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止痛療傷+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紀錄片珍藏版)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上)北伐.抗戰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下)台灣歲月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首刷限量白先勇親簽典藏書盒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典藏書盒

歷史與現場

【類別最新出版】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中)國共內戰(BCP0288)

類別: 歷史‧傳記>歷史與現場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白先勇、廖彥博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4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352頁
ISBN:978957138292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十章 遺恨失東北

往事追維,
真令人痛心疾首者也。
——白崇禧一九五六年致蔣介石密函

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二日晚間,派赴東北四平街督戰的白崇禧,由前線趕回南京,參加蔣介石官邸的軍事會報,報告當前戰況。

白崇禧呈交給蔣氏一份「意見報告書」。報告書共八頁,寫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政治部用箋」上,由白氏前一晚親自以鋼筆繕就,全文共一千四百餘字,有幾處增補塗改。

通篇文字,流露出一種「時不可再」、良機稍縱即逝的急迫感:國軍於四平街一戰大獲全勝,擊潰林彪部共軍,「倘能一鼓掃蕩,不難根絕,若予以喘息機會,任其利用山岳地帶及裹脅伎倆,並獲得北滿豐富資源,及與外力成犄角之勢,則東北前途恐將不免釀成南北朝之局勢。」因此,要解決東北問題,「必須另籌有效辦法,下最大決心,在最短期間,謀徹底解決。」

白崇禧在報告中建議:在軍事上「立即編組民間武力」,「為爭取時機」,迅速選派幹員過松花江,收編東北偽軍,掩護黨政發展;並求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瀋陽兵工廠生產。行政方面,「東北各省市主席市長人選,應立即調整,選忠勇堅貞、具備軍事知識、適於處亂應變之人員充當。」財政方面,一切舉措,都應以「爭取時機」為著眼,不能拘泥於普通法律程序,「以免貽誤事機」。最後,蘇聯及中共在東北發行的各種貨幣票券,「應立即停止使用」,改為就地印製流通券,作為替代。

這份報告,是在軍事上獲得重大勝利之後,對東北提出的緊急建言。通篇提到「時機」、「立即」、「以免貽誤事機」等時效字眼,共十二處,顯示國共東北戰爭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白崇禧為何與東北戰事發生關係?

白在關鍵時刻提出的建言有沒有被蔣採納?
東北國軍從此時的大獲全勝之局,又怎麼會落得兩年半之後的滿盤皆輸?
一切都須回到抗戰勝利時說起。

I
白家一直記得一個故事:當年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時,拜會白崇禧。正當穿著一襲簇新深藍色中山裝的毛,大步踏進白副總長寓所前院時,白崇禧的三子先誠當時十二、三歲,走到父親跟前問道:「那是毛澤東嗎?」白崇禧回答:是的。

「既然是毛澤東,」先誠抬頭問父親:「為什麼不把他抓起來?」

按照《毛澤東年譜》的記載,這一天是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毛澤東在八月二十八日由延安飛抵重慶談判,於九月三日下午,分別往訪于右任、戴季陶、白崇禧、吳稚暉等四位國民黨大員。白崇禧則於隔天上午來到毛下榻的桂園回訪。

這應是白崇禧軍政生涯中,與毛澤東唯一的晤談。

孩子不知道,毛澤東是抓不得的,他的人身安全有美國的保證。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是二次大戰後期以來,美、蘇、國、共「兩強四邊」政治博弈中的一環。抗戰後期,國共兩黨本已劍拔弩張,之所以坐上談判桌,背後是美、蘇兩國的政略盤算。美國對於戰後中國,有以下的構想和認定:第一,中國政府應該是一個實行民主政治的親美政權;第二,從抗戰以來的經驗,國民黨一黨專政、貪汙腐敗,不足以承擔上述的任務;第三,中共是改革農村的民族主義者,並非共產黨;最後,美國軍隊不參與中國內戰,美援物資不得用於中國內爭。

因此,促成國、共合組聯合政府,拉攏中共不為蘇聯所用,合乎美國利益。

至於蘇聯的戰略著眼,則盯向中國東北。就蘇聯而言,東北像一柄利刃,直插蘇聯遠東國境腹部,如不牢牢掌握,將來必成威脅。美國在大戰後期,為了盡速結束對日戰事、減低美軍在遠東的傷亡,極力促使蘇聯對日參戰。蘇聯遂提出以控制滿洲(中國東北)作為代價。一九四五年二月,美、英、蘇三國領導人於黑海之濱的雅爾達(Yalta)召開高峰會議,討論戰後世界局勢。為換取蘇聯承諾對日作戰,美國犧牲同盟國中國的利益:蘇聯取得中國東北的大連、旅順兩個港口、中國長春鐵路的控制權,並且促成外蒙古獨立(實質納入蘇聯勢力範圍)。八月六日,美國投原子彈於日本廣島。九日,蘇聯對日宣戰,一百七十萬紅軍兵分三路,大舉攻入東北。日本關東軍在火力、兵力上都居劣勢,難以抵禦。到了八月二十八日,蘇聯佔領東北全境。

美、蘇兩強私相授受,中國迫於情勢,只能忍辱負重。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行政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世杰在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對蘇聯取得東北利權正式加以承認。國民政府希望藉由在外蒙和利權的忍痛讓步,換取蘇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尊重,以及不支持中共的保證。

毛澤東在重慶四十三日,期間與蔣介石見面十一次、直接會談八次;政府代表張群、王世杰、張治中等與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亦商談多次,在十月十日發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又稱為「雙十協定」,毛澤東於隔日飛返延安。會談重點,大致可分成「軍隊國家化」與「政治民主化」兩大項。政府要求中共先交出軍隊,而後開放政權;中共的要求,順序正好相反。雙方雖然都同意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實際並未達成任何實質結論。

「談判的結果其實是失敗的,」當時還是校級軍官的郝柏村後來指出:「但雙方為掩飾失敗,而以雙十會談紀要公布。」毛澤東更因親身來到重慶,期間一面做出和平姿態,一面觀察國民黨的虛實,從而確立接下來「邊打邊談」的方針。

II
中共在日本投降前後,已經發展成一個擁有一百二十餘萬軍隊、轄下一億人口的政治勢力,早有與國民黨平分天下的雄心。抗戰勝利,中共制定全國戰略,決定「向南防禦,向北推進」。東北資源豐富、工業發達,戰略形勢上背靠蘇聯,進可入山海關爭奪華北,退可倚靠蘇聯獲取援助,是中共必爭之地。

日本甫投降,中共即搶得先機,派遣八路軍、新四軍、各機關學校大批骨幹人員,沿長城內外兼程抵達東北。這裡所謂「骨幹人員」,指的是軍隊中富有作戰經驗的排、班長、戰鬥小組組長等戰鬥員,以及基層黨組織裡的資深幹部。中共明白蘇聯因為《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限制,不能與其正式接洽,但「部隊可用東北軍及義勇軍等名義,只要紅軍不堅決反對,我們即可非正式地進入東三省,」在各地建立政權,放手發展。

陸路之外,還有海路。九月十一日,中共中央指示山東分局:「我黨我軍目前在東北極好發展。為利用目前國民黨及其軍隊尚未到達東北(估計短時間內不能到達)以前的時機,迅速發展我之力量,爭取我在東北之鞏固地位,」自山東膠東半島根據地抽調四個師、三萬兵力,經由海道分途進入東北。

「從八月中旬到十二月初,(山東煙台)龍口和欒家口碼頭處於一種史無前例的亢奮中。」描寫東北內戰的長篇紀實文學《雪白血紅》作者張正隆,形容當時大批共軍人員經由海路到東北的盛況:「岸上擠,灣裡更擠。

沿海能徵集到的船隻全來了,擠擠匝匝開了鍋似的。一眼望去,一隻隻船划過去,好像就能一直走到東北。」
據國府方面的情報,海路進入東北的共軍前後多達八萬人。

中共中央東北局於九月十五日成立,以彭真為書記。十月三十一日,進入東北的共軍統稱為「東北人民自治軍」(隔年一月起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由已經六年沒帶過兵的林彪掛帥出任總司令,彭真擔任政治委員。中共進入東北後,大力收編原來偽滿軍隊,全軍到了年底,號稱發展至三十萬人馬。

中共爭奪東北初期,在發展上面臨不少問題。首先是基層士兵視「闖關東」為畏途,爆發逃亡潮。一開始是被動員參軍的新兵逃跑,接著是基層幹部開小差,後來甚至連「戰鬥英雄」也在溜號之列。九月初,東北挺進縱隊司令員萬毅向林彪、彭真報告:「部隊採取逐次動員,但逃亡仍嚴重」;十一月中旬,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向東北局報告,該師從蘇北出發時,共三萬二千五百人,「到達冀東(河北省東部)者共約二萬八千人」,許多人沿途逃跑、掉隊、病號,不願到東北。中共為求急速擴充,在東北大肆收編地方武裝和原來偽滿的保安團隊,但這些部隊紀律敗壞、士氣低落,「不但不能發動群眾,反而成為群眾對我不滿;不但不能消滅敵人,反助長敵人士氣;不但不能打土匪,且受土匪勾引。」而東北淪陷十四年,民眾「想中央,盼中央」,有正統觀念,認為「八路」不是「正牌」國軍。有的人虛與尾蛇,「明投八路,暗投中央」,等待機會反正;有的甚至暗中破壞、對路過的共軍「沿村抗擊」,逼使「民主聯軍」只能在夜間行軍。

此時蘇聯給予中共的幫助相當有限。雖然蘇聯東北佔領軍統帥部對中共進入東北開了方便之門,並和中共保持密切聯繫,希望利用中共的力量牽制美國和國民黨,以防美國力量進入東北,然而矛盾的是:蘇聯並不相信這時的中共具有與國民黨抗衡的實力,更不願意給美國製造口實,因此對中共進駐東北各城市,決不正式移交,更給予種種限制。
儘管有上述困難阻礙,中共畢竟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搶得了爭奪東北的先機。
III
相較於中共,國民政府接收東北已失了先著,形勢上顯得困難重重。東北與其他淪陷區不同,與國民黨打交道的不是日本,而是蘇聯。因此,如何應付蘇聯,以及如何在蘇聯暗助中共的情況下,順利接收東北,國民黨內各有兩種看法:對蘇聯,有一派主張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規定下,為求交涉順利,盡量委曲求全;另一派則認為必須伸張國格,對蘇聯擺出強硬姿態。至於接收東北,則也有一派意見認為,考慮到國軍主力於日本投降時尚在西南,對華北、東北,鞭長莫及,應該先接收華北,再徐徐進圖東北。

在關於接收東北的各方意見中,本書的主人翁白崇禧認為東北之事應該從長計議,安定華北才是首要之務。據黃旭初回憶,日本宣佈投降後,李宗仁曾用長途電話和白崇禧商量,共同向蔣委員長提出「先接收,後受降」的建議:「當前政府的基本任務,在於迅速接收東北和華北,確切控制淪陷的地區。為達到此目的,應責成日軍統帥岡村寧次通飭各地日軍暫駐原防,切實保護交通,嚴防破壞」;同時,接近華北前線的國軍各部,則應採取「波浪式」推進,一層疊一層,交互掩護,沿津浦、平漢兩線向前挺進,先行收復華北各省,進而安定東北全局。等華北各省底定,才接受日軍投降,收繳日軍武器,將其遣送回國。不過這項建議並未被中央接受,政府決定採取「先受降,後接收」的順序。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四日,白崇禧函呈蔣介石,提出數項緊急處置建議。「近查華北各省,自敵軍投降後,中共軍隊乘機積極進展,壓迫偽軍,侵奪要點,並思利用敵偽武器擴軍抗命。」由於「黃河以北,我黨政力量均屬微弱,」白氏因此主張,「黃河以北黨政軍各機關漸次向北推進」。國軍應從陸空兩路,迅速推進,派遣部隊控制各要點,以免本來歸順或仍在觀望的偽軍,遭到中共併吞。其次,盡速發表北平行營主任人選,並由北平行營指揮偽軍及地方武裝,布防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之線,防堵中共由陸路進入東北。

「政府是否急需派兵出關收復東北?即令必須急收東北,是否必須立佔長春?」九月初,考試院院長戴傳賢於陳立夫寓所,約集何應欽、白崇禧等軍政要員,討論此一重大議題。戴傳賢從歷史事實著眼,主張步步為營,先安華北,再出山海關,否則孤軍深入,顧慮甚多。白崇禧則以軍事角度分析,認為「欲保東北必先固平津;欲固平津,必須先收熱、察。」即使國軍必須出關,也只能先以瀋陽為限,待包頭、綏遠、錦州、承德依次肅清之後,才能向北推進,否則部隊的彈藥,入冬後士兵的寒衣,補給上都有困難。

九月十五日,白再致函蔣,申述對蘇聯動向的判斷。「默察蘇聯自參加遠東戰事後,對所定國策更為積極,例如對新疆加緊策動匪黨,在張家口不肯交防,在東三省佔領三海關各處要隘,有等待奸黨(指中共)接防模樣。東三省各級行政首長,聞蘇方將由民選,當然扶植東北潛伏之奸黨,使其掌握政權,將來是否藉治安或其他問題延緩撤兵,或留兵鎮守,均難逆料也。」

兩個半月過去,局勢變幻更加快速。十二月一日,白崇禧上書蔣主席,對全局提出三項建議。白氏認為,「近自奸黨披猖,強鄰(即蘇聯)侵逼,危機四伏,國步日艱。過事寬容,固難遏亂源;一味忍讓,尤足長凶焰。」他開宗明義,主張「以政治收拾人心,以軍事勘定叛亂,以條約維護國權」。具體作法,分別是:對中共明令討伐、懲辦陳公博等偽政府漢奸首腦,而赦免脅從、以及堅守中蘇條約,維護東北礦產國權。

「以條約維護國權」涉及東北問題。白崇禧回憶幾日前參加蔣主席官邸會報,當聽到蘇聯要求在東北共營工礦產業時,曾立刻發言反對,「極力陳述萬不可應允」。蘇聯野心,比往日的日本為大,「或者謂若不允蘇要求,則東北交涉不易,熟知蘇之野心,直欲併吞整個東北,豈區區之工礦乎?」白氏主張,今後對蘇聯交涉,應該嚴格遵守中蘇條約,以條約為退讓底線,「過此限度,不可允行。」即使拒絕蘇聯要求,致使蘇方將東北工廠設備拆卸一空,「寧可任其搬去,其礦產仍舊我有,不至引狼入室,啟其野心。」

這封建言書經蔣氏細細披閱,更以紅色鉛筆在「以政治收拾人心,以軍事勘定叛亂,以條約維護國權」等句旁畫線圈點。

由上述可以看出白崇禧的反蘇態度,可謂旗幟鮮明。一九四六年三月,駐莫斯科大使傅秉常返國述職時,訪晤白崇禧,兩人詳談蘇聯情況,以及對東北的意見。傅秉常是對蘇外交的溫和派,這次與白氏談話,雖然白對他相當客氣、表示親密,「但其語氣間對蘇聯似甚懷疑,以為蘇聯對其東西南各鄰邦,欲以武力逼其成為蘇聯之附庸,對東三省、內蒙及新疆亦如此,並主東北問題提出安全理事會」,立場十分強硬。傅氏寫道:「白之態度如此,真出余意料之外。」

又一年後(一九四七年),外蒙軍隊在蘇聯支持下,於新疆北部的北塔山與國軍爆發武裝衝突,是為「北塔山事件」(參見下一章「國防部長」)。當時國民黨正在南京召開全會,白崇禧出席時憤然表示,政府應該就蘇聯掠奪東北兵工廠、製造北塔山事件等二事向聯合國提出控訴:「我們的外交太弱了,難道挨了別人的打,連哭都不敢哭嗎?」言畢,會場立時響起一片掌聲,而外交部長王世杰正坐在其身後。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