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大師名作坊

【類別最新出版】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作者親簽版)
宇宙連環圖
瘋狂(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看不見的城市(繁體中文版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悠遊小說林(AA0058)
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

類別: 文學‧小說(翻譯)>大師名作坊
叢書系列:大師名作坊
作者:安貝托‧艾柯
       Umberto Eco
譯者:黃寤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11月15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0頁
ISBN:957133261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3

是誰設下這些遊戲規則與限制的?換言之,是誰建構典型讀者的?我的小聽眾們會立刻回答:「作者」。

在費盡唇舌弄清楚典型讀者與經驗讀者的區別後,我們仍然會認為作者是個經驗實體,書寫故事並決定他或她應該建立何種樣的典型讀者,而內中理由不便坦承,只有他或她的精神分析醫師搞得懂嗎?老實說,我實在不關心敘事體(或任何文本)的經驗作者,我這麼說可能會觸怒不少聽眾,這些聽眾花不少時間閱讀珍.奧斯汀或普魯斯特,杜斯妥也夫斯基或沙林傑的傳記,我充份理解窺視真實人物的私生活是多麼美妙而刺激的事,尤其這些人我們又引為知己朋友。在我伏案苦讀的青澀歲月裡,得知康德以五十七歲的望重之齡才寫下哲學傑作,對我無疑是一大鼓舞,並引為師法的對象,而每當想起哈迪桂(註十四) 20 歲就寫出《惡魔附身》(Le Diable au corps)時,又覺得妒火攻心。

但這些知識無助於我們判定康德將哲學科目自 10 種增加為 12 種的對錯,或《惡魔附身》是否為傑作(哈迪桂即便在 57 歲時寫成此書,是傑作者仍為傑作)。蒙娜麗莎的雌雄同體論是個有趣的美學話題,至於達文西的性癖好,就我欣賞繪畫作品而言,不過是八卦而已。

接下來的幾場演講裡,我會經常提到文學史上的巨著之一,傑哈.狄.賴維爾(註十五)的《希薇》(Sylvie),我 20 歲時初讀此書,至今依然經常翻閱,年輕時寫過一篇不怎麼高明的論文,1976 年起在波隆尼亞大學主持一系列的《希薇》研討會,結果產生了 3 篇博士論文,1982 年 《VS 學報》並出版了一期專刊(註十六)。1984 年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時,我在研究所開《希薇》課程,交來的學期論文中有些相當不錯。我熟讀此部小說,知道每一個逗點,每一個暗藏的玄機,這種 40 年樂此不疲讀一本書的經驗使我了解,那些聲稱細剖文本、精讀內容將使魔力喪失殆盡的人是多麼愚蠢。每次我拿起《希薇》,即使早已爛熟於心──或者就因為知之太深──都有再度戀愛的感覺,好像第一次讀時一樣。

這裡引述一段《希薇》的原文開場白,及兩個翻譯版本:

Je sortais d’un theatre ou tous les soirs je paraissais aux avant-scenes en grande tenue de soupirant......
我走出劇院,所有的夜晚我都會以求愛者的身份盛裝出現在前排座位上……

1. I came out of a theater, where I appeared every evening in the full dress of a sighing lover.
我走出劇院,這家劇院我每天晚上都會以求愛者的身份穿著體面前來造訪。

2. I came out of a theater, where I used to spend every evening in the proscenium boxes in the role of an ardent wooer.
我走出劇院,過去我習慣每天晚上以熱情的追求者身份出現在前台包廂裡。(註十七)
原文的過去未完成式英文裡沒有,所以翻譯者可從各種不同的方式中選擇一種來表現法文的未完成式。未完成式是個有趣的時態,既是持續性的又是重覆性的。以持續性講,文句顯示過去曾經發生過某事但時間不明確,開始和結束於何時也未交待;以重覆性講,則明指事件重覆發生。不過讀者永不確知何時是持續性的,何時是重覆性的,或兩者兼有。《希薇》這段開場白,第一個 sortais 是持續性的,因為離開劇院這個動作需花上些時間,但第二個未完成式 paraissais 則同時是持續性的和重覆性的。文章清楚交待主人翁每天晚上赴這家劇院,但使用未完成式時即使沒有如此聲明意思也不走樣,這種曖昧性使其成為重述夢境或夢魘時的最佳時態。童話故事也使用此時態,英文「Once upon a time」(很久很久以前)的義大利同義詞為「C’era una volta」,una volta 可翻譯為曾經(once),但其未完成時態顯示發生時間不明確,也許是周而復始的,英文則以「upon a time」(某個時間)來表現。

為表現法文 paraissais 的重覆性,第一個翻譯完全仰賴「每天晚上」來達意,第二個翻譯則加上「我習慣」來強調其經常性。這些不只是細微末節的事件而已:閱讀《希薇》的趣味很多來自於未完成式與單純過去式經過精密推算後的轉換,未完成式的運用在故事中產生一種夢樣的氣氛,好像我們半瞇著眼看東西一樣。賴維爾並沒設想英文的典型讀者,因為英文對他的意圖而言太精確了。

我下場演講會回到賴維爾運用未完成式的技巧上,此刻先讓我們看看這個時態在討論作者及其聲音時是多重要。先看文章一開始的「我」,以第一人稱撰寫的書,常會誤導一些涉獵不深的讀者以為這個「我」就是作者本人,當然不是的,這個「我」是敘事者,是說故事的聲音。吳德浩斯(註十八)某次以第一人稱敘事寫了本狗的回憶錄──精彩絕倫地證明了敘事者的聲音不必是作者本人的聲音。

閱讀《希薇》得和三個人物打交道。第一位是生於 1808 年、逝於 1855 年(自殺)的紳士,當時的名字尚不叫傑哈.狄.賴維爾,他的真名是傑哈.拉卜惠尼(Gerard Labrunie),很多人遊歷巴黎時都會手持一本米其林導覽,專程到舊燈籠路(Rue de la Vieille Lanterne)參觀他上吊之處。其中某些人根本從來沒領略過《希薇》之美。

第二個人物是書中自稱的「我」,此人不是拉卜惠尼,我們對他的了解僅限於他敘述了這段故事,結尾時發抒了段憂鬱的感言:「幻想像果皮般成熟剝落,一個接著一個,果實就是經驗」,但並未自殺。

我的學生和我戲稱他「傑-哈」(Je-rard),由於英文無法表現此雙關語,就只好直稱敘事者。這位敘事者不是拉卜惠尼先生,同理可證,《葛利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中所述「我父親在諾丁漢郡有棟小宅第,我在 5 個兒子中排行老三,在我 14 歲時他送我去劍橋的艾曼紐學院就讀」,這個我也不是作者史威夫特(Jonathan Swift),史威夫特就讀的是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典型讀者需要被敘事者失落的幻想感動,而不是拉卜惠尼的。

最後是第三位人物,通常此人很難辨識,我稱之為典型作者,以與典型讀者對稱。拉卜惠尼可能是位文抄公,《希薇》的作者可能是佩索亞(註十九)的祖父,但《希薇》的典型作者則是以「我走出劇院」開啟故事,和在結尾時使希薇說出「可憐的艾德希安!她死在聖 S 修道院裡……時間大約在 1832 年前後」的那個不知名的「聲音」。此外我們對他一無所知,或者說我們對他的了解僅限於第一章到最後一章這個聲音所說的話。最後一章名為〈最後一片樹葉〉(The Last Leaf),此外就只剩敘事森林,容我們自行進入與穿越。我們一旦接受這個遊戲規則,就可逕自給這個聲音取個名字,「筆名」。如果你不反對,我恰好有個美麗的名字給它:賴維爾,賴維爾既不是拉卜惠尼也不是敘事者,賴維爾不是「他」,正如喬治‧艾略特(註二十)不是「她」(只有瑪麗.安.伊凡斯〈Mary Anne Evans〉才是),賴維爾是德文中的 Es,英文中的 it(不巧的是義大利文文法會有性別之分,所以略過不提)。

附註:

註十四:哈迪桂(Raymond Radiguet), 20 世紀初法國早慧小說家,開啟新古典主義傳統,20 歲時死於傷寒

註十五:傑哈.狄.賴維爾(Gerard de Nerval),19世紀法國文學界最早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詩人作家,原姓氏為拉卜惠尼,成長於華洛瓦絲,童年生活一直以盎然詩意縈繞他的作品和人生,文章中闡釋夢是日常生活與超自然界對話的方式之一,1836 年時愛上一位女演員柯倫,但柯倫別嫁並於十年後殞世,從此成為賴維爾的夢中影像,《奧慧莉亞》中的瑪麗、《希薇》中的希薇某種程度上都是她的化身,喚起他對失去的美善、純真和青春的渴望,創作全盛期賴維爾精神嚴重失調,曾 8 次入住療養院,1855 年時在巴黎舊燈籠路的路燈柱子上自縊身亡。

註十六:艾柯著詩與評論集二《希薇裡的時間》(Il tempo di Sylvie, Poesia e critica 2),於 1962 年問世,1982 年收入《VS 學報》專刊。

註十七:見聶瓦爾著《希薇》,出版印行於 1853 年 7 月 15 日,1887 年首部英譯本問世,題名為《希薇:華洛瓦絲回憶錄》(Sylvie:Recollections of Valois),由紐約George Routledge and Sons 出版,此處兩段英譯皆出自艾柯手筆,法文段落則取擷自 1947 年巴黎Editions des Heoizons出版的《希薇:華洛瓦絲回憶錄》(Sylvie:Souvenirs du Valois

註十八:吳德浩斯(P.G. Wodehouse,)20 世紀英國小說家、劇作家。

註十九:佩索亞(Fernando Pessoa),葡萄牙現代主義詩人,此處為隨意按上。

註二十: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十九世紀英國女作家,本名為瑪麗‧安‧伊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