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作 者 作 品

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

香港中和

【類別最新出版】
大灣的鄉愁
尋訪中國古村鎮
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WHA0353)

類別: 總經銷代理>香港中和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陳平原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5年04月10日
定價:530 元
售價:419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392頁
ISBN:9789888284719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內文試閱

《飛影閣畫報》與《飛影閣畫冊》

談論晚清畫報,以下四因素不可或缺:西學大潮的湧動、都市生活的形成、報章及石印術的引進、畫師參與傳播新知。前三者牽涉甚廣,乃晚清新學迅速崛起的前提,第四點則是畫報的特殊性決定的。從1884年《點石齋畫報》開啟以圖像講述新聞的先例,到1912年照片敘事為主的《真相畫報》創刊,中間這三十年,最為本色當行的畫報畫師(或曰插圖畫家)非吳友如莫屬。

江蘇吳縣人吳嘉猷,字友如,生於1840年或之前,自幼勤奮好學,擅畫人物肖像。1884年加盟剛剛創辦的《點石齋畫報》,因其出色的插圖聲名鵲起;1890年轉而獨立創辦《飛影閣畫報》,不再追求與新聞結盟,更多地著意於仕女人物等。1893年秋(陰曆八月初一)改出《飛影閣畫冊》,不到半年便因病辭世。

十二年前,我撰文討論《點石齋畫報》時,接受魯迅、鄭振鐸、阿英等人的意見,著力表彰吳友如“時事畫”的貢獻,對其捨棄“點石齋”而獨創“飛影閣”不以為然,批評其不該拋棄其時正如日東升的“新學”而回歸傳統的筆墨、造型及趣味(參見陳平原《晚清人眼中的西學東漸》,載《慶祝王元化教授八十歲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事後想想,如此立論,更多基於所謂的“啟蒙事業”,很少顧及畫家本人的感受與追求,不無偏差。

為甚麼畫家非另起爐灶不可,其中可能蘊含商業利益或人事糾紛,但更重要的,或許是藝術家的自尊心。吳友如於庚寅(1890)仲秋所撰“飛影閣主人謹白”,除了交代飛影閣設在上海英租界大馬路石路口公興里內、畫報委託鴻寶齋精工石印、上海申報館以及各外埠售《申報》處代售、每冊計價洋五分等信息,還有對於自家為何創辦此畫報的表白:

畫報昉自泰西,領異標新,足以廣見聞,資懲勸。余見而善之,每擬仿印行世,志焉未逮。適點石齋首先創印,倩余圖繪。賞鑒家僉以余所繪諸圖為不謬,而又惜夫余所繪者,每冊中不過什之二三也。旋應曾太宮保之召,繪平定粵匪功臣戰績等圖,圖成進呈御覽,幸邀稱賞。回寓滬,海內諸君子爭以縑素相屬,幾於日不暇給,爰擬另創《飛影閣畫報》以酬知己。事實爰採乎新,圖說必求其當。每月三期,每冊十頁,仿摺疊式裝成,準九月初三為第一期,逢三出版,並附冊頁三種,約百獸圖說、閨艷彙編、滬裝士女。

這份“謹白”,置於各號畫報的上端,隨時間遷移而略有增刪,如“曾太宮保”改為“曾忠襄公”、“幸邀稱賞”改為“由是忝竊虛名”、“日不暇給”改為“應接不暇”等,後面所署年月,也隨著發生變化。

與這則“謹白”相對應的,是《飛影閣畫冊》卷首小啟。為何捨棄“畫報”而改作“冊頁”,就因為在吳友如及時人看來,後者更能顯示畫家的才華。“小啟”藉讀者來信口吻,表達自家的藝術理念:“蒙閱報諸君惠函,以謂畫新聞,如應試詩文,雖極端揣摩,終嫌時尚,似難流傳。如繪冊頁,如名家著作,別開生面,獨運精思,可資啟迪。何不改弦易轍,棄短用長,以副同人之企望耶!”所謂“改弦易轍”,說白了,就是與新聞脫?,將“畫報”變成“畫冊”。如此更改,使得原本作為附錄的“冊頁”,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有趣的是,畫報上推介自家冊頁,一開始是這麼排列的:“百獸圖說、閨艷彙編、滬裝士女”;起碼從第77號起,次序倒過來了,變成“時裝仕女、閨艷彙編、百獸圖說”。以“時裝仕女”打頭,確實更能體現吳友如的特色及才華。如第22號的《體清心遠》、第54號的《徵歌選武》、第66號的《一鞭殘照》、第77號的《陟彼高岡》、第72號的《媲美夜來》,以及第88號的《氣象萬千》【圖1—6】,描摹晚清上海女性的遊樂、嬉戲以及日常生活,雖有誇飾,也見時代氣息。

 
內文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