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神聖黑色的魔力:徹底改變人類文明、藝術、歷史的黑色故事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HD00078)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hello! design
作者:柯鴻圖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19日
定價:550 元
售價:434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72頁
ISBN:9786263748347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我的美學之路】學習地圖

  一個美學工作者,無論在應用美術或純美術裡,他的創意總是串流著綠色思維,也許汨汨而流,也許徐緩而過。數十年一回首,它流竄過許多創作品項,像綠色河流穿過群山,時間毫無中斷。沒有刻意,應是年幼時埋下的種籽,慢慢發芽、成長、綻放、結果,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這就是理念的堅持吧?

播種
  從什麼時候在內心播下大自然的種籽?也許,跟童年生長的年代和環境有關。1950年代的南部鄉下,純樸的民間風情,花鳥、一草一木,甚至左鄰右舍的牲畜等,每天的自然接觸,潛移默化地內化在我的心中,結合了我的美學天賦,慢慢的在設計或繪畫中呈現出來。
  猶記得,那是個刻苦的年代,臺灣經濟處於萌芽中。我在雲林濱海地帶成長,寒冬裡,我和小學同學們全都赤腳踩在結霜的地面;炎夏則是熱燙的石礫,邊走邊跳到校上課,那種腳板下的霜寒凍澈心扉,也許,這造就了對這塊土地的情感,影響了日後所有創作皆以本土素材為元素吧!
  小學的年紀,同學們都在玩躲避球、野溪游泳、諸葛四郎、騎馬打仗……等,而我卻偏愛集郵、撿拾溪石、採集花蝶,把它夾在書冊裡製作標本。夏日,更是捕蟬和金龜蟲的時節,等長大了自省年少無知,作了一些不夠尊重生命的行為。或許,因興趣的分流,物以類聚,喜歡和我走向自然的同學總是不多。二、三年級時,我在美勞課裡顯露了美術的天份,得到老師的鼓勵,使我更熱衷於塗鴉。日月積累,造就了一位熱愛大自然生態的藝術家,或許這是導因。
我的綠色設計路徑
  攝影→寫生→紙品→平面→插畫→插畫→郵票→繪畫→海報→包裝

【素寫自然】花卉寫生的樂趣
  年輕時在日商布花設計公司工作,由練習生到設計師,直到國際石油危機末期,大阪本社的「意匠」部門把臺灣這個海外分支單位裁掉了,本來想從一而終到退休,領個敬業的「貞節牌坊」,無奈只好離開這個與花為伍的日子。
  五年多的布花設計工作,社長數原政雄老師,時時要求我們磨練好花的寫生,因為花卉是布花圖案設計的基本元素,再演化成各類形態表現,或結合幾何底紋、抽象等輔助圖形完成。所以,會規定繳交寫生作業,即連春節連假亦然。
  其實,寫生除培養觀察力外,讓繪作上的線條流暢,等於掌握了美的靈魂。花草的素材唾手可得,屋舍下的車前草、路邊不知名野花、庭園名花等等。只要攜帶A4的寫生本和鉛筆盒(H&B數枝,軟硬度不同,任君決定)。就這樣養成了可以路邊一蹲,或草皮席地而坐,甚或站立描繪便捷極了。至於,您喜歡黑白單色鉛筆或彩色鉛筆,就看個人喜好了。比較重要的是,忘掉好奇圍觀的路人,態度輕鬆、全神貫注,去描繪眼中自然多姿的花草。每當作品完成了,心中不亦快哉!

【版面化妝師】臺灣近海鯨豚圖鑑
  每年到了夏天,就是賞鯨季節了。喜歡賞鯨的人就知道,其實臺灣較常見的是海豚,但據漁保署資訊,臺灣周邊海域記錄有32種鯨豚,約佔全球三分之一,光是東部就有24種出沒,是難能可貴的海洋生態景象。鯨豚不是魚類,是海洋哺乳類動物(特徵:胎生、哺乳、肺呼吸)。至於,鯨魚和海豚差異在哪裡?基本上以體型大小為分別,通常以3公尺為基準,大於者為鯨,小於者為豚。但是也有少數特例,像小虎鯨身長2-2.5公尺,但牠歸類為鯨。
  鯨豚插圖過去也有多位插畫家畫過,但都侷限於普見的數種。因此,希望能有相關的學術研究單位或生態出版,形成多樣畫風的集錦呈現。圖鑑繪製是嚴謹的,我在著手前,本案的專家顧問是中華鯨協會楊瑋誠博士,開出符合32種鯨豚,並送來一疊附貼國內外圖書,並跟我仔細比對,指出出沒在臺灣海域和日本、中國、西方不同之處。我先以鉛筆勾勒各物種的輪廓,楊博士的專業令人讚服,逐一修正身體的型態、比例,如嘴喙的彎度、背脊和尾脊的長度與弧度,尚有膚色的考究、眼睛的大小和位置……。待經一再確認後,才開始著色。由於數量多,經分批次檢視、修正,終於大功告成,完成一套完整性且風格一致的鯨豚插圖。
  接著進入編排設計,鯨豚協會參酌世界各國圖鑑,取其優點,作了希望能讓彼此大小的比例關係一目了然。因此,編排上煞費周章作了一番調整。國外的一份圖鑑,甚至將人形像樹標註於上,使人感受自己與畫中的大小關係,這確是有趣的創意。

【攝影筆記】文化瑰寶/板橋林家花園
  記憶中六十年代的臺北,民風淳樸,娛樂遊憩的場所和藝廊並不多。服兵役中的我,假日最愛逛兩個地方,一是館前路的「省立臺灣博物館」,當年館內經常展出重量級名家畫作,如楊三郎、郭柏川、陳景容等;另一則是板橋的「林本源邸/林家花園」,喜歡它的幽靜自在和文化氣息,入園後可放鬆個半日。
  我走過大陸許多名園:網師園、拙政園、豫園、留園,深受它們的寬宏、曲折、綠意、清幽,漫步其中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奇感覺。板橋林家花園即是以留園為藍本規劃,同樣具有江南名園的特色,所以,是偶會流連其中。在大學授課有鑑於時下學生對新興資訊的熱衷,文化底蘊普遍淺薄,因此,每年都會帶學生去林家花園和宅邸參訪,作一埸心靈洗滌的校外教學,好好認識可貴的文化資產。我對傳統吉祥寓意的建築裝飾,作重點簡要的詮釋,常得到興緻勃勃的反應,甚至衍生為「畢業專題」的創作主題。
  園邸裡的「林家三落大厝」於清咸豐三年竣工,「林家花園」則完工於光緒十九年。民國三十八年遭到佔用,花園建物幾乎摧毀傾廢,景致一片荒涼,政府七十一年正式展開修復,七十五年竣工,拯救了臺灣碩果僅存的中式傳統庭園。我目睹它整修前的破落滄桑,中途拆卸歸類,而至脫胎換骨的過程。記得重新開放後,我對它煥然一新的俗豔難以接受,因為那不是過去印象中的「她」,修復前雖是美人遲暮,但依然是優雅的林家花園。也許,在七十年代的古蹟修復並無「修舊如舊」的觀念吧!直到多年後,再經歲月的一番洗禮,漆色沉澱才逐漸回到從前的風韻。

【攝影筆記】攝影隨想
  也許,對於美學工作者,他的視覺和思路是靈敏的。對人物和一草一木,在他的觀景窗下常有些驚奇的發現,我知道常人可不見得如此看或想。
  大概是個人的設計歷練,常會犯下職業病,拍照時除了重視構圖,還會在按下快門的當下,會多了一層考慮,如畫面應該在何處留白?以便有利於未來的文字安排。至於什麼值得拍攝呢?我認為只要是美或感人的畫面無不可拍,用心觀察常會有所觸動。就好像圖片中的群聚麻雀,牠們是我平時遛狗時順便餵飼的鳥朋友。日子久了,一發現我的身影便會呼嘯而來,而且有秩序地等候。自其中,我才認知了麻雀是聰明的鳥類,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眼睛雖小卻銳利無比、認人的辨識能力高,還會「攔路」討食。
  談一下拍人吧!1992年和一群設計界的朋友去西班牙的塞維亞參觀「萬國博覽會」,獵取了一個令我驚豔,其配色可以作為「色彩學」的活範本。我在展館外散心,猛然發現一位孩童的穿搭,由上到下是如此的完美!帽子、上衣、褲子到鞋子,協調中也有對比,尤其黑色的球鞋,從平面設計的角度看,更是畫面「穩定的基底」。心想,孩子的媽一定是位美學工作者,對孩子的穿著好用心啊!
美或感動,應是無所不在,只要你有顆緩慢、敏銳的心,處處可以有新鮮或有趣的領略。

【無框的創意】平面形式的傳媒
  假如郵票是「方寸之美」,那麼,海報「大即是美」?!其實,大小之間無關創意,自然沒有定論。
  在個人長達三十多年的設計生涯裡,從投入以「枚」計的郵票到和以「幅」計的海報創作,在創意空間裡是無法以單位大小衡量輕重的,其共通的設計要素:主題、形、色、文字等都是相同的,至於手法和風格的呈現則端視個人的實力了。想想:裡面有我的「青春歲月」,雖已過中年,對海報的熱情依然不減,只能說:衣帶漸寬終不悔。設計生命就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掉,但,這是我無悔的人生,以日本人的用語就是「一生懸命」啊!
  涉入海報創作從1992年加入草創的「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開始。時至今日,海報在國際已是普及的競賽項目,甚至是平面設計的代名詞。海報深受創作者喜愛,因版面大、視覺張力強,是表現創意的極佳媒體,有較寬廣的揮灑空間。若摒除商業性海報的主客觀囿限,創作性海報除了自由度高外,實驗性亦高。國際競賽中常以指定主題由參賽者發揮,其中大部分的主題為公益走向和世界關心的議題,諸如和平、環保、反皮草、AIDS、文化、關懷……等。海報在視覺傳達設計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達功能佳。製作規格從四開到全開,歐洲甚至做到雙拼全開的超大規格。環視國際上目不暇接的各項海報競賽,即可見海報廣受重視的程度。
  海報的發展,可溯源到十五世紀步入木版印刷開始。海報本身是圖像和文字藝術的構成,可以無限複製。從大體的分類可分成兩大項:一為商業性海報,另一為創作性海報。商業性海報含括產品、展演、選舉、運動賽事等;創作性傾向以版面視作畫面,較富創意實驗性,特別表現在公益、保育、兩性、和平、環保等主題上,感染力強。我所參與的海報設計即多屬後者。
  「文化」與「自然」向來是我創作的主軸,未來將仍是個人堅持的路線。

【方寸之美】開啟郵票設計之路
  在四十年的設計生涯裡,其中有廿年是與郵票設計相伴隨的。我之所以未曾離開喜愛的繪畫,郵票設計扮演著關鍵因素。
  1993年,我由學界的林磐聳教授,推薦給當時的郵政總局,成為郵票設計的新成員。之後,即一頭栽進這個領域。初始面對陌生的設計實務,心情只能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形容,因為從小集郵,對國內外郵票均以崇高的藝術品視之,沒想到有朝一日郵票竟在我手中誕生。
  參與了幾年,逐漸體會到郵票企劃的箇中三昧,作品累積多了,也愈能營造出個人風格與取材的脈絡:
一、對本土文化與綠色主題的堅持:
  台灣的歷史雖然不長,因是移民社會,卻有多元的文化,加上地理上的特殊性,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應盡力擷取運用。
二、郵票設計非商業設計的堅持:
  因為,郵票的正面取向,富含教育意義和集郵感染力。再者,郵票既攸關國家形象,不能以一般商業設計視之。當然,它也需要反映時代,包括發行流行、娛樂、政治等主題,但設計者應將它提升到藝術層次。
三、以水彩彩繪的堅持:
  寫實、細膩固是我的風格,慣以透明水彩描繪,取其明亮的優點,希望呈現圖幅輕柔的調性,予人清麗的感覺,郵迷賞玩才能感受得到。
  郵票設計在有些人心目中,份量或許不如一幅創作海報,但我不以為然,創意不在於表現的載體大小,各自有它的難度。郵票則在方寸之間,形、色與內容,如何在微小版面完成良好的效果,俱是挑戰。

【夢迴彩繪】臺灣十二月令圖
  某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欣賞到館藏「清院畫十二月令圖」,畫中描繪了大陸北方節氣分明,也呈現了民俗活動、民眾服飾、建築形式等,非常精彩。因此,我也想以此概念傳達出臺灣的季節變化,計劃是執行三個系列子題:1.果鳥篇,2.花卉篇,3.莊園篇。但地處南方的島國四季如春,很難表現出明顯的氣候推移。百思之後決定以寶島具有代表性的水果為素材,依時序排成十二個月。
  由於以精細工筆風格描繪,頗為耗時。經過三年,我終於完成了前兩個系列,尚有「莊園篇」待繼續努力。眾所皆知,蔬菜與瓜果,均有不同時令,因此我隨時把握拍攝紀錄的機會,蒐集參考圖像,儲存作為接續創作的材料。
  「果鳥篇」、「花卉篇」及「莊園篇」三個序列差別在於:前兩者畫面構成以中、近景描繪,後者則呈現較寬闊的景致和景深,以切合莊園主題的呈現需要。「莊園篇」的田野景象即是自己從小長大,熟悉的視野、赤足踏過的田間,觸摸過的草木。因而,幅幅畫面可以說是過往鄉下生活的印象。但,畫中我另賦予內在意涵,如人與動物的和諧、不同物種的共處……,藉物喻事,都在構築我烏托邦美好的理想世界。
  相信許多藝術家都想以己身的專業角色,為孕育成長的這塊土地,擷取合適的素材創作,這是一種感情的流露與釋放。今天,謹以這個主題繪作獻給孕育我的大地母親──臺灣。

【設計的衍生應用】我和「臺華窯」的雙品牌經驗
  2011年因與藝術界、設計界100人,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之邀,為臺灣師範大學已故陳慧坤教授百年冥誕紀念展,每人繪製瓷盤兩只。個人有幸忝為其中一員,但對陶藝瞭解有限,因此懷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情完成了彩繪瓷器的處女作。繪作中深感隔行如隔山,但也因這個機緣,認識了素有「鶯歌的故宮」美譽的臺華窯董事長呂兆炘先生,開啟了合作雙品牌的初端。首先,先就我現有作品挑選適合運用在生活瓷器上的圖面,以「貼花」的方式,燒製在骨瓷、馬克杯、吸水性杯墊等,配合隔年2012在臺華藝術中心的個展,推出上市。2018年我再度在臺華窯展出,此次開發的產品題材均以展出中的水果與鳥呈現,呼應了我關注自然的創作理念,兩次開發出來的商品,在市場的反應不錯。臺華窯在產品底面均印有企業Logo和個人簽名,在包裝上亦附有畫家簡介卡片,表現出對雙品牌開發的慎重。
  除了和陶瓷業合作外,我也和興臺印刷作了複製畫及另家美術玻璃製品,因而累積了一點心得:
  1.畫家的畫作若適合某些產品應用,可衍生創造出其他的附加價值、拓展更大的表現空間和知名度。
  2.雙方合作是水幫魚、魚幫水,彼此尊重,必然互蒙其利。
  3.若開發是計劃性委託畫家量身打造,產品必然更合身得宜,為美感加分。
  4.如果產業和畫家合作,是取材既有作品,開發前能因應產品不同器型、材質、客層等作充分討論,對提昇產品大有助益。
  雙品牌以各自的專業優勢結合,彼此提昇。因為知名產業提供了表現平臺、行銷通路和宣傳;若是長期合作關係,畫家創作時也應考量,可供產方開發的運用空間。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