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作者自序

趨勢

【類別最新出版】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改變未來的100件事:2024年全球百大趨勢(中英雙語版 Bilingual Edition)
半導體超進化論:控制世界技術的未來
誰會被抹平: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直覺陷阱2:認知非理性消費偏好,避免成為聰明的傻瓜


消逝中的美國霸權(YS9906)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趨勢
叢書系列:商訊文化
作者:張光華
出版社:商訊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19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4頁
ISBN:9789866378287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作者自序



  作者自序


◎作者自序

我不是經濟學家,所以才敢在此時提出對世界經濟衰退,特別是美國問題的一些看法,否則我必然陷入經濟學「派系」之爭,會像隻老狗追逐著自己的尾巴在那裏打轉。

經濟學從人類學術史的光譜來看,算是一門新興學問。現代經濟學的創始者之一、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1748年回母校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教授的是邏輯學和道德哲學,那個年代還沒有經濟學這個科目。後來到了19世紀,經濟學不過是哲學的一支,直到1903年,英國劍橋大學才把經濟學從「道德科學」中分隔開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系。

後來隨著工商急速發展而變成社會學科中的顯學,因為它可以導引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的經濟發展和走勢,直接影響大眾的切身福祉。正因為如此,經濟學為了建立自己的權威,不斷向統計學和數據模型(models)靠攏,認為循此可以解釋和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

2009年12月12日(多奇妙的數字)逝世的經濟學大師保羅.薩繆遜(Paul Samuelson)就是這方面的開創者,他認為資料和模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複雜的經濟活動,但是他的徒子徒孫們卻將他的學說推向極端,認為任何不能用數學模式(mathematical model)表達的想法都不值得一談。幸好最近有人開始將這些極端思想歸咎于他的學生們,這當然可以讓在天堂的大師得以鬆一口氣。

不過有些批評者還是認為,薩繆遜學派在過去30年,幾乎癱瘓了英、美經濟學界最好的頭腦,種下了許多惡果,當然包括這次的金融風暴。害得崇尚數學模式的那些華爾街高層主管(聘請了一堆物理系學生設計複雜的數學方程式,證明他們為什麼可以值那麼多薪酬),因此哭笑不得(儘管薩翁曾經建議華爾街的基金經紀人改行去修水管)。

現代經濟學在統計和數據模式方面確實有很大的進展和創意,但是問題出在如何解讀這些資料,尤其不能認定這就足夠做為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而藐視其他學科和社會現象。我們做為一個知識份子,特別身為企業界的一員,便不宜隨著那些專家學者的指揮棒起舞。

我們必須善用自己的經驗和常識,參考專家學者彙集的資料,做出自己的判斷,因為人類經濟活動是大眾參與的結果,不應被少數人以不同的動機,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不然我們就得承擔一切的惡果。

對於美國的現況和可能的未來,憑著我在美國學界和企業界消磨了27年,後來回到亞洲20年,但沒有一日不「關心」美國,一直勤習各類資料,希望我的觀察和心得值得和大家分享,在浩瀚的資訊中能為大家整理出一些頭緒,起碼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有助於企業和個人的安身立命,無須人云亦云,任人擺佈。

經濟資料不是要你一字不改的去相信,而是要看你怎樣去解讀和體認,經濟就是食、衣、住、行、育、樂,是你每天面對的生活,不只是一堆專家學者所彙集的數字而已。

至於中國的崛起情勢是愈來愈明顯,其中的因素當然很多,本書僅就企業轉型方面根據一些專業的研究,提供個人的心得和看法。中國研究已經是大熱門,可以討論的名目非常多,我們有幸在這個大時代從中國人被視為東亞病夫,譏為次等民族的年代經歷到現在被共認為經濟大國,可和美國組成G2,共理世界事務,招惹許多西方專家學者議論紛紛,動機可議,我們自然不能緘默,任人說三道四,沒有自己的主見。同時,我們也不能忘?知識份子的責任,力求客觀公正,發揮東方人謙讓自省的精神,對?岸社會的種種現象多所檢討。

首先要感謝行政院政務委員尹啟銘先生推薦賜序,讓本書生輝。書中部分內容自2008年至2009年間,曾在臺北《工商時報》和廣州《新周刊》發表,感謝《工商時報》的王克敬主任、陳志光副理和《新周刊》的孫冕社長、譚山山主編在這期間的?助和支持。這次承蒙商訊文化李振華、江希陸兩位副總和李漢昌、唐正陽兩位主編鼎力支持,辛勤?與編審,形成編者和作者之間的緊密互動。對我而言,這是一次珍貴的經驗,在此一併致謝!

張光華寫於台北 2010.03.25

 
作者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