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趨勢

【類別最新出版】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改變未來的100件事:2024年全球百大趨勢(中英雙語版 Bilingual Edition)
半導體超進化論:控制世界技術的未來
誰會被抹平: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直覺陷阱2:認知非理性消費偏好,避免成為聰明的傻瓜


矽谷傳說臥底報告(VW00043)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趨勢
叢書系列:優講堂
作者:尼可Nicolle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09月23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12頁
ISBN:978626335882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序篇:勇闖矽谷

提到矽谷,哪些字眼會出現在你的腦海?
全球科技重鎮,伊隆?馬斯克,臉書,科技宅男,比特幣,無人機???

關於矽谷的傳說,幾個世代以來,不斷被世人津津樂道地傳頌著。在這個傳說裡,主角一定有思考大膽、喜愛冒險的創業家、對技術追求極致的頂尖工程師,和慧眼獨具、狂熱偏執的創投家。憑藉這些人的才華和努力,和矽谷完善的創業生態圈,締造了一個個劃時代的創業傳奇,市值上億的科技巨擘因而誕生。

矽谷改寫了無數的產業,以及許多人的生命軌跡。
沒來過矽谷的人,都嚮往它的創新奔放。而來到矽谷的人,則希望成為這些傳說中的一部分。幾個世代以來,有人留下了,有人離開了,但矽谷始終在我們的心中扎了根。

我接下來要講的矽谷,跟你心目中的矽谷可能很不一樣。
畢竟,在這裡「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

31歲那年,我搬到一個陌生的異地——加州矽谷。

雖然我已在美國這片土地前前後後生活了四年,但我居住的德州,和矽谷在風土民情有天差地遠的區別,有時甚至像兩個國家。

我從德州首都奧斯汀廣告研究所畢業後,輾轉在當地和台灣工作,婚後搬到休士頓,一個以石油和能源工業掛帥的城市。我在那度過剛到美國的頭四年,跌跌撞撞的我,熬過語言和文化適應的撞牆期,畢業時遇到金融海嘯,過關斬將好不容易拿到工作簽證。

當我逐漸適應休士頓的生活,找到自己的小圈圈,某天下班回家,老公P一臉神祕開門迎接我,要我坐在餐桌前說:「我們要搬到矽谷了!」他慎重宣布。

我從沒去過矽谷,對矽谷灣區的印象不外乎:美國「天龍國」、工程師心中的聖地麥加,以及滿街的無人駕駛車和智慧路燈。從朋友的臉書,矽谷生活看起來高檔又科技味十足。我大口吃德州BBQ時,矽谷人正享用米其林餐廳的法式蝸牛;我拎著超市購物袋用鑰匙開家門時,矽谷人早已透過智慧手機打開門鎖;加班的夜晚,我從抽屜拿出巧克力餅乾果腹,矽谷人則在新穎的員工餐廳享用有機壽司和無麩質點心。

這次的遷徙使我既期待又焦慮,我們能適應矽谷高昂的生活水平嗎?我會交到新朋友嗎?念文組的我,在科技掛帥的男人谷能找到工作嗎?

我曾與許多留學生一樣,經歷痛苦的文化衝擊:逼迫自己只能說英文,用最短的時間融入美國;被問到從哪裡來時,不厭其煩解釋台灣不是泰國(英文Taiwan、Thailand發音相近)。

德州是我留學的地方,如同我在美國的家鄉。但我很快發現,無論對德州或矽谷來說,我都是個「局外人」,因為一直以來我的身分認同來源都倚靠「跟別人有所不同」。在奧斯汀唸書時,我是班上唯一的台灣人;在休士頓上班時,我是部門唯一連CPU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文科女生,。

而現在搬到矽谷,我是一個德州來的地方太太落入菁英群立、科技掛帥的男人谷,即將歷經來美國的第二次文化衝擊。

陽光燦爛、市容乾淨,到處是特斯拉和保時捷名車的矽谷,透著不尋常的寧靜,高速公路旁是農田,如此鄉下的地方不像誕生蘋果、谷歌、臉書、英特爾、惠普等科技巨人的所在地。

如果說我在休士頓遇到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石油產業,那麼在矽谷遇到半數以上的人都在科技公司或搞創業。

搬到矽谷後我參加的第一場喬遷派對,現場清一色是史丹佛或常春藤名校畢業的碩博士。穿搭品味一流、體態穠纖合度的太太們,吃著魚子醬開胃菜、喝著香檳,當中不乏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總監、經理,不然就是身上不帶一絲尿布味的創業媽咪。

她們的另一半同樣有令人稱羨的頭銜:矽谷市值最高FAANG公司(Facebook, Apple, Amazon, Netflix, Google)的主管、進行神祕專案的軟體工程師、已獲C輪投資的連續創業家、出了三本書的天使投資人。

聚會的聊天話題繞著股票行情、投資買房,和如何節稅打轉,如何把小孩送有名的托嬰機構,放假去夏威夷哪個島度假也是熱門話題。我只想找人問「哪家超市買菜比較划算?」「可以推薦好用的求職網站嗎?」

頓時,我發現自己掉入一個「人生勝利組」的部落裡。

在這天堂島之中,我顯得既不高科技,說話也不夠得體。矽谷因產業結構和強大吸金體質,外移和移民人口占比頗高,其中不少人跟我一樣是留學生。矽谷夾雜令我又愛又困惑的元素,這群科技金童、天之驕子(女)的生活令我著迷,但我很快發現,事情並不如表面的簡單。在這座荊棘叢林中,如何站穩腳步往上爬?

我好奇在矽谷諸多傳說的背後,它的真實樣貌為何?在這座充滿金錢與權力的叢林,有各種部落儀式和特殊文化,我想理解它們從何而來?這些金字塔頂尖的菁英們,在追尋「矽谷夢」的過程中,經歷了什麼?是否跟我一樣在文化衝擊下,勇於試錯,幾番掙扎差點投降之際、重拾勇氣,以自己的步調逐漸找到在世界的位置?

眼前看到的只是冰山的尖角,我希望打破冰層潛到底下,感受底層的冷冽!儘管一開始混濁難以看清,我也想勾勒冰山的完整樣貌。那些我們努力呈現在外人面前之外的,是更吸引我的世界:看清自己是誰,並窺見人性的美麗與哀愁。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我一開始的目標是融入矽谷、找到一份工作。我跟P在美國沒有家人,身為外來客,為了在矽谷立足,我勢必得找到我的小圈圈和發聲的渠道。
幾年來我歷練不同的工作,規模橫跨新創公司、台商,到幾千人的科技巨頭。一遍遍演練英文簡報、模擬主管和客戶的問題,在績效考核前啃指甲無法入眠,是我初入矽谷職場的畫面。浮浮沈沈,總算在一家跨國科技公司的業務單位安頓下來。

生存的問題解決之後,我對矽谷的疑問再次浮上心頭。

帶著對人和世界強烈的好奇心,工作之餘,我透過寫作、旅行和採訪,去理解矽谷的特殊文化與各種儀式。我成立「矽谷Bonjour」部落格和podcast「你Ker這樣說」,文字作品陸續在海內外的媒體專欄刊登,節目獲得好評、打進排行榜,並有幸出了旅遊書,接到演講和商業合作的機會,開啟意料之外的斜槓人生。

當我漸漸找到我的圈子,也和P也在矽谷買了房子之後,我面臨一個無解的難題——不孕。試管嬰兒是一場血淚交織的馬拉松戰,我毅然調整工作性質,辭去需出差的業務工作,意外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的約聘人員,日子在公司和不孕專科之間穿梭著。

近身和世界最聰明的一群人工作交手,我開拓了視野,習得頂尖公司的做事哲學,一窺矽谷科技巨擘的真實樣貌。我發現科技巨頭的「水」不比新創圈淺,世界移民想盡辦法擠進來、往上爬,拚命證明自己。我不禁思索,我和他們在這座佈滿機會、金錢和權力的現代叢林之中,轉身離開後,究竟留下了什麼?

後來我跳槽到某知名網路社群公司,持續研究矽谷。白天我在科技帝國賣力工作,傾全力達成組織傳達的任務,我像是一個埋伏在戰場的臥底,試圖打入他們但保持警覺,我不斷裝備自己提高戰鬥力,以回答我心中埋藏已久的疑問。

即使我具備了嫻熟的語言溝通能力,在矽谷職場站穩腳跟,我始終覺得自己像一個觀察者。回想我的生命軌跡,從台灣輾轉來到德州和矽谷,文化的衝擊、不確定的歸屬感一直伴隨著我,我從來不屬於任何我身處其中的文化。我選擇傾聽心底的呼喚,學習跟文化衝突和內在衝突共處,亦步亦趨在矽谷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沒有勢必要融入的包袱,給予我情感上安全的留白距離,讓好奇心牽引著我,觀察、體驗並包容和我不一樣的人事物。

正如《脆弱的力量》作者布芮尼·布朗(Brene Brown)所說:「歸屬感不是壓抑真心融入群體才能擁有的感受。要得到真正的歸屬感,你不需要改變自己,而是要做自己。」唯有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身分認同和自信,才能和我們的群落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這本書試圖解鎖矽谷種種現實背後的真相,以及「美國夢」及「矽谷夢」給我的種種啟示。書中講的是矽谷,卻也不只是矽谷,我相信你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小部分故事。我們都走在漫長的回家之路上,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你一點養分,因為這些故事,讓我成為一個更溫柔而勇敢的自己。

書中的故事純粹是我的個人經驗與觀察,無法代表整個矽谷的發展狀況。無論我在矽谷經歷了什麼,矽谷始終在我的心中扎了根。矽谷給了我靈魂的座標,做夢的勇氣,讓我有機會看到世界,從看世界的過程,認識挖掘真正的自己。

文化探索是過程,是動詞,你的旅程一定是獨一無二的!在這趟充滿未知和驚喜的旅途中,願我們打開雷達、接受差異,坦承內心的感受,擁抱脆弱和不完美,創造更多與自己和世界真實的連結。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