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音樂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緒 論
第一講 帕勒斯替那和蒙特威爾第 — 1 6 世紀和1 7 世紀的音樂

音樂

【類別最新出版】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2
旅人之歌:音樂家簡文彬的非虛構人生
圖解嶺南戲曲與音樂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
玩真的!朱宗慶的藝術文化必修課


古典音樂十五講(修訂版)(WHA1321)
Fifteen Lessons of Classical Music

類別: 音樂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肖復興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19日
定價:440 元
售價:348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392頁
ISBN:9789888466283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緒 論第一講 帕勒斯替那和蒙特威爾第 — 1 6 世紀和1 7 世紀的音樂



  緒 論

  叔本華早就從形而上學的角度指出,音樂的內容聯繫著宇宙的永恆,音樂的可能性與功能超越其他一切藝術之上。對比文字,他曾經這樣說:「音樂比文字更有力;音樂和文字結婚就是王子與乞兒結婚。」
  現在,我卻要做這種無力的事情,以有限的文字來闡釋無限的音樂。這本小書,其實就是在做這種王子與乞兒結婚的事情。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誰又能說非得王子和公主才能夠結婚,而王子和乞兒結婚的童話,為何就不能夠成為我們的一種想像和現實?
  就讓我試著來做一次。
  其實,音樂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和文學的發展有非常相似乃至神似的方面。
  它們存在的方式都是以時間為單位,讀文學要一頁一頁地看,聽音樂也要一個小節一個小節地聽,它們都不像繪畫、雕塑,一幅繪畫我們瞬間就可以把它看完,用不著時間流淌的過程,即使雕塑的背面你看不見,放一面鏡子也就看見了。但音樂和文學的材料不同,音樂的材料是樂器和人的聲音,文學的材料是文字。在一句話當中只能有一個主語,如果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同時發出各自的一種聲音,那將是一種新的聲音,卻是一種雜亂的聲音,我們甚麼也聽不清的聲音。而樂器放在一起,發出各自的不同聲音,合在一起卻可以是非常好聽的音樂。在那裡,每種樂器都是一張嘴,可以在同一時間,形成一種眾神喧嘩、多聲部的效果,這就是音樂的神奇。文學完全可以向音樂學習,巴赫金就創造了復調小說的理論,文學的敘述角度也可以是多聲部的,形成一種交響的效果。

  同樣,音樂早在幾百年前就曾夢想過和文學的聯姻。貝多芬就喜愛文學,將歌德和席勒的詩融入他的音樂。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更是與文學有著割捨不斷的因緣。一部《浮士德》、《馬克白》和《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曾經演繹出多少風格不同的美妙音樂。聽《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結尾佩利亞斯異父同母的兄弟戈洛悔恨交加而梅麗桑德死去時候的音樂,荀白克用的是小提琴,西貝遼士用的是大提琴,福雷用的則是長笛,德布西用的則是整體的弦樂。樂器選擇的不同,很能說明他們內心的潛台詞不盡相同,各自情感的表現方式不盡相同。小提琴不絕如縷裊裊散盡,將心聲輕輕地傾訴;大提琴嗚咽盤桓,將愛深深埋藏在心底;長笛則哀婉典雅,有一種牧歌般寥廓霜天的意味;弦樂哀婉不絕,最後以柔弱至極的和弦結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音樂家對同一題材甚至同一規定情節中的音樂元素之一——樂器的感受和表現方式不盡相同,都源於文學對他們的共同?發,燃起他們不同的想像,拓寬了他們的創作空間。

  看來,音樂與文學各有其長,可以相互借鑒,當然這種借鑒不是「輸血」式的簡單方式,而是一種相互的營養吸收、彼此的素質培養。學文學或學別的學科的人懂一點音樂,學音樂的人懂一點文學,彼此給予營養,是很有好處的。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我樹立了寫這本書的信心,也明確了寫這本書的初衷。

  我希望在這關於音樂欣賞的十五講中,講的不是乾巴巴、枯燥的教材講義,而能夠好看,這是我對自己最起碼的要求。讀者讀這本書或學生聽這門課,就像音樂本身好聽一樣,能夠真正在欣賞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你打開書的時候,音樂會開始了,風來雨從,氣象萬千;合上書的時候,音樂會結束了,月光如水,晚風正在吹拂著,音樂還蕩漾在你心曠神怡的感覺中。

  我希望乾淨簡練,所以,我在那麼多音樂家中,刪繁就簡,最後只剩下三十位,每一講講兩位,像是把主要的樹幹勾勒出來,其他的枝幹可以按圖索驥自己去尋找了。線條清晰了,地圖上的路標清晰了,我們也許能夠更方便更快捷地尋找我們要去的地方,十五講就像是十五條道路,三十位音樂家就像是分別站在每個路口的嚮導,帶領
我們和他們的音樂一起擁抱相逢。

  我希望以人物串連起音樂史,哪怕是粗線條也好,讓人物在史的背景中有立體感而顯影凸立,讓史在人物的襯托下有生動的細節與血脈的流淌。在這本書中,我們畢竟講了那麼多的音樂,從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一直講到了現代音樂的誕生。四百年的漫長歷史,音樂真的像是一條河在向我們流淌而來,那麼多不同派別不同風格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音樂家像是河裡的魚群一樣舞蹈著向我們湧來。只有把他們的性格命運盡可能細緻生動地描述下來,他們的音樂才能夠更深入我們的內心;只有把他們放到整個歷史的脈絡裡,你才能發現他們的音樂除了好聽或不好聽之外存在的意義。我想,不管我們學文學也好,聽音樂也好,把它放到一個歷史大背景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瞭解它,認識它。音樂就像文學一樣,沒有大歷史的眼光作為背景,很難體會其中的樂趣。打一個比方:如果我們不是以一個大歷史作為背景去理解古代的白話小說是一種擬書場形式,現在就會對裡面的許多程式感到可笑,覺得很笨;也就不會對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第一篇以主人公「我」的敘事角度書寫的小說的重要意義有深切的認識。同樣,如果我們缺乏對個案的具體分析,也許一切會變得大而無當,最後只剩下了一個恐龍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