,格外令人驚動,令人心疼。

到底,音樂家忠誠的對象,首先,如果不是唯一,應該是音樂吧。

隨著時光的流逝,人際關係的風雨沉澱下來,可以留下來的,也只是音樂吧。

謝謝楊忠衡為我們留住林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