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英國當代藝術的時代意義

作 者 作 品

錄像藝術啟示錄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神聖黑色的魔力:徹底改變人類文明、藝術、歷史的黑色故事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英國當代藝術(YT02849)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藝術家
作者:陳永賢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24日
定價:590 元
售價:466 元(約79折)
開本:變形18開/平裝/512頁
ISBN:978986282138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英國當代藝術的時代意義



  英國當代藝術的時代意義

  英國藝術家自由自在地汲取生活素材,並以個人生命經驗體現於流行文化、當代社會與國族認同等創作議題,展現了多元形式及豐富的藝術內容。無可諱言的,英國近代發展過程中,在yBa浪潮與社群主體風格意識下,其發展脈絡顯現兩條主要軸線,一端是游刃於通俗和菁英之間的大眾美學,以經驗主義的實驗挑戰後現代主義的教條束縛和質量概念;其二則是在典型消費社會途徑中,以驚奇聳動的視覺語言顛覆感官共鳴,並以積極認真的態度製造了令人震驚的新浪潮。在其波濤拍岸背後所表現的企圖心,是英國視覺藝術的創作精神,指涉一個現實情境中真實隱喻的文化意涵,同時也是英國當代現象的縮影。

  本書內容分為五篇,包括(一)形式與意識:探討yBa潮流、身份認同、種族意識、日常文化與否定美學的觀點。(二)性與死亡:分析魯卡斯(Sarah Lucas)、艾敏(Tracey Emin)之關於壞女孩形象與性徵符碼,以及查德薇克(Helen Chadwick)、查普曼兄弟(Jake&DinosChapman)和赫斯特(Damien Hirst)等人對於動物開膛和死亡反芻的創作思維。(三)身體與形變:講述以身體作為媒介的象徵,如法蘭可畢(Franko B)、昆恩(Marc Quinn)、穆克(Ron Mueck)、諾波與韋伯斯特(Tim Noble & Sue Webster)之身體轉譯和身體文化的策略。(四)社會與群眾:解析跨域思維下的新型態藝術行動,如斯塔林(Simon Starling)、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韋英(GillianWearing)、懷瑞德(Rachel Whiteread)、提爾曼斯(WolfgangTillmans)、瑟曼(Paul Sermon)等人對社會寫實意境、社群概念書寫與殖民文化的踏查,並藉由他們的藝術表現來凸顯視覺文化的衝擊。(五)現象與生態:透析泰納獎、藝企合作、藝術場域之相生共榮,探究贊助者、創作者、觀者與場所精神的結構意涵,達到你我他皆受益的願景和創意城市的幽雅環境。最後再以「藝術下一波」作為結語,提問在風起雲湧年代中的藝術趨勢,如何在文化區塊裂縫下持續發展的可能,以及預測英國當代藝術在救贖與認同之間,如何開啟那扇大門之鑰。

  什麼是英國當代藝術?何者是yBa?為何是oBa?從社會學、視覺文化和藝術現象的角度來看,一群勇猛精進的藝術家異軍突起,在80年代末至今展開一連串波濤駭浪的時代潮流,並且在世界藝術圈引領風騷。因時空交會而崛起的yBa,在人、事、物組合契機下增添了藝術家的傳奇色彩,這些中堅份子改變了英國藝術史的走向。例如赫斯特將動物屍體浸泡於甲醛溶液的玻璃箱裡,穿越籠罩著死亡陰影的神秘恐懼,並在酷炫外衣下批判道德規訓。查普曼兄弟在荒謬的語境下,顯示出人類基因變異特徵,其頑酷的形體帶有一種特有的無盡狂歡、煎熬和怪異質感。艾敏睡過痕跡的一張床,提供過去的生理和物理生存的證明,毫無遮掩地彰顯個人內在私密情感。昆恩對殘疾塑像的詮釋,充滿了感性的視覺刺激,為世俗眼光的審美觀帶來極大諷刺。渥林格(Mark Wallinger)使用從國族主義的角度,重新解讀場所意義並賦予街頭抗爭的時代表徵。克里德(Martin Creed)使用簡單材料顛覆了世俗窠臼,並對於建築空間與燈光明滅的掌握,反映了瞬間即逝的物質性,也暗藏一種情境與現實的因果關係。戴勒(Jeremy Deller)的藝術實踐遊走次文化、混合事件之概念,並涉及於社會和歷史的記憶邊界。隨著時代替嬗,藝術風向球的演變總是幻化無常,從江山代有人才出的觀點來看,英國藝術的現象與風格提供一個良好的殷鑑。這也意味著,穿梭於藝術與文化之間,唯有新的創作思惟和創意衝勁,才是下一波不可抵擋的熱浪,而藝術傳達的魅力也將會持續運轉而永不停歇。

  本書是筆者透過實地訪查、審視藝廊和美術館展覽作品,以及閱讀討論、行動研究與探索研究而得的分析所撰述,每每因親睹作品魅力與藝術家的創作精神而感動。書寫此書主要目的是傳播藝術觀念、藉他山之石予以借鏡,讓更多華人世界的讀者可以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最後,很感謝藝術家出版社何政廣先生的敦促,讓這本書順利亮相。僅以此書獻給我的家人和師長,特別是張光賓老師、吳慎慎老師、釋惠敏老師、Dr. Chris Mullen、David Mabb 殷切教導與勉勵,念茲在茲非常感恩並致上最高敬意,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