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評
報導
導讀

作 者 作 品

伽利略的女兒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

譯 者 作 品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

天文

【類別最新出版】
好節氣、好天氣:淑麗氣象趴趴GO十年陪你全臺走透透!
地球之書
愛上雲的技術
地理課沒教的事(全四冊)
從奈米到光年:有趣的度量衡簡史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CK0001)
Longitude : the true story of a lone genius who solved the greatest scientific problem of his time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天文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系列
作者:戴瓦.梭貝爾
       Dava Sobel
譯者:范昱峰、劉鐵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7月28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84頁
ISBN:957132615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評報導導讀



  書評

.林崇熙(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在航海時代的茫茫大海中,掌握所在位置的經緯度可說是掌握航行方向而不致迷失或觸礁的關鍵。對於航海者而言,測定太陽或極星偏角即可求得所在的緯度;然而,要如何在無垠的大海上確定所在經度卻是莫大的問題。幾個海權國家如英國、西班牙等都鉅額懸賞標定經度的辦法。概略而言,對於經度的研究有兩大方向。其一,從日月星辰的相對位置來摸索自己的方位,可謂「天文派」。其二即為「鐘錶派」,但 17 世紀出現的鐘擺時鐘雖然能在陸地上精確計時,卻無法在顛簸的海上順利運作。《尋找地球刻度的人》一書即在敘述這兩個研究取向的人員如何相互競爭來獲得經度大獎。

此書跳脫一般以天文學家或物理學家為主軸的 17 世紀科技史書寫傳統,而以工匠的奮鬥歷程作為核心;特別是強調在解決經度問題上,工匠的努力,且在菁英科學家們的打壓下,竟然勝過眾多知名科學家而獲得最後的勝利。對於一般習以科學家來代表科技文明進展的科技史或科普書寫而言,這本書的取向相當難能可貴。不過,下列一些問題值得提出來討論。

首先是論點平衡的問題。由於作者要扭轉一般看重科學家而忽略工匠的情勢,因而行文的重點與論調大多偏向於以「鐘錶派」工匠哈里遜為主,對於「天文派」的努力歷程與成就相對地忽略。此外,作者認為哈里遜的成就遭到把持經度評議會的「天文派」科學菁英集團的不當打壓,因而很為哈里遜打抱不平。然而,書中行文卻顯示評議會對於哈里遜給予數十年的財務支援;而英國皇家學會也給予莫大的支持。再者,作者行文太過強化工匠哈里遜的英雄形象,相對地忽略了數百年來鐘錶發展傳統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忽略了許多工匠在天文儀器上的心血。

作者另一值得商榷之處在於其「實證經驗」的科技發展觀點。當哈里遜造出精準的海事鐘 時,為何經度評議會不立即將兩萬英鎊頒給哈里遜?作者直指「天文派」科學家的卑鄙干預是幕後的黑手。然而,如果我們回到當時的發展脈絡中去思考,則整本書的歷史圖像可能會相當不同。例如:所謂的「精確度」是奠基於「再現性」與「穩定性」,無怪乎評議會一再地對複雜的哈氏鐘有所保留了。再者,哈氏鐘的昂貴不但沒有符合評議會「實際且可用」的標準,且難以為海員所接受。相對的,「天文派」的星月曆譜與六分儀精確度日益提高,使用上日益方便,且價格相當低廉,也就無怪乎在哈氏鐘出現數十年後仍有其競爭力了。

如果我們重回當時兩派競爭的脈絡,了解海員們的需求,釐清兩派各自的努力成果與途徑,則工匠哈里遜不必然是科學家集團陰謀下的受難者。相反的,這則故事反倒提供我們去深思:一個優異的發明,為何需要歷經千辛萬苦才能為世人所接受?能夠回答此問題,也才能了解:為何我國專利局中絕大部分的專利案件,其命運的終點只是獲得一紙專利證書而已?

最後,此中譯本有著一般科普書籍的通病——沒有附上原書的註解或資料出處;因此,在許多細節上,讀來顯得很「八卦」。如此,原書的學術水準將因而降低不少,希望於再版時能有所改進。

~原載1998《中國時報》開卷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