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

LEARN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故事點石成金30法,人人都能創造自己的成名作
蔡淇華故事法+寫作法套組:《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寫作吧!》全系列
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牠們的情愛:動物的求偶心計與生殖攻防


怦然心動的文學課(VE00073)

類別: 親子‧童書‧青少年>LEARN
叢書系列:LEARN
作者:須文蔚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19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78626374772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以故事交換故事,以生命觸動生命

蔡永強是一個敏感於社會、人事、風土的國文教師,游目騁懷時,發憤抒情,是他一直執著的工作。
我和永強的文學教育生涯曾交錯在花蓮,我在東華大學,他在花蓮女中教書,也為了寫碩士論文《山海的女兒:五位原住民女性教育菁英的生命史研究》,曾到我輔導的卓溪鄉布農族田野調查,當時沒有機會結識。後來永強因為工作關係,先後到政大附中、瑞工、桃農、壢中、北一女等學校教書,因緣際會,我們成為改革國文教學的夥伴。
記得是一○二年國文學科中心種子教師研習活動,我以「讀寫故事」當主題,因為我知道說故事確實是一個陌生教學課題,長年以來,中學國文教科書選文受到詩、散文典律影響很深,在教學現場,小說的閱讀詮釋,乃至於創作,都不是課堂的常客。在分享活動中,我聽永強講述在瑞芳教學經驗,十分感動。
瑞芳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過去以礦業為主的社區,生死攸關的事件天天發生,使得礦坑間流傳著許多不可思議的傳奇。因為工作風險高,礦工的收入高,不少人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九份一度繁華的戲院、酒家和建築群等人文地景,和文字一樣,都能證明礦工及家人難以抒發的憂思與情懷。
永強在瑞芳總共任教了九年,因為一直保持關懷地方文史,常帶著學生訪問耆老,知道一些有趣的故事:老人家說,早些年颱風淹水,最高可以淹到二樓,住房地勢低的地方,連四樓都進水;老人家也說,基隆河本來清澈見底,清代開始挖礦,各種汙染,一度混濁不已,現在礦業沒落,又還給住民一條清溪。蔡永強說:「帶著學生跟年長者深度晤談,是難以忘懷的教學經驗。」
國文老師經常忙著講述與詮釋,其實傾聽才是一門功課,而真實的採訪與寫作的任務,會讓孩子更懂得聆聽。對老師來說,要懂得聽見同學在搞笑的發言、看似枯燥的週記或命題寫作的作文中,流露出青春的徬徨、恐懼甚至求救訊號,而永強總是願意耐心當偵探,發現問題,解決疑難,畢竟當一個國文老師既是經師也是人師,更要經歷生命故事相互交換的歷程。
蔡永強說,上歸有光〈項脊軒志〉時,他會跟學生說一個故事:從小永強跟爸爸的相處就困難重重,爸爸非常兇,經常體罰孩子,用衣架抽孩子小腿,如果逃跑,跨過三條街,一樣會抓回家,真是無所遁逃。隔天他穿長襪上學,同學笑說:「你又不是合唱團的,幹嘛穿長襪來?」其實是怕一條一條的瘀青成為笑話。爸爸年老後,一次要動心臟手術,子女素來不敢跟爸爸講話,相對無言,就在要進手術房的那一刻,爸爸哭了,他握著爸爸的手,也哭了。因為分享動情至深的故事,學生也回饋了許多生命片斷給蔡永強。
一個男孩說,他的父母離異了,母親後來改嫁,等他年紀比較大了,他來進修部讀書,又有了工作,就想回去找生母,幾經打聽出生母住在南投,於是輾轉坐了巴士與公車循地址找到了母親。在母子相逢的一刻,生母正蹲在地上洗菜,只抬起頭來無奈的說:「你來做什麼?又能怎麼樣呢?我已經有新的家庭。」那男孩講完後,前排的幾個女同學都落下眼淚。
那麼多的眼淚提醒一個老師,課堂上的學生不少是單親的孩子,他們渴慕親情,但情感總是殘缺。永強知道,〈項脊軒志〉有動人的力量,正如我們生命中存在值得我們體會的親情,因為平常,所以常忘了值得探索,更值得我們寫下來感動的片刻,蔡永強強調:「其實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
蔡永強從在瑞工開始,就帶著孩子回看自己的人生,寫生命的故事。
有個文采很好的女孩,永強一直陪伴她,鍛鍊文筆,構思篇章。
蔡永強問過她:「在你生命中,最震撼你的事情是什麼?」
「母親打我,到現在還會。」
「那就寫下來。」
「可是,我不想寫……」
永強知道,家暴受虐的感覺太傷痛了,還是先擱下來。但女孩說,她之前有一條心愛的小狗死掉了,也讓她震動與傷心。
於是在老師鼓勵下,她提筆記錄下交織甜蜜與傷痛的往事。女孩有一天撿到一條流浪狗,家裡窮,拿不出獸醫的費用,所幸母親用應急的方式把膿擠出來,竟然不藥而癒,但後遺症是小狗不會走直線,只曲折前進。小狗很忠實,都會接她放學,直到有天過街時遭遇車禍,離開了她。女孩落筆時,先寫小狗被撞死的那一刻,再倒敘,並用蘇軾〈江城子〉中的名句「不思量自難忘」中「自難忘」三個字當題目。
女孩的故事中寫下,不會走直線的小狗,其實就是一輪彎月,而在車禍現場:「我望見在雨傘外的你,漸漸散開的紅,在冷風中化作細細的霧氣,在車燈前,霧濛濛的燈光只是一抹朦朧,反照在馬路中央的,不是光,不是雨,是那一灘暗紅的月蝕,躺臥在紅月上面的竟是你。」
如此哀傷的經驗,因為有文學,女孩知道宋代有位哀愁的詩人蘇軾,和她一樣善於思念,懂得用月亮聯繫情誼,而到了現代,她心愛小狗流下的血,像新月變成了一輪滿月,這是她以文學舒緩疼痛的方法。
站在講臺上的蔡永強以故事交換故事,以生命觸動生命,不但書寫下來,師生還得到許多文學獎。獎座的光輝是一時的,文字的情深才長久動人,也只有來自生活的體會,才是真摯的抒情。

國文課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孫素貞就讀高雄女中時,成績好,但整日都眉頭深鎖,導師許家琴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從週記裡看到了一個備受家庭暴力壓迫的孩子,所有的隱忍只能化為幽微的文字,在那個家暴還只是家務事的年代,老師並沒有任何介入的管道,只能陪著如驚弓之鳥的女孩,傾聽她的苦痛,透過批改作文與寫下評語,鼓勵孩子更堅強,拒絕死神來叩門。順利畢業後,渴望成為大學生的孫素貞受限家貧,只能到加工出口區工作,每天重複著簡單與一致的動作,忍受著機器轟隆的噪音。
一個假日,孫素貞沒有在家休息,拜訪小學的老師楊景祥,談到工作上的痛苦。楊老師說:「妳願意回到母校,擔任短期的代課老師?」
孫素貞喜出望外,能夠擺脫無聊的工作環境,重回校園,又有收入,最要緊的是有餘暇能讀些書,準備重考。五年代課與自學,存了足夠的學費與生活費,她才重新踏進大專聯考的考場。
順利考上政治大學中文系後,孫素貞比任何同學都珍惜學習的機會,每節課一定坐在講桌前第一排的位置,從來都不蹺課,很快就吸引了羅宗濤老師的注意。羅老師的中國文學史和唐詩都講得精彩,也關心這個「老學生」。在大二那年,半工半讀的孫素貞坐吃山空,眼看就要撐不下去了,她在下課時,對羅老師說:「我拿當代課老師的收入回來念大學,家裡真的太窮了,臺北生活費太貴,恐怕下學期要休學。」
清瘦但神采奕奕的羅宗濤皺起眉頭:「妳申請了助學貸款?同時工讀?」
「我已經申請了學貸,還在圖書館工讀,但依舊捉襟見肘!」
「妳成績那麼好,又比別人耽誤了那麼多年來政大,實在不要再耽誤了。」羅宗濤陷入沉思:「這樣好了,我推薦妳申請一個清寒獎學金,每個學期有新臺幣一萬元,看看能不能幫上忙?」
羅宗濤的協助如及時雨,讓孫素貞得以完成學業,也得以成為正式的國文老師。懷抱著感恩的心情,她回報的方式,就是仿效三位老師,細心批閱週記,從設定的題目中去發現需要幫助的同學,提供諮商輔導、課外輔導與生活協助,甚至一位學生的家長突然被倒債了,一時繳不出學費,擔任導師的她就協助墊款,墊到學生畢業後才返還。孫素貞關愛學生的故事遠近馳名,因此先後獲得臺中縣愛心模範教師、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星雲教育獎高中組典範教師等殊榮。
孫素貞在國文課上強調的不是升學,而希望能教給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因此不僅教書,更要教人,文學課可以帶給學生情意、待人處事以及人際溝通的素養與能力。她不斷開發新的課程模組,把主力放在:以讀書會增進閱讀能力、以專題報告促進表達能力,以及以社會服務強化知識實踐。
從二○一一年開始,孫素貞在明道中學推動讀書會,學生從共讀中獲益匪淺,可以養成:嘗試、知識、見識、膽識跟賞識等五識,也就是透過同學之間的討論、分析與互動,在讀書之外,也同時學習到待人處事、做事方法與折衝妥協等無形的能量。
在帶領讀書會時,老師未必要指定書單,孫素貞會請學生推薦書,分組設計出一份書單,透過全班討論,找出一起共讀的目標。讀書會不僅是摘要內容,重點是找出分享的觀點,學生分工合作,自行選出領導者、查資料、製作簡報以及口頭報告者,然後一起討論、辯證與共享,透過分組報告,全班同學聽完後再回饋,豐富了一本書觀念的深度與廣度。孫素貞希望讓學生理解,一個人獨享固然好,但和別人共讀的時候,可以碰撞出更多火花,闡發出更多觀點。從小組讀書會中,學生從很粗淺的概讀,到後來品讀,全班一起解讀,分享書中的觀點,再回到個人的感悟上,每個同學都有各自的收穫,讓學生一個學期至少分享五本書籍,老師當然也因此得到許多意料不到的收穫。
孫素貞在閱讀外更重視寫作與表達,她強調:「寫作教育不應當是靜態的,當代口語表達其實更重要。」她在很早就著重口語表述,盡可能讓學生能夠有上臺講話的機會。她將寫作與表達分成兩部分:一是口語表達與報告,另一個則是專題探究與企畫製作。
在口語表達與報告上,孫素貞設計了讀書會的分享報告,也重視「生活列車」的報告,希望同學能關注時事,綜合分析報刊上的新興議題,希望同學像是編輯雜誌一樣,在有限的時間內蒐集與消化資料,每個人以三分鐘表述生活上的發現。
在近年來,一○八課綱中強調探究學習與專題製作,孫素貞顯然「超前部署」了,她早在一○一年時,就讓學生在成年禮中製作三分鐘的感謝影片,感謝家人、朋友或者老師,現場播放給師長與家長看。同學們在製作影片時,必須要發揮內省的工夫,從過往十幾年來成長的歷程,從家庭、校園、學習與社團活動中,篩選出精華的片段,融合感想與感謝,再將先前讀書會與簡報的能力發揮出來,企畫、表述能力以及閱讀思考的能力合而為一了。孫素貞強調:「從一個短片製作,學生帶得走的能力也就養成了。」
孫素貞的國文課不僅僅重視閱讀與表達,還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不少學校的志願服務學習學分流於表面,不少校外服務就是報名去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或老人安養院當志工,長此以往,師生都覺得過於樣板,接受服務的機構或老人家也不見得樂於接受為學分而來應卯的志工。孫素貞擔任導師時,總會和學生開放討論與辯論志工服務的形式。
「我需要志工學分,才能畢業,才能入大學!」
「我想擔任志工進入社區,協助社區的孩子閱讀,輔導弱勢兒童的課業!」
「我不希望志工工作耽誤了我的學業。」
「我想參與學校的服務社團,長期經營社會服務的工作。」
孫素貞很享受學生不同意見的交鋒,來往辯論後,熱情與有號召力的同學往往能夠喚起同學一起行動,一群高中生化身閱讀大使進入社區小學,帶動孩子閱讀,以說故事的形式,展開課業輔導,也讓文學課更立體,透過實踐進入學生的生命經驗中。
孫素貞雖然是資深老師,經常參與進修,開設書法、臺語文學等各種新型態的選修課,她以自身教學的熱忱呼應了孔子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也讓她的學生把文學的能力與情意帶往人生下個階段,成為滋養生命的養分。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