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代序

歷史與現場

【類別最新出版】
最後的使團: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


飄泊在紅海洋(BC0077)──我的大串聯

類別: 歷史‧傳記>歷史與現場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金宇澄編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6年04月06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500頁
ISBN:957132058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代序



  代序

.金宇澄

「大串聯」距今已三十年了。

追溯那個時代,以「大串聯」之名走出家門,走過大小城鎮窮鄉僻壤,見或終而沒見到政治偉人,是刻骨銘心的印象。這些年經人的心情,他們的快樂、悲哀、激動、迷惘,也許逐漸已被理性及歷史證明弄得百孔千瘡,難以重現。忽忽三十載,因為其遙遠感,禁忌、私人情結、內心障礙及表述距離,將影響回憶者的狀態。即使作為純個人的實錄(如本書所刊《串聯日記》)於今看來,也仍然是政治堆砌的一種奇境。這裡大部份的故事,似乎都在描寫漂泊時代的同時,隱示作者們的無奈和一種迷失——是否可以說所有的加入者,實際均已迷失?這應該歸咎壯闊的政治狂潮的感召嗎。

大串聯,再沒有更多的青年學生群有這樣相似的經歷了。

三十年前,即1966年末,筆者走在滬杭線上,背著行李(包括棉被)朝行暮宿,期冀依靠雙腿抵達二千里外的井崗山——「革命的搖籃」。半途上我們遇到兩位新疆大學的學生,同路數日後,我們分手了。在我這個初二年級的少年眼中,他們高大、神秘,具有非凡魅力。

這兩位不知名的大朋友,你們,應是我編輯此書的源頭。

大串聯是逐步升溫的狂潮,是民間的政治新時尚,大崇拜、大信仰的碩果,也是重複孕育激情遊戲的土壤和溫床,既是聖徒的無瑕與赤誠,也有私慾支配的好奇以及被集體遺棄的恐懼,人們似乎希望到達狂潮的中心,看見真理之門,也滿足於走馬看花和遊山玩水。他們是普通人,在這樣的時代恍惚間自我神化,自我崇高或自我膨脹,他們膜拜、幸福、涕泗橫流,也落寞、無奈、苦痛。大串聯,這場全國意義上的大旅行,對社會乃至個人本身,并不是甜蜜的假日。

我在漫天飛雲的鐵軌上行走,步入1967年,我從廣播裡聽到上海爆發「1月革命」的消息。

以後的一些個不眠之夜,我想到了這兩位著軍大衣的新疆大學學生,他們講了一些各地的形勢,將大衣的皮裡子翻開,墊在身下坐著,他們說的細節,他們的面孔已經模糊了,只留下鐵道上逐漸遙遠的背影——可能現今我們的執著,我們一直記得的種種印象,已暗示這一代人的些許老態。

我期待那些遙遠細節的回歸,他們的容貌、故事,也許是無意間丟失的,我將得到這些真實的回憶?我在約稿函裡提到這些問題——人生共有的離合與悲歡、學生式的,也是平民式的情感,包括愛情,希望在那動盪之年,仍將有繫舟的這麼一個泊岸。

朋友H,當時是大四,他們到達湖南湘潭,聽說有三位女大學生剛從此地走去韶山,這是個月夜,他們忘記疲勞,趁著皎潔的月光趕路了——故事很美。朋友只說了這些,微笑,最終沒有寫一個字。

我給據說是串聯時結識並結婚的一對夫婦寫信約稿,可是杳如黃鶴。

花朵猶如人生的細節,它有枯萎和乾癟的過程,如果你疏忽它的特殊性,它們將消失,而冷靜的歷史僅是巨獸沉重的骨架,這或許是無法失落的遺跡。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有關這粗線條的骨的組合,將是他們的重要課題,細節是輕煙與飛塵,也是流星,它難以捕捉。

如今我踏上泉流間的石階,走進杭州虎跑泉茶室,仍然記得三十年前它充作紅衛兵接待站的景象;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我們曾被卡車送至這裡,幾百雙男女的腳在松濤聲中踏上這風雅著名的石徑,茶室狀如馬廄,鋪滿稻草,四周隔著蘆蓆……我看一看如今的茶客們,我知道當年睡在哪一個部位,我的眼睛恍惚地看定那個角落;他們中也許不會有人知道此事了,那種荒蕪和難言的寂寥,一齊湧上心頭。茶室四周的脩竹蒼松,青翠依舊,布穀聲聲召喚著昨日的幻影。我想起那年也曾這樣環顧這一片竹林和松林,當時我捉到了一隻松鼠,我們順著金華方向走的時候,我將松鼠繫在背包帶上,讓牠在我的肩膀和背包上活動——我還沒有長大,父母是批判對象,我心中是落寞的,幾乎沒有伙伴。

經過三十年,重新顧盼這段串聯之路,講一講統一背景下的個人故事,也許是本書的主旨,對於這些參預者而言,只有一個故事屬於自己(不管他們說了,還是有所隱瞞)。有關於文革、紅衛兵現象,以及引發這些現象的原因,歷史已作評價,並可由理論家繼續為此進行討論和研究,本書僅為具體的一些個人細節的合集,只是一些普通人的普通話題罷了(在現今,這些講述者及故事或許已並不普通了),他們是參預者、目擊者和體驗者,他們對這場運動的場景和細節記憶猶新,給已經遙遠的過去保存了一份還算鮮活的個人檔案。

現在想到那年我離開上海的情景了,我這時已將「金舒舒」改成現在的名字「金字澄」,我去「孝和里」(上海金陵路「新城隍廟」一帶)找我的同學,這是老式里弄,樓梯陡直,伸手不見五指,我背著行李在黑暗中登至四樓,已經大汗淋漓;艱難黑暗的一段階梯,似乎寓示今後我必須面對的生活內容。我的背包帶上插著膠鞋,掛一個搪瓷茶缸,我有一本《毛主席語錄》——這些物件,同三年之後「上山下鄉」時的裝備,並無多大區別。

「大串聯」歷經數個階段,考慮到來稿內容及形式的原因,本書不據此分欄,以相互映對展示當年短暫紛雜的景況。編輯此書的目的,既是作為紀念,對現今的青年讀者而言,從中也可了解政治狂潮施加於個人的作用,不能不說是一種警策。

這場史無前例的運動距今已三十年了,本書的出版,套用一句古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它應有它自己的位置。

由衷地感激朋友們對此書的支持!

1996年2月5日子夜於上海

 
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