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譯 者 作 品

當摯愛逝去:療癒悲痛與失去的禪修練習

福智文化

【類別最新出版】
五季五行 養生蔬食
從此不再煩惱
愛是從日子裡透出來的光
妙音笑八事七十義
擁抱孩子的脆弱時刻:實踐慈悲、關愛的12個教養練習


擁抱孩子的脆弱時刻:實踐慈悲、關愛的12個教養練習(WSA2004)
Being at Your Best When Your Kids Are at Their Worst: Practical Compassion in Parenting

類別: 總經銷代理>福智文化
叢書系列:福智文化
作者:金‧約翰‧培恩
       Kim John Payne
譯者:何修瑜
出版社:福智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24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240頁
ISBN:978626972067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內文試閱

引言
 
沒有哪位父母原本就打算生氣,但情緒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而事後他們的心情通常很糟。如果孩子生活在父母經常情緒失控的屋簷下,那會是什麼情形?以下是一名成人回顧童年時期的敘述,以及他從不可預測的環境中獲得的知識。他描述的情境如此刺耳,卻有助於我們藉由孩子的雙眼去看問題。你會看到這名10歲孩子的故事,他試圖理解母親如何在自我情緒調節中苦苦掙扎。
 
來自一位孩子的觀點  
我的母親深受健康問題所苦,她行動困難,感到挫折與疼痛,這理所當然使她無法應付生活上的需求。現在回想起來,我實在無法想像她有多?辛苦地將我們撫養長大,還要當個體貼的妻子,同時照顧她年邁的雙親。
 
她對自己、對孩子以及對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標準都很高,儘管疲憊不堪,面對如何完美操持家務時,她還是很有創意。我記得有天回家時,看見她把吸塵器的軟管,用膠帶捆在她的助行器上——真是個好主意!但這表示她必須在屋裡來回走數次,才能把地毯上每一顆髒東西除去。那必定很痛苦又煩人,但她還是把地毯吸好了。
 
數十年後,我們終於說服她雇請專業清潔婦,但情況沒有比較好,因為她堅持把家裡每一吋地方都打掃乾淨,才讓那位女士進門。我母親沒有強迫症,這只是她維持形象的方式——那一代的婦女都有這項特點。
 
然而,關於她的一切努力也有缺點。她常大發雷霆,把憤怒的矛頭指向我。我無疑是家裡最倔強的孩子,總在她盡責履行日常工作時激怒她、測試她的耐性。在我印象鮮明的一些童年記憶中,往往和厚皮帶有關——那個年代常見的懲罰方式。我被打的時候,彷彿會從身體抽離,看著她扭曲的臉孔;甚至可以說,我是以一種不解和近乎怪異的冷靜態度,看著整個挨打的場景。不過她最傷人的話,就是她說我是個多麼糟糕的小孩、我的未來毫無希望——這些話語比皮帶傷我更深。
 
10歲時的我已能挺身而出,這樣的對待方式終於結束。有天我又激怒了她(我根本不記得自己做了什麼,但一定相當挑釁),她伸手要拿皮帶,那時我直視她的眼睛說,「如果你再打我,我就用一樣的力氣還手。然後你再也不會看到我。」這話從10歲孩子的口中說出,是認真的。我詳細規劃著搬去一個好心的親戚家、我有錢買巴士車票,也把預先打包好的行李藏起來,一切都備妥。感謝老天,當時我沒有打她,但我的威脅把她嚇壞了。母親哭了,怪的是讓她這麼難過,我感覺很糟。之後她不再打我,也減少對我的吼叫和辱罵,但我們之間的鴻溝愈來愈大。
 
我時常感到困惑,我想知道母親是否一旦處於爆怒的情況,就無法控制自己。我曾聽說一種成癮的定義,是「有漸增的和不由自主的傾向,以外在刺激去逃避痛苦、無聊、沈默、內在發展與道德責任。」
 
一個人爆怒時,肯定是拿別人「出氣」——這是最明顯的外在刺激形式。以我母親的例子而言,她的言語與肢體侵略,或許能使她避免面對自己生命中不好的事。對他人怒吼、狠狠責怪與羞辱他人的人,或許正是藉此逃避自己的惡事。
 
我的母親在每次情緒爆發後,很少說什麼,彷彿一切不曾發生過。這種情況下,無論哪個孩子都會懷疑,「那件事真的發生了嗎?」我就和許多面對相同情況的孩子一樣,從來沒想過要告訴誰。說來也許奇怪,但如果母親對自己的情緒爆炸感到抱歉,哪怕只有一丁點跡象,我都願意接受。如果事發後有個短暫但溫柔的碰觸,暗示她後悔了並希望重建關係,對我而言都意義重大。然而一次也沒有,於是我們的關係陷入泥沼,一直到我成年後都是如此。
 
為人父之後,我被迫面對自己的情緒。令我驚訝的是,從挫折轉變為憤怒不費吹灰之力——但我最不想停留在這狀態。我開始理解母親養育子女的困難,而隨著時間,我已能明白是什麼促使她做出傷人的舉動、說出傷人的話語。儘管我希望那些艱辛的日子從不存在,但現在有一絲希望:我體驗過在一個無法控制情緒的成人面前是什麼感覺,而那位成人原本以為能控制自己。最重要的是,我因此下定決心、盡全力不要走上憤怒的老路。我也因此明白,當事情出了差錯時,修復關係的絕對必要性,以及沒有這麼做的代價為何。
 
我曾聽說,「你無法給出未曾得到的東西。」換句話說,如果我父母沒有陪在身邊,我也無法陪在孩子身邊——但我不這樣認為。當寶寶出生、第一次把他們抱在懷裡時,我們不是想著自己的過去和我們沒有得到的事物。在那一刻,不言而喻的挑戰,是找出或許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擁有的內在能力,並且活在當下,持續愛著小小的、脆弱的孩子。即便有天他或她會推開我們,我們也必須深入內心,找出我們擁有的關愛與保護孩子的潛能。
 
在洪水來臨前打造方舟  
你是否曾發現自己處在一種情境,這時只要孩子按下某個開關,你就失控了?你聽見自己對孩子說話的聲音,但似乎停不下來。這種崩潰又強烈的聲音,來自某種莫名的「壓力退化」——你正用你父母過去的方式說話。當時你還小,而他們過得很辛苦——當時你發誓,自己長大後絕不這樣跟孩子說話。
 
但現在,你卻以同樣嚴厲的語調說出同樣的話。看到自己這種行為已經很糟了,你既對孩子發脾氣,也氣自己。你其實希望有人能介入並拯救你,但如果朋友或另一半居中協調,你反而大吼:「我沒事!拜託別管我!」
 
這是情緒習慣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循環,它使全世界的父母與孩子滿懷憤怒與羞恥。你的孩子說了些急躁的話,或做了些類似的事;你提醒他們你無法接受,並請他們停止;然而他們沒停下來,要不是轉移話題就是忽略你說的話,甚至變本加厲;你忍了一會兒,但你感覺到憤怒的情緒正逐漸升高——當惱怒達到沸點,你做出回應,他們總算注意到你!但你同時感覺很糟,明白一切正在加速惡化,事情發展絕對不妙。
 
儘管孩子似乎總能準確地挑動你憤怒的神經,但如果你能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如果你能轉移當下湧現那對孩子根深蒂固的反感?如果就在緊張氣氛升高的時刻,你有能力找回自己的聲音,堅定不疑,而不是從過去未解決的問題做出回應,這豈不是令人鬆了一口氣?
 
好消息是,你有辦法做到。大部分父母都知道,家庭的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緊張氣氛升高時,正面的替代方案必須立刻產生作用,它得發展成一種情緒的肌肉記憶,成為新的本能反應,並傳達給孩子,讓他們知道你不再相同。即便你的孩子以輕率的行為挑釁你,但你在一個全新境界,變得更專注、堅定,並且充滿愛。
 
修復關係  
生活裡有好有壞,親子間偶爾會有衝突,而我們有時會控制不了情緒。當我們的理智斷線,在盛怒中說或做一些事,無論那些話多有理由說出口,我們說話的方式卻不對。
 
我們當然不想變成這種父母。你並不希望發生那場面,卻發生了。與其陷入慚愧的情緒,好幾小時甚至好幾天都處在受傷的情緒和難堪的沉默,不如利用本書中的練習,讓自己很快平靜下來。這些練習能幫助你統整挫折,找回你關愛和平衡的自我。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能讓你在短時間內修復與孩子的關係,使日常生活與親子生活都能回到常軌。
 
擺脫養育之路的跌宕起伏  
我們走在教養的路上,會有情緒經驗的高峰與低谷,偶爾在這些極端中來回擺盪是難免的,也能忍受,但不會是長久之計。我們度過這些起伏後,覺得自己的作為也只是為了生存——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在我們快要被生活壓垮時,如何發展出找到堅定(或有趣的)中間立場的能力?
 
為人父母,我們很難預料會碰上什麼事,但能控制的是我們如何與在哪裡應對這些狀況。我們有可能打破壓抑與退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情緒模式。聽來違背直覺,不過著手進行的方式卻是察看教養中的觸發點,熟悉使我們迷失方向的挫折與不恰當的感受。
 
我們也需要停下來,肯定自己做對的時候。我們要記得,事情可以順利進行,我們也能成為有趣、充滿愛甚至睿智的父母,並藉此鼓勵自己。
 
本書前幾章列出孩子挑釁父母最常見的方式。我建議採取一些實用的策略,直接處理這種狀況,並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將自己困在惡性循環之中的議題。
 
後面幾章則把焦點放在「同情心回應練習」,它能敞開我們內心的道路,溫柔但有力量,使這條路更寬廣,並引領我們接受自己可以既挫折又很了不起——兩者都沒問題。之所以叫「練習」,是因它真的是練習:我們努力演練,讓自己準備好面對家庭生活中難免出現的不順心。這些練習幫助你移除舊有的、討厭的情緒垃圾,讓你更能運用直覺。一旦與內在聲音連結,你會發現自己對孩子說的話更和藹,並出自更清晰的思考。
 
畢竟,不只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做的趣事,有助於建立健康親子關係。如何處理情緒風暴與困境的方式,最終會定義孩子眼中的我們。
 
我們總是擁抱著孩子——只是擁抱方式不同  
某位家長曾對我說:「孩子有狀況時,我實在很掙扎。我不知道何時該介入、解決問題,何時該退後一步,讓他們自己想辦法。結果孩子注意到了我的猶豫不決。」
 
介入或退後一步?如果只把焦點放在這兩種選擇,未免太過侷限。反之,如果明白父母總是在情緒上擁抱著孩子,就能改變自己看待情緒臨界點的方式。有時他們沒什麼問題,我們輕輕環抱,就能給予他們把事情做好的空間。另一些時候,我們需要把他們拉近些,然後抱緊,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擁抱產生的安全感,以及我們溫暖的支持。
 
大多數時候,我們過著日常家庭生活,這時我們的擁抱應該不鬆不緊——這是很好的立足點,試著從這個程度收緊,或有需要時提供更多空間。
 
找到自己的聲音  
書中以心為本的策略,能開啟比平常更寬容的回應方式,有助於我們避免四種典型的錯誤教養策略。

‧提供使我們脫離焦慮導向的教養方法。這種直升機教養方式就像在孩子上方盤旋,製造更多亂流。
‧幫助我們避免放任孩子,放任的結果往往在無意間使關係疏遠。
‧避免我們不加以考慮就倉促介入。孩子可能會將我們過於強烈的方式,視為具有威脅性或反應過度。
‧提供實用的方式去觀察正在發生的事,並且有自信地判斷究竟該堅定掌控全局,或採取中庸之道,或點到為止。
 
當我們更有自信,就能用正確的語氣(或至少是和諧的語氣)和陷入困境中的孩子說話。這時我們便加強與深化了親子關係,信任感由此建立。未來孩子迷惘或挫折時,他們不會推開我們,而是倚靠我們,因為我們是安全的情緒港灣,是他們可以休息和重新整頓自己的地方。
 
生氣的孩子最脆弱
就像書名所說,為人父母最希望的就是,在孩子最脆弱的時候展現最強大的關愛。童年期、前青春期和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憤怒和難過的情緒時,他們的外在被層層卸除,暴露出最深的需要和最敏感的部分。正是這樣的時刻,我們做的事和說的話尤其重要,因為它會滲入孩子的內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最鮮明的童年記憶,往往是我們在困境中掙扎時,父母如何處理——是粗糙應付,或是帶著敏感和關愛的態度?
 
本書最重要的目的,是幫助你找到平衡點,替你和孩子創造安全的地方,在這些定義教養方式的時刻停下來,並且重新開始。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討讓你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父母的脫序行為。我們會檢視哪些事可能觸發你,使你無法擺脫面對孩子時最不想要的舊有行為與反應習慣。第二部分深入「同情心回應練習」,這是種強大的想像與冥想練習,能在孩子使你抓狂時調合你的挫折與掙扎,同時鼓勵你要記得,自己可以當一位和藹、關愛、幽默和有能力的父母。第三部分詳述當你找到屬於你的平靜、有能力的聲音時,感受到改頭換面的成果。閱讀本書並不像傳統的勵志書籍,而更像是一張地圖,帶你踏上內在的旅途,你可以在其中找到一個位置;在那裡的你,每天都很滿意自己的教養方式。隨著孩子長大成人,進入社會,你會覺得自己紮紮實實的完成了一份工作,你對他們的最終期待將會實現:他們會一切安好。

 
內文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