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譯者前言
導讀

譯 者 作 品

極權主義的起源

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知識考古學
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
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


不斷革命論(BD0007)
The Permanent Revolution and Results and Prospects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作者:列夫.托洛斯基
       Lev Trotsky
譯者:林驤華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1年07月25日
定價:150 元
售價:11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64頁
ISBN:957130307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譯者前言導讀



  譯者前言

列夫.托洛斯基(1879-1940),蘇聯政治家,聯共(布)黨內反對派首領。他的代表作《不斷革命論》是 20 世紀政治學和歷史學領域一部值得研究的著作,集中闡述了托洛斯基本人的主要理論觀點。

在俄國10月革命前的1903—1905年間,托洛斯基提出了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前途和策略密切相關的,但與列寧和斯大林的觀點形成對立的「不斷革命」理論主張,引起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的論戰,後來又因第三國際的關係而對其他國家產生了一些影響。回顧以往,這場論戰及其影響事實上早已成為歷史,與今天的情況相差很大距離。但是作為歷史,我們現在仍然有研究它的必要,因為人類的思想進步原本起源於對以往社會歷史的反思。

關於托洛斯基其人的經歷,情況大致如下。

托洛斯基原名列夫.達維多維奇.勃朗斯坦,1879年10月26日生於雅諾夫卡。青少年時代就學於敖德薩和尼古拉耶夫兩地的學校,1897年入敖德薩大學攻讀數學,參加革命活動。1898年至1899年在南俄工會工作,被沙皇政府逮捕入獄,於1899年被判處終身流放西伯利亞。1900年與亞歷山德拉.索科洛夫斯卡結婚,生下兩個女兒。1902年化名為列夫.托洛斯基,從流放地逃脫,僑居國外,此後在政治生涯中一直使用這個名字。1903年與娜塔莉婭.賽多娃結婚,生下兩個兒子。1917年回到俄國,10月革命後,於1917—1919年出任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中央政府外交人民委員和軍事人民委員。1923年以後成為「左翼反對派」領袖。1929年被斯大林放逐國外,先後居住土耳其、法國、挪威、墨西哥。1938年組織創立「第四國際」。1940年8月20日被暗殺於墨西哥的科亞崗,時年61歲。



托洛斯基在俄國革命初期提出的「不斷革命」理論,一開始就同列寧的觀點相對立。他們的主要分歧在於如何界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如何認識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能否在一個國家首先取得勝利。列寧去世以後,托洛斯基又同斯大林和共產國際領導人展開論戰,他的理論成了「左翼反對派」反對斯大林時的思想綱領,其主要理論觀點立足於對 19 世紀末俄國社會結構的分析,在關於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問題的論爭中代表了一種邀進的異端思想。

那一場論爭原先是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在革命問題上的不同看法。論爭的雙方都同意如下觀點:由於俄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所以應該把它的革命限制在「資產階級革命」的範圍內。其任務是廢除寡頭政治,沒收貴族土地,召集立憲會議,在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著手實行社會主義。但是雙方在領導權的問題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普列漢諾夫和孟什維克派認為應該讓資產階級自由派來領導這場革命,列寧認為應該由工人和農民的「革命民主聯盟」來實行領導。

托洛斯基駁斥上述爭論的前提。他認為,俄國社會發展的獨特形式將導致工人階級的誕生,這個階級的政治能量遠勝於它的人數,工人階級的人數與廣大的農村人口相比只是少數,但是這個俄國無產階級能夠成功地領導反對沙皇的鬥爭。農民的政治目標太狹隘。它不可能成為民族革命運動的中心,因此它只能追隨並接受城市階級的領導。工人和農民一旦結成聯合的權力形式,就會造成不同的階級利益的衝突,一方是傾向於社會主義的工人,另一方是小資產階級化的農民。工人階級要麼屈從於資本的權力,要麼自己奪取權力,並在貧苦農民的支持下,過渡到社會主義。在後一種情況下,俄國的工農政府只有在鼓動起發達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之後才能使自己繼續生存。由此必須首先從兩個層次上進行理論分析,一是俄國社會的階級結構,二是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

列寧於1917年4月提出「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在此之前,列寧和托洛斯基在俄國革命的前景和社會主義的組織這兩方面觀點不同。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3年第二次代表大會期間和以後,托洛斯基極力反對列寧關於建立集中的革命政黨的意見,認為工人群眾在大規模的鬥爭中會自發地產生社會主義意識,而所謂組織工作的任務,也只是對這種意識加以歸納並使之進一步明確化。到了19l7年,托洛斯基的認識有了轉變,他也看到,革命政黨應該要積極主動地將轉變工人階級的意識作為頭等任務。於是他承認在這個問題上列寧是對的,而他錯了。這使他暫時地放棄了不斷革命論的主張。然而到了列寧去世以後,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問題上,托洛斯基又同斯大林發生了分歧和衝突。1925—1927年的中國革命又刺激了托洛斯基,他舊話重提,竭力通過論戰來解釋和宣傳不斷革命論。

托洛斯基強調說,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其中不同的經濟模式只是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在這種世界性的經濟體系中,社會主義不可能根據其中一種經濟模式而建成,相反,它只有在國際範圍內才能成功。所以,托洛斯基稱,「一國建成社會主義」是一種「官僚主義的烏托邦」,其結果只能使斯大林周圍的一群黨內高級官員的權力合法化,使世界革命的利益從屬於蘇維埃國家的利益。托洛斯基認為世界革命遵循的是一種「不平衡的綜合發展規律」,社會主義革命只有在情勢特別有利的國家內才會發生,甚至在處於工業化早期發展階段的俄國和中國也可以發生。但是,要使農民受制於工人階級的領導,將政治目標不僅僅停留在民族獨立和民主上,而是指向社會主義,才能使革命獲得成功。然而他們的生存最終有賴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這種革命將會解放世界的經濟資源,將它們置於合理的和集體的控制之下。

從這一論點出發,托洛斯基展開了對斯大林政權的批評。他認為,由於歐洲中部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革命的失敗和斯大林追求民族主義外交政策,造成了布爾什維克革命的失敗,因為侷限於一個孤立的落後國家的革命不可避免地要流產。凡是仍然存在著物質貧困的地方,不可能消除階級差異和對立。當物質和資源不能滿足分配時,就必然需要警察制的高壓政策。正是這種情況造成了斯大林主義官僚主義的興起,他們背離了工人階級,把依靠權力來使生產資料國有化當作革命的唯一收穫。要想避免這種後果,只有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與西方的社會主義革命聯合一致,來奪取政權。

托洛斯基在晚年時認為,革命的這種結局是不可避免的,是歷史的「鐵」一樣的規律預定了的,在他去世後的幾年,歷史清楚地顯示了:資本主義並未瀕臨垮台的邊緣;而蘇聯政府領導人民打垮了希特勒,這也足以證明這個政府並不像托洛斯基對它的評價那樣,只是一種寄生贅疣。實踐證明,托洛斯基的許多設想和預言是錯的。



以上所述,是托洛斯基的主要理論觀點。

平心而論,托洛斯基通過他的不斷革命論,自以為在維護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其實不然。作為一名政治家,他的理論和實踐很快地被擠出了歷史舞台,這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是應當反省的。

在歷史活動的每一個階段,產生理論上的爭端是正常現象,但是從政治鬥爭的實際情形中往往又會生出一些迷霧,掩蓋了它的實質。這類政治迷霧往往又須在許多年後才能廓清。若論是非,只有一句話可以當真: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無論是真誠的還是虛偽的政治家,無論是天真的還是世故的理論家,都不能忽視或看錯千百萬人民的歷史實踐活動,否則就難以制訂出正確的策略,或建立起百推不倒的理論。人可以超越自我,但他不能超越歷史。

譯餘廢墨,說這麼幾句,權作閱讀本書的引子吧。

林驤華

1991年2月於上海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