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為什麼香蕉鋼琴非同小可】

作 者 作 品

Make:Technology on Your Time國際中文版13
Make: 國際中文版14
Make: 國際中文版15
Make: 國際中文版16
Make: 國際中文版18
Make: 國際中文版19
Make: 國際中文版20
Make: 國際中文版21
Make: 國際中文版22
Make: 國際中文版23

譯 者 作 品

Make: 國際中文版15
Make: 國際中文版18

資訊科技

【類別最新出版】
ChatGPT:AI革命
區塊鏈完全攻略指南:區塊鏈是什麼?會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初學Jetson Nano不說No-CAVEDU教你一次懂
Arduino首次接觸就上手(套件組合)
百萬粉絲經營法則:30天3步驟打造社群經濟力,在社交平台擁有百萬追蹤數


Make: 國際中文版17(YX02717)
Make: Volume 41(英文版)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資訊科技
叢書系列:馥林文化
作者:MAKER MEDIA
譯者:Dana、Madison、曾吉弘等
出版社:馥林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15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108頁
ISBN:9789864050079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為什麼香蕉鋼琴非同小可】



  【為什麼香蕉鋼琴非同小可】

文:戴爾.多爾蒂(Maker Media創辦人兼執行長)
譯:謝孟璇

一位矇上雙眼的兒童坐在桌子前,上頭放著一組玩具積木與一組玩具方塊。有人要他拿起桌前的玩具,將玩具分門別類放好。對3歲小孩而言,這是簡單卻很實際的任務。這種遊戲源自20世紀義大利的醫生與教育家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她發展出一套感官教育法,目的是要幫助兒童整合自身接觸世界的感官經驗。蒙特梭利指出,兒童們「對不用雙眼就能看到事物這一點很自豪,他們會一邊伸出手、一邊驚呼:『我居然可以用手看!』」。

蒙特梭利還有各種鼓勵兒童探索觸覺的練習:像是裝了溫差6度的水的金屬容器;重量互差6公克的3種木材;表面貼有光滑紙質與砂紙相間的木板等。兒童的任務是辨認這些物質之間的差異,並以某種順序加以排列。這可說是史上最早期有關感官的實作課程。

這使我想到,我曾在Mini Maker Faire看過一場觸覺活動。當時小孩們把一團羊毛浸入一鍋肥皂水中,再拉出來重新塑型。我在一旁觀察,發現他們很喜歡玩肥皂水,濺起水花也好,製造泡泡也好,或把水流從這邊猛力搖晃到另一邊。這種經驗既混亂又有趣。讓我最好奇的是,難道他們沒玩過這種遊戲嗎?難道他們從沒在家試過?

我曾半開玩笑地說,這個世代的小孩似乎罹患了「觸覺缺乏症」,旁聽者竟也認同地點頭如搗蒜。現在的幼兒成長環境充斥著觸碰式螢幕;觸碰式螢幕雖對觸碰指令有反應,卻毫無觸覺的反饋。iPad在這方面,更像是無線遙控器,孩子們使用時,其實只運用了雙眼與雙耳來感受世界,與看電視沒有什麼兩樣。

蒙特梭利相信,這類的感官教育其實對孩童接下來的發展非常重要。「已經學會使用各種感官的孩子,在學習上態度非常不同,」她曾寫道,「你交到他手中的任何物體、任何想法,邀請他參與的任何觀察,他都會很感興趣,因為這個孩子對周圍事物之間的微小差別非常敏銳,像是不同葉子之間的形狀、不同花朵的顏色、不同昆蟲的形體等。」這種教育法的特點,在於能建構出讓孩子獨立、自主學習的環境。這無形中激勵了孩子的動機,不會對外界顯得漠不關心。

這種教育哲學,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t)。學習是主動的,我們絕非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建構周圍的世界,並加以理解,就像堆積木一樣。瑞士心理學家尚.皮亞傑(Jean Piaget)就曾說,「發明是為了學習。」198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西摩爾.派普特(Seymour Papert)亦相信,電腦科技將會是兒童開始自我教育的工具,於是發展出「建構式學習」(constructionism)的構想。派普特強調,每當兒童建構起真實物件時,建構知識的效果也會最好。米區.瑞斯尼克(Mitch Resnick)是派普特的學生之一;他在「MIT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主持「終身幼兒園」(Lifelong Kindergarten)計劃,探索科技在學習中的角色。瑞斯尼克在1990年代發展「電腦學園」(Computer Clubhouse),近年,更為孩童創辦「Scratch」這套跨平臺程式語言環境。

在一篇論文裡,瑞斯尼克提出一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請問,下列何者與其他兩者不同──電腦、電視、或用手指作畫?他相信這題有點刁鑽,答案是電視。「除非我們真的覺得,電腦與手指作畫的相似度比電腦與電視高,」他寫道,「否則,我們永遠無法把電腦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我們的孩子自然也做不到。

瑞斯尼克在麻省理工的學生,傑.席佛(Jay Silver),自「媒體實驗室」時期起,就追隨著建構論與建構主義的觀念。席佛尚未完成的博士論文,就名為「世界,作為一種建構組裝套件」。寫論文的同時,他的「Makey Makey」企劃也順利起飛,而且一飛沖天。席佛與他的發明夥伴艾瑞克.羅森鮑姆(Eric Rosenbaum)在2012年的Kickstarter上,竟然募到了超過50萬美元, Makey Makey自此成為年輕自造者的入門系統。最近一場教學研討會上,我還見到教育人士示範如何在教室中使用這套系統。6月時,席佛甚至獲邀把Makey Makey帶到白宮的Maker Faire上展示。他風格不改地只穿了一件彩色T恤與寬鬆短褲就上陣了。

Makey Makey幾乎改變了所有自造事物的電腦操作介面,徹底改寫了遊戲規則。孩童與成人都能以創新的方式與電腦互動。席佛在MakerCon上演講時,有一臺電腦在我們倆高空擊掌的瞬間,幫我們拍了張照。當我們其中一隻手觸碰了一條電線,而兩人的另一隻手同時在空中與對方擊掌時,就完成了電流的閉路循環,因而擊發了相機快門。有了Makey Makey,你根本用不著鍵盤,你只要拍拍手就行了。想在電腦上彈鋼琴,只需要按一按香蕉皮,甚至矇著眼睛都能演奏。

利用Makey Makey創造一臺香蕉鋼琴,聽起來很搞笑沒錯,但卻意義深遠。席佛稱它是「發明套件」,那是一種新的玩具或遊戲,「結合了探索與發明,讓你以嶄新的方式看世界」。香蕉鋼琴也開啟了電腦與人類過去未曾探索過的互動契機,尤其是在觸覺感官上。它顯示出「『電腦也可以作為一種材料』來製作物件」,瑞斯尼克寫道。物質世界經過統整之後,能有創意地與電腦產生互動。這對當下活在觸碰式螢幕裡的世代而言,正中他們的需求,如此一來,他們更能透過自己的心靈之眼,觀察這個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