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香港第一課

社會議題

【類別最新出版】
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裸背線裝-限量藏書章)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止戰


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WT01047)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社會議題
叢書系列:春山出版
作者:梁啟智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09月01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786267236512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一個人的公屋史

我在屋?長大,沙田禾輋?。

我出生在九龍廣華醫院,兩歲前和家人住在長沙灣兼善里。畢竟當時年紀太小,對我的第一個家完全沒有記憶。按姊姊後來憶述,那是一間十分狹小的套房,生活環境相當惡劣。兼善里這地方下一次在我生命中出現,已是四十年後我以學者身分擔任市區重建局的諮詢委員,剛好兼善里被納入市區重建(公辦都更)計畫,我坐在中環某座摩天大樓的會議室當中聽政府官員講解打算如何把我的第一個家拆掉。坦白講,因為沒有記憶,所以除了感到有點巧合,沒有更多情感。

回憶腦海中最早的兒時片段,應該就是一家人到禾輋?入伙(入住)的時候。一九八?年代初的沙田區是政府正在積極開發的新市鎮,四處塵土飛揚。禾輋?是政府在沙田區興建的第二條?,雖然政府刻意完善?內的生活機能,希望吸引市區的居民到新市鎮居住,但是小時候的我還是覺得禾輋?的環境有點荒蕪。小學時代晚飯後的活動,是隨父親到互助委員會領取一條藍色的長木棒,然後到大樓外的花園巡邏。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有點不可思議,為什麼明明不是警察卻會獲分發武器。當然,相對於兼善里的套房,禾輋?的公屋單位已是飛躍式的改善,母親後來說我們這個家是到禾輋?之後才算安定下來。

我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都住在禾輋?,這地方承載了我所有的兒時記憶。香港有約一半人口居於資助房屋當中,這個比例原來相當尷尬:我的成長經歷相當普遍,也相當的不普遍。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

與當時同樣在屋?長大的小孩一樣,我一直在?內的學校讀書。幼兒園就在所住的大樓旁邊的另一棟樓的地下。小學是當時公共屋?的標準「火柴盒小學」:一九七?年代到八?年代興建的屋?都有這種六層高的小學校舍,因為外型像火柴盒得名。一般新屋?入伙時居民都以年輕家庭為主,對幼兒園和小學的需求特別大。隨?內人口老化,兒時就讀的幼兒園和小學都早已結業了。

禾輋?入伙的時候有十二座大樓,每座樓高十多到二十多層,每層二十多個單位,加起來人口有一萬多。?中央有個大型購物商場,各種商品和服務如銀行和診所一應俱全。商場頂層是社區會堂,平常有各種康樂活動可報名參加,我曾經在那兒上過兒童功夫班。商場下層是傳統市場,商場旁邊還有一列露天排檔,中午賣午餐給附近的學生,晚上變成居民的廉價餐館,一直營業至夜半。住在這樣的一條屋?,平常生活基本上不假外求。

到我第一次意識到屋?以外還有別的世界,已經是高中。我就讀的中學也在?內,近得每天中午可以回家吃飯。後來,畢竟需要多一點的社交生活,就開始和同學在屋?的商場餐廳或露天排檔吃飯。但我還是沒有離開屋?。當時同學們雖然不一定居於禾輋?,但大多來自沙田區的其他屋?;當時沙田區類似的屋?有大約十條,規模和設計都相類似,大家的生活經驗沒有多大分別。

也不是說我沒離開過沙田區。但成長環境所限,即使去別人的家,仍然是公屋。我有兩個阿姨,一個住觀塘的藍田?,一個住大埔的大元?;都是公屋。小時候母親會讓我去大元?找表哥玩,還會睡一晚才回家。但那個環境跟我在禾輋?的家仍然沒有什麼分別:都是很多座大樓當中的其中一座,大樓當中很多個格子的其中一格。

硬要想小時候的非屋?經驗,唯一想到的是某年過農曆新年,跟著父親去九龍太子道的一處私人住宅拜年。這家人應該是父親的上司,不知道為什麼那一年我也要去。我記得這件事,是因為很記得那天母親特別介意我們三姊弟要穿得體面,和告誡我們絕對絕對不能搗蛋。印象中那間房子很大很漂亮,後來長大了才知道太子道是富人區,住在那兒的人非富則貴。

直到高中,因為參加聯校活動,我才真正認識到不是在屋?長大的香港人。(未完)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