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流行娛樂時報悅讀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時報悅讀

【類別最新出版】
大唐李靖卷三:龍旂陽陽
年輪交錯的黃金歲月──飛舞的藍蝶
虔心逸芷:從演藝到公益的絢麗人生
年輪交錯的黃金歲月──飛舞的藍蝶+ 虔心逸芷 : 從演藝到公益的絢麗人生
家的夢想,無限大:大家房屋的經營哲學


貧富差距的經濟學:一個財富爆發但分配不均的世界(ORN0018)
Analysis of Income Inequality:Globalization,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Money Supply

類別: 流行娛樂>時報悅讀
叢書系列:時報悅讀
作者:李湛侃
       Joe Zhankan L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2月02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92頁
ISBN:978957137293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1章    關於貧富不均本身的思考
1-1貧富不均的本質


    一般來講,對於貧富不均的批判一般有以下幾點。

  第一,極度貧富不均會增高社會不安的風險。渴望與追求公平乃人性核心的一部分。西周的孔子便在論語中說過人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即使在全民收入都在上升的情況下,如果其分配不平均的話一樣會出現民怨沸騰的情況。為什麼人性決定了我們會對不公平這個現象如此的反感呢?根據心理學的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和感到滿意關鍵不是他的到了多少,而是他最後得到的比原先期待的多還是少。例如在索馬里這種非常窮基本上沒有社會上層的國家,我不會懷疑他們的幸福度會比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來的高。由於這些非洲國家長期缺少物資,其國民的生活基本上每個人都一樣窮。由於身邊的人都一樣,非洲的人就不會有很高的期待會去得到很奢侈的物質。一碗小米粥或一塊小麵包也許就能為他們帶來無限的快感。相反,在一些物質豐盛的已發展國家,雖然許多國民不愁吃不愁喝,但由於國家大部分的財富都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底層的人民看在眼裡,怎麼會不眼紅?大家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為何那些富人可以朱門酒肉臭,而底層卻路有凍死骨?富人的存在提高了底層對於收入財富的期待值,但卻感覺永遠達不到,從而感覺不甘。負面情緒不斷累積,便會對社會體制帶來衝擊。

  第二,貧富差距也會也會對經濟發展不利。根據經濟學的「邊際消費傾向理論」(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假設一名富人和一名窮人同時獲得一筆錢,因富人本來就很有富有,一般來講他們會偏向於把相對大部分進行儲蓄而窮人則偏向於消費。換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一個欣欣向榮的經濟體是貧富不均極端嚴重的話,富人會得到大部分的新增財富,但其大部分會用來儲蓄。也就說,貧富兩極化會拖慢財富累積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從而減弱之後經濟發展的後勁。最後一點,貧富極度不均會切斷社會上升階梯(Social Ladder),阻礙經濟體中每一個個人的創造性和工作動力。試想一下在一個極度不平等的社會,明知自己如何努力都無法翻身攀爬到社會上層的話,大家依然會拼了命去工作生產嗎?

我在這裡所提倡的不是共產主義所主張的絕對收入和財富平等。反之,筆者認為共產主義所追求的絕對平等希望人可以不計勞動付出也能獲得一樣多是違反人性的。相反,適當的收入不平等也許偏偏反應了社會公義與公平。一些右派經濟學界便認為公平並不體現在一個人得到了多少,而是每個人是否有公平的機會去追求財富。如果每一個人都有公平機會去工作換取收入,多勞多得,付出更多的人獲得的財富收入也越多,這不也是一種公平正義的表現嗎?

筆者認為,貧富差距會真正成為問題是在當兩極化嚴重過某個程度,令社會階梯固化從而令許多國民都不再有信心認為自己也能靠努力爬到上層,又或者妨礙到社會與經濟發展時,這樣的貧富兩極化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之,收入分配不平等沒有絕對好壞之說,只有程度高低之分。若相對恰當的收入不均能反映多勞多得的話,能刺激個人的創造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相反,極度的貧富不均會阻礙經濟發展並帶來社會不安與動盪。

關於貧富不均不同的觀點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期對於貧富差距的批判和恐懼,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部分西方國家的貧富差距群出現改善趨勢從而否定其危險性,到近五○年全球化興起貧富差距再度上揚,不同年代,不同學派,不同政治思想對於貧富差距問題的觀點從未一致過。尤其是自一九七○年後,各國基尼係數不斷上升,對於其與全球化及科技發展的關係更是爭論不休。在二○○○多年前的中國,已有對於貧富不均對社會有何影響的思考。西周的管仲曾說:「長幼有等,貧富有度」的話。到了近代的西方,貧富不均更是「熱門話題」。雖然西方政界與學術界基本上都一致認為貧富不均對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對於其起因與解決方法卻南轅北轍。

在學術界,關於貧富差距的看法百家爭鳴。在 十九世紀末工業革命後期,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由於目睹在倫敦工業化的發展下底層勞工的生活實況,他在資本論便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會急劇惡化貧富不均而無產階級最後會以暴力方式推翻資產階級最後結束資本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蒙.顧志耐(Simon Kuznets)觀察了西方各國的貧富不均的數據最後得出十九世紀嚴重貧富分化的歷史不會再出現的結論。他認為貧富不均惡化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只是陣痛,只要國家財富或平均GDP 超過某個指標時,貧富差距便會收窄。

事實上,二戰後的三十年的確如顧志耐所預測那樣,許多國家均出現貧富差距改善的狀況。但貧富不均的好轉並未延續到二十世紀八○年代,正如第一章所提到,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已發展國家,貧富差距又再繼續擴大。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作品《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iketty)中提出,貧富差距是資本主義中不可避免的現象,而且貧富分化也是在歷史中的常態。在資本主義中,有資產者投資的回報永遠比平均經濟發展或勞動回報高(「r>g」)。他認為只要政府不干預資本主義發展,貧富差距便會一直惡化。

另一方面,在政界中關於貧富差距的辯論也是脣槍舌劍。雖然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均承認財富分配不均會對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危害,但關於解決方法的意見卻南轅北轍。傳統右派堅持小政府和市場機制,認為一定要先讓市場進行運作,然後再用再分配等方式進行調控。但左派卻認為任由市場發展然後再根據國民的收入進行再分配效果不夠,主張干預市場機制,利用最低薪酬及國營企業等方法實現平等。另外還有極左的共產主義者,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最終會令社會崩潰,所以國家政府必須導入計劃經濟(Plan Economy)讓國家硬性分配資源從而令每一個人獲得的收入和財富都一樣多,這樣便可以杜絕貧富差距,實現絕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