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後記
第一章 工藝品中的人物故事圖

作 者 作 品

從孩兒詩到百子圖
唐宋家具尋微
兩宋茶事
藏身於物的風俗故事
詩經名物新證
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
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神聖黑色的魔力:徹底改變人類文明、藝術、歷史的黑色故事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物中看畫(WHA0473)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揚之水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28日
定價:800 元
售價:632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240頁
ISBN:9789888369652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後記第一章 工藝品中的人物故事圖



  第一章 工藝品中的人物故事圖

第一章 工藝品中的人物故事圖

小引

《海外中國名畫選‧Ⅰ》著錄一件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北宋何充《摹唐盧媚娘像》,圖版說明云:「這幀被稱為《摹唐盧媚娘像》的肖像畫,尚不知盧媚娘為何人,大約是唐代一名媛。此圖並非摹唐人畫跡,而是宋人之作,畫中人物的服飾和造型是典型的宋代仕女的樣式。盧媚娘手持麈尾,眼瞼低垂,靜候而立,是一幅十分動人的仕女畫。」


《摹唐盧媚娘像》弗利爾美術館藏



又《中國繪畫全集》著錄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南宋無款冊頁《叱石成羊圖》,說明云:「此圖不知原載何冊,又名《初平牧羊圖》。圖繪土坡上一長者袖手而立,傾聽席地而坐的童子捧卷朗讀,身後四隻山羊,其態自在。左側山石嶙峋,蒼松紅楓掩映,白雲滃起,山泉奔流。右側水波粼粼,空曠浩渺。」

圖版說明偏重於對作品的藝術欣賞,這裏引錄的尚非全文。不過圖畫表現的內容究竟是甚麼呢,這似乎也應作為賞鑑的一個重要部分,—人物或人物故事的選擇,總是反映?時代之審美趣向的。

盧媚娘,亦作盧眉娘,她卻並非「唐代一名媛」,而該算作神仙之屬。《雲笈七?》卷一一六「神姑」條:「神姑者,盧眉娘是也,後魏北祖帝師盧景祚之後,生而眉長且綠,因以為名。永貞元年,南海太守以其奇巧而神異,貢於京。盧眉娘幼而慧晤,能以一絲析為三縷,染彩於掌中,結為傘蓋五重,其中有十洲三島,天人玉女,台殿麟鳳之像,而外列執幢捧節仙童,不啻千數。其闊一丈,秤之無三數兩。自煎靈香膏傅之,則虯硬不斷。順宗皇帝嘆其巧妙,二宮內謂之神姑。入內時方年十四,每日但食胡麻飯三二合。至元和中,憲宗皇帝嘉其聰慧,因賜金鳳環以束其腕。久之,不願在宮掖,乃度為女道士,放歸南海,賜號曰逍遙。數年不食,常有神人降會,一旦羽化,香氣滿室。將葬,舉棺覺輕,撤其蓋,惟舊履而已,往往人見乘紫雲於海上。羅浮李象先作《盧逍遙傳》,蘇鶚載其事於《杜陽編》中焉。」《雲笈七?》原是道教類書,這一段文字蕞述眉娘事跡與《杜陽雜編》卷中所述大致相同,惟《雜編》說到盧氏的先人「自大足中流落於嶺表」,且道眉娘「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則眉娘雖是逍遙仙,卻於佛法也曾投入一份深情。


《叱石成羊圖》故宮博物院藏



確定身分之後,觀畫之眼便可以稍稍調整。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論婦人形相」條說到,「歷觀古名士畫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中,有婦人形相者,貌雖端嚴,神必清古」,何充摹本於郭氏,自屬當代作品,依了他的標準,卻可以算得不失古意。

《叱石成羊圖》寫皇初平故事。《雲笈七?》卷一○九「皇初平」條:「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將至金華山石室之中,四十餘年,翛然不復念家。其兄初起,行索初平,歷年不得。後見市中有一道士,善《易》,而問之曰:‘吾弟牧羊,失之四十餘年,不知存亡之在,願君與占之。’道士曰:‘昔見金華山中有一皇初平,非君弟乎?’初起聞之驚喜,即隨道士去求弟,果得相見,悲喜語畢,兄問初平曰:‘牧羊何在?’答曰:‘近在山東。’初起往視之,杳無所見,但有白石壘壘,復謂弟曰:‘山東無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自不見。’兄與初平偕往尋之,初平曰:‘叱叱羊起。’於是白石皆起,成羊數萬頭。」將《雲笈七?》與冊頁所繪相對看,可知它的「又名《初平牧羊圖》」,原是更為貼切。「土坡上一長者」頭戴蓮花冠,則為道士無疑,那麼這便是最初的情節,圖繪「童子捧卷朗讀」,正是意在見其「良謹」。金華有赤松山,一名臥羊山,即初平叱石成羊處。初平故事也早見於詩人吟詠,晚唐五代詩僧貫休《古意九首· 莫輕白雲白》「莫見守羊兒,或是初平輩」;又《和楊使君遊赤松山》「初平謝公道非遠,黯然物外心相逢。石羊依稀齕瑤草,桃花彷彿聞仙鐘」。謝公,謂謝靈運。初平仙遊與謝公放浪山水,是同懷超然物外之情也。宋及宋以後,它更成為人們常用的典故。如蘇軾《和子由送將官梁左藏仲通》「問羊他日到金華,應許相將遊閬苑」,句下自注:「黃初平之兄尋其弟於金華山。」又《登雲龍山》「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都似信手拈來。

不過這裏解讀兩幅畫作,其實更在於另外的意義,即它與下面討論到的工藝品圖案中的人物故事密切相關。在工藝品從器形到紋樣的全面趨向中土化這樣一個大的潮流中,繪畫自是裝飾工藝最為直接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