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作 者 作 品

未來的衝擊
第三波
未來對話錄
新企業報告
再造新文明
未來的衝擊
第三波

趨勢

【類別最新出版】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改變未來的100件事:2024年全球百大趨勢(中英雙語版 Bilingual Edition)
半導體超進化論:控制世界技術的未來
誰會被抹平: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直覺陷阱2:認知非理性消費偏好,避免成為聰明的傻瓜


大未來(BE0001)
Powershift : Knowledge, Wealth, and Violence at the Edge of the 21st Century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趨勢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艾文.托佛勒
       Alvin Toffler
譯者:吳迎春、傅凌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0年12月15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504頁
ISBN:957130229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艾文.托佛勒

我花了二十五年生涯,想搞清楚到底是那些驚人的改變在推動人類進入21世紀,於是《大未來》誕生了。這也是我「未來學」三部曲——《未來的衝擊》、《第三波》與《大未來》最後一本書。

這三本書可以分開來讀,但它們合起來卻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它們的主題都是變動。當人類社會突然轉型進入不可預知的未來時,人類如何自處。《大未來》延續前兩本書的研究,而特別著重在取代工業社會舊勢力的新權力結構。

新聞媒體對這一切快速改變的描述,既沒系統又零亂﹔專家學者則製造成堆的專業數據和自言自語﹔流行的預言家忙著列出一連串彼此不相干的趨勢,卻提不出一套它們彼此間如何相關,或有那些力量可扭轉這些趨勢的理論。結果,所有匆匆一現的改變,看來卻顯得詭譎、不可控制。

事實上,今日世界高速的改變,並不像大家所說那樣混亂,我的書中不僅分析所有頭條新聞背後的發展模式,並且說明造成這些趨勢的原因。一旦我們掌握了事物發展的原因與模式,自然可以依此找出對應的策略,而不致於措手不及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然而,要了解今天的趨勢,並尋找適當的策略,我們就必須放棄零亂的細節,而直接去分析趨勢和趨勢間的關聯。於是,三部曲就是要在亂陣中理出頭緒,來說明人類「新文明」橫掃地球的新紀元。

接著再把焦點調至未來。舊文明與新文明已雷電交加地撞擊在一起,企業的購併與重整只是未來更多更巨大改變的第一砲。眼前蘇聯和東歐的種種變局,只是未來全球勢力大重整的前兆,而且美國、日本、歐洲三股勢力鬥爭的熱度還未達到沸點。

簡單地說,《大未來》是描述工業文明衰落之後,與新興勢力之間尚未塵埃落定的權力鬥爭。

對我個人來說,《大未來》是一連串光彩炫目探尋中的高潮,然而還是有些特別感觸。主要是覺得自己一路行來並不孤單。三部曲的構想到完成,雖然書仍是由我執筆,並獨自接受出書後的喝采或批評,但還有一位與我分享榮耀的夥伴、摯友和四十年的最愛:海蒂‧托佛勒。

雖然她涉入這項工作的深淺時有改變,但這幾本書所需的長途旅行、研究、訪談世界數百人,仔細地組織、起草,還要不時更新資料與改寫,海蒂在每個階段都有貢獻。

然而,基於種種考慮,這三本書都決定只掛實際撰稿人的名字。我也只能借本書的這個角落,略表心意,因為我覺得她真的應該與我並列作者之名。

這三本書正好說明一代人的生命周期,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到 75 年後的2025年,在這個歷史轉捩期,人類從數世紀的工廠煙囪期,經歷一陣權力鬥爭後,進入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新紀元。

《未來的衝擊》檢視了改變的過程──探討改變如何影響人與組織。《第三波》分析改變的方向,和今日的改變將有何結局。《大未來》則思考應如何控制即將到來的改變﹖誰將製造改變﹖如何製造改變﹖

《未來的衝擊》描述人類應付急速改變時的惶然與壓力,並說明加速歷史的轉變將自食惡果。另外,無論個人、組織或國家,都會因改變太快而超載,自然導致混亂,並瓦解他們的應變能力。這些人可能都是未來衝擊的受害者。

《未來的衝擊》並大膽且反潮流地指出所謂「核心家庭」將逐步破碎,並質疑生化革命的效果,和「用過即丟」社會的興起,並預測日後逐漸實現的教育改革。

《未來的衝擊》1970年在美國初版後,馬上風行全球。這本書觸動了世界一直未發現的神經,馬上躍升全球暢銷冠軍,也招來無數討論與批評。根據科學資訊學院的統計,該書成為社會學課程中最常被引用的書。「未來的衝擊」開始變成一般人日常用話,甚至被收入許多辭典,至今仍常出現在新聞頭題中。

1980年出版的《第三波》,描繪最近科技與社會的革命性改變,並將其放入歷史的座標中,來描繪它們會對未來造成的影響。

我將一萬年前的農業革命歸為轉變人類歷史的第一波,工業革命就稱為第二波,並將1950年代中期開始的科技與社會改變稱為改變人類文明的第三波──就是後工業化文明的新文明。

《第三波》指出未來的新產業──以電腦、電子、資訊、生化等為基礎,將其稱為未來經濟的「最高原則」。並預測到彈性化生產、市場利基、兼差工作方式的盛行,和媒體小眾化等新趨勢。並描繪出生產者與消費者合一的新型態──產消合一(prosumer〉,工作場所將再從工廠移回家中,及其他政治、國家體系的種種改變。

《第三波》雖然在有些國家遭禁,卻在別處造成轟動,甚至一度成為中國大陸改革派知識份子的「聖經」。一度被指為是西方思想「精神污染」的代表,後來又解禁成為暢銷書。在這個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銷售量僅次於鄧小平的講稿。當時中共總理趙紫陽曾針對這本書召開特別研討會議,並要求擬定政策的官員必諳此書。

在波蘭,這本書採節譯出版,波蘭學生和團結工聯都對書被裁減極為不滿,而自行翻譯了被刪的部份,發行地下版本。《第三波》在讀者間又激起熱烈回響,並產生許多新產品、新企業、新交響樂甚至雕塑。

今天,在《未來的衝擊》發行20年,《第三波》發行十年後,蘊釀成《大未來》。承接前面兩本書的精神,新書專注在知識在權力移轉上扮演的關鍵角色,並提出「社會權力」的新觀念,和探索未來企業、經濟、政治和世界局勢的改變。

要對未來進行精密的預測簡直是無稽之談,生命本來就充滿種種超現實的意外,即使是那些看來最紮實可靠的數據和模式,都只能奠基在「微弱」的假設上,尤其是針對人的事情。而且這三本書的主題──快速改變,本來就註定讓任何細節的預測馬上過時。統計數字會改變,新科技會取代舊科技,政治人物更是大起大落。然而,在我們邁入不可知的未來之前,我們手中最好先握有一張雖不完整卻有粗略雛型的地圖,一路摸索一路更正修改,總比完全摸不著方向來得好。

雖然三本書各自有不同的分析模式,卻有彼此互補的作用。而且每本書都有搜集自不同知識領域,不同國家的紀錄、研究與報告。

我們不僅訪問了世界權力頂峰的政治家:戈巴契夫、雷根、布希等,我們也拜訪了南非被稱為「悲慘之城」的貧民窟,和遭終身監禁的女犯人,這卻是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沒有權力的人。

另外,我還跟銀行家、工會領袖、企業領袖、電腦專家、將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石油鉅子、記者和世界頂尖企業負責人討論過權力這回事。

我們會見白宮裏制訂政策的人,巴黎總統府的決策者,東京首相府的人員,甚至走進莫斯科共產黨中央總部,並拜訪路其雅諾夫(當時任俄共中央黨部幕僚,在黨內地位僅次於戈巴契夫)。

有一天,我走進加州某個山鎮的一個充滿陽光與書籍的房間裏。如果我蒙著眼睛進來的話,絕不會猜到眼前這位穿著圓領衫和牛仔褲的聰明女性,竟然是個兇手,而且還涉及一宗恐怖的性犯罪,也很難想像我們竟在一所監獄。從她的身上我才了解到,即使是被關在監獄的犯人都不可能完全無力,只要懂得利用資訊,就可像路易十三時代的瑞契流主教(Cardinal Richelieu)一樣在監禁中操縱權力。這次遭遇讓我和海蒂有兩次機會對殺人犯開課,我們自已獲益更是匪淺。

這類親身經歷,加上無數從各地蒐集來的書籍、資料,使寫書的過程變成終生難忘的經驗。

希望讀者會覺得《大未來》像《未來的衝擊》和《第三波》一樣有實用價值、有趣並具啟發性。這場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探尋,終於可以就此畫上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