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作 者 作 品

尋道者趙紫陽(上)
尋道者趙紫陽(下)

歷史與現場

【類別最新出版】
最後的使團: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


尋道者趙紫陽(上+下冊)套書(1BY0104)

類別: 歷史‧傳記>歷史與現場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林雪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6日
定價:1300 元
售價:102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184頁
ISBN:471296662891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



  自序

這是一部傳記,傳主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

說起趙紫陽,人們馬上會想到「六四」事件。可是趙紫陽的意義遠不止於此。他曾經引領了一個轟轟烈烈的改革時代,如今他在中國政壇上已經被遮罩三十多年,他的名字已經被人逐漸淡忘,一些年輕人甚至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這樣的遮罩不僅掩蓋了中國改革的真相,還造成了中國改革歷史的斷層,以至於一些後來的學者、尤其是國外的學者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產生了明顯的誤判。

趙紫陽也是在體制內成長起來的官員,從他十八歲參加革命開始,就處於激烈的戰爭環境。中國革命年代所有的「彎路」他都走過,中國建設年代的錯誤決策他也經歷過,還不止一次犯下過「左」的錯誤。可是與很多人不同的是:趙紫陽是一個「有記性」的人,他總是能從一次次的錯誤中汲取教訓,並且由近及遠地思考。思考得多了,就有思想家的特質。當這種特質和他政治家的身份相結合,社會的變革就開始了,於是在他主持的經濟改革之外,還有了政治體制改革,在與傳統體制的對決高峰,才有了恢弘如史詩般的「六四」。

趙紫陽是體制內的能臣。他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既雷厲風行又穩紮穩打,既執著剛健又善於變通,既溫和又理性,既勤政又智慧……可是最為重要的,他是一個有「善根」的人。即使是戰爭年代的殘酷,即使是黨內「左」的大環境致使他犯下的那些錯誤,都不能淹沒他身上人性的光輝,這樣的「人性」在一些關鍵時刻,居然能夠讓他屢屢超越「黨性」,扮演起「保護傘」的角色,保護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們。可是這樣的情懷,只是趙紫陽「人」字的一筆,支撐它的,還有他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嚴。長期以來,人們發誓要忠於黨,忠於領袖,隨時隨地準備為此赴湯蹈火,唯獨不能忠於自己。可是面對巨大的代價,趙紫陽最終選擇了忠於自己的底線──反對向人民開槍。 他猶如一束光,長久地照亮著一地犬儒的政壇,和政壇下的中國。

百年中國經歷了諸多突變,每個關鍵時刻都有改良者出現,可是最後都被排山倒海的革命所淹沒。血雨腥風的革命吞沒了許多無辜的生命,造成了社會的倒退,也使得中國錯失了許多良機,至今在許多關鍵領域止步不前。由於趙紫陽在「六四」事件中決不妥協的姿態,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強勢的民主領袖,可是縱觀他的一生,會發現那只是從革命者轉變為改良者的過程。由於成長的經歷和所處的環境,趙紫陽也曾經用革命的思維執政,好在這樣的思維在「文革」復出後戛然而止,然後向著改良者的角色轉變,以回歸最初的目標:為提升人民的生活而奮鬥。他務實地、細緻地、堅決而不激進地修補著革命思維造成的一個個黑洞(其中包括他自己參與戳成的黑洞),從最基礎的事情做起,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一步步推動社會改良。哪怕是在下臺之後,他在長期的軟禁中為中國日後設計的治國方略,也帶有循序漸進的、避免產生動盪和暴力的改良色彩──揭開這一層,也許會讓人有些失望。可是即便是這樣的改良,既為黨內老人們所不容,也為激進派所不滿,所以他的落幕是歷史所規定的:他只能夠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一級階梯,只不過是一級不可逾越的階梯,後來者如果要繼續前進,必定要踩在他的肩膀之上。

人們對於政治人物的印象,大都會淹沒在豐碑般的事件中,這樣的印象偉岸而冰冷,可望而不可及,還會留下一些疑問。比如在同時代的官員中,趙紫陽顯然是一個異類,他是如何在歷次政治運動的逆淘汰中倖存下來而且步步高升的?讀完此書之後,這樣的疑問或許可以冰釋:原來他是一個有本事沒脾氣既自律又溫暖的人,這樣的魅力除了自身的修養,很大程度上還來自於他的家庭:比如他在經濟方面的才能顯然是接受了父親的遺傳,而母親的溫潤則使得他不但進退有度,還善於處理方方面面的關係。於是上至毛澤東鄧小平下至老百姓,還有他周圍的同事啊幕僚啊都很喜歡他,在這樣的氛圍中一路升遷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可是一旦進入政治鬥爭領域,一旦他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一切非但不能幫助他取勝,反而成了致命弱點,所謂「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仿佛專為他所言。

趙紫陽用他的一生證明著自己的觀點:他不認為社會的進步是由精英們在頂層「設計」出來的。在漫長的執政過程中,他每當遇到難題,都會沉入社會基層去做調查,去看看「生長」出了什麼好辦法,然後再將這些辦法總結完善,試點推廣。無論是廣東「大逃港」時期外貿政策的變革,還是「大饑荒」以後廣東農業政策的突破,到最後他從四川起步,努力推動全中國進入經濟和政治改革的軌道,從商品市場上找出路,都是基於這種調查研究之後的結果。這一點上他與美國哲學家及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的觀點很近似。在研究了整個世界的文明進程之後,杜蘭特認為:文明的制度不是基於學者和政治家的烏托邦設計,而是在商業傳統、自由市場中積累、演化而來的。他堅決主張:只有在全面開放的商業中,思想才會碰撞出火花。這不僅僅與崇拜權力的計劃經濟相悖,也與自古中國「重農抑商」的傳統背道而馳,趙紫陽一旦接受了這樣的觀念,也就站到了一個古老帝國浩瀚歷史的對立面,猶如勇者駕一葉小舟對陣排天巨浪,結果可想而知。

魯迅先生很早就感歎:「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造一個火爐,幾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這樣的環境不僅會讓所有的革命者、甚至會讓所有的改良者也都成為悲劇人物,包括胡耀邦、趙紫陽甚至鄧小平本人。寫完了這部書,讓人覺得即使沒有「六四」這樣的導火索,趙紫陽的改革也未必能夠成功。因為改革剛剛才啟動,而它面對的舊勢力,已經存在很久而且盤根錯節,要想撼動,恐怕還要繼續付出大的代價。
  
卡爾桑德堡在《林肯傳》裡寫過一句話:大樹倒下才能丈量準確。今天來看趙紫陽,深以為是。

 
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