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透視建築
認識建築

建築、雕塑

【類別最新出版】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木作‧系統櫃,全能收納訂做聖經:拿給師傅就能用!最強美型空間+人體工學尺
小宅試驗:從5坪到15坪,《Never Too Small》頂尖設計師不將就的小坪數生活提案
《小宅試驗+收納訂做聖經》雙書套組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修訂版)


漢寶德談建築(YT1512)
Han Pao-The on Architecture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建築、雕塑
叢書系列:藝術家
作者:漢寶德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15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867487265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內文摘錄



  作者序

序──我對建築的心路歷程(摘錄)

黃健敏老弟建議我把過去發表的一些文章,整理出來陸續出版。對於這樣的建議,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那麼多年前寫的文章,究竟有沒有出版的價值?他對我的懷疑不以為然。他覺得那些文章反映了歷年來我對建築的看法,或對社會、文化的觀察,對於關心建築的朋友有一定的價值。因此我拜託他代為收集、編排。在藝術家出版社的協助下,很快就編出來了。

這個集子所包含的文章跨越卅年,幾乎可以視為我的心路歷程。經整理後,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築與傳統」,記錄了我在古建築維護上的一些想法與做法。這些文章較早的是卅年前寫出來的,當時文建會尚沒有成立,文化資產法尚未存在。我為了鼓吹古蹟維護,在報紙的副刊上寫些東西,介紹傳統建築,傳播保存的觀念。比較晚的也在修彰化孔廟之後,維護古蹟的風氣漸開,是討論些實物為大家所誤解的觀念。這幾篇文章可以視為台灣古蹟維護,前文建會時期的紀錄。卅年來,古蹟維護已成顯學,政府設官立法,執行保存任務,與當年我的想法方向一致,有些觀念卻未必相同,比較一下應該是有幫助的。

第二部分是「博物館建築」。這幾篇文章都是近幾年在報紙副刊上發表的,參觀博物館的感懷,順便表達了我對博物館建築的一些看法。並沒有什麼系統。只有最後一篇〈台灣博物館往哪裡去?〉,代表我對博物館未來的看法及對當前政府措施的一些憂慮。

第三部分主要是近年來發表在報端的一些短評,但是最重要的是〈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那一篇。這篇文章是我在「後現代」開始流行的時候,所做的一個演講的紀錄,剖析了時代背景對建築風潮轉變的影響。我敢很負責任地說,在我接觸到的建築出版物上,也沒有看到為此對比於現代分析後現代的文章。這是我獨到的看法,希望讀者們特別留意。因為時代轉變得很快,「後現代」已在無聲息中消失了。我們「當下」的建築屬於什麼建築呢?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這些短評是我個人的感想,供大家參考。

在第三部分中,健敏為我收了兩篇近卅年前在《境與象》雜誌所寫的文章,都是討論建築造形的。當時我在東海建築系教書,常與學生談到一些造形理論。談得多了,就會比較有系統地寫下來,供同學們課外參考。在那個時代,外國建築雜誌上也時有類似的文章,可是在今天,已不作興談這些基本理論了。其實這類理論討論是很基本的,應該有助於建築的思考才是。

健敏把〈知識分子的建築觀〉放在篇首,是因為題目的氣魄很大。在當時,我有感於建築界只關心實務,對於建築師的文化責任一無所知。我把建築家的任務分為社會的使命與文化的使命,在這篇文章所談的是文化的部分。卅多年前,我看到的建築家的文化使命,是傳統的承續。今天的年輕朋友已經很少談這樣嚴肅的問題了。政治環境的改變,台灣的年輕建築家所思考的,應該是本土風格的建立。可是我認為傳統,不論是大中國的傳統,還是本土的傳統,仍應該是具有文化使命感的建築家所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漢寶德
2004年夏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