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再版序言
中文版序言
導讀

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知識考古學
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
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


革命:理論與實踐(BD0020)
Revolutionary Change,Second Edition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作者:查默斯.詹隼
       Charlemers Johnson
譯者:郭基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3年11月15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8頁
ISBN:957130848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再版序言中文版序言導讀



  再版序言

.詹隼(Chalmers Johnson)

本書於1966年問世以來,先後再版十一次,曾被譯成德文、法文和韓文,並曾針對不熟悉西方社會科學術語的外國讀者出版過簡易本。這段時間裡,世界上又發生至少十五次不同類型的革命。其中包括:隨著西貢陷落,持續卅年之久的越南革命中一個階段的結束;烏拉圭圖帕馬羅斯(the Tupamaros)運動的失敗;在原東巴基斯坦爆發的1971年孟加拉國革命;1973年9月智利反對薩爾瓦多.阿蘭德(Salvador Allende)總統政府的軍事政變;1974年4月的葡萄牙左翼軍事政變,導致了約半個世紀之久的獨裁統治的終結和莫桑比克及安哥拉的獨立;1974年7月反對馬卡里奧斯(Makarios)總統的政府的賽浦路斯軍事政變以及隨後土耳其對該國的入侵,導致了希臘約安尼澤斯(Dimitrios Ioannides)將軍政權的廢黜和七年軍人統治之後民主政體的恢復;1972年至1979年的羅得西亞游擊戰爭和1980年辛巴威的誕生;1974年年中衣索比亞軍隊對政府的接管以及隨後蘇聯的干預;1979年7月,在兩年的起義和五萬多人的傷亡之後,尼加拉瓜的蘇慕薩(Anastasio Somoza)總統被桑定革命者推翻;北愛爾蘭的愛爾蘭共和軍的叛亂;1978年1月至1979年2月的伊朗革命;以及1980年和1981年不受共產黨控制的波蘭工人運動的興起。

上述的不過是一些主要事件。在這十五年裡,世界還受到一系列恐怖事件的襲擊,其中有些是具有革命性質的,有些則不是。重要的實例包括:1972年5月以色列羅德機場廿五名旅遊者遭槍殺;1972年慕尼黑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十一名以色列運動員被害;劫機事件在全球的蔓延;德國赤軍團(the Baader-Meinhof gang)、日本赤軍聯和美國共濟解放軍等組織的興起和衰落;1978年11月l8日圭亞那瓊斯敦九百多人的「革命殉教」。此外,暗殺和暗殺企圖、爆炸、政治綁架、形形色色的人質事件(包括伊朗革命者對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全體館員長達一年多之久的扣押),引起各大洲政治人物和政治分析家的注意。

如此種種證實革命和政治暴力繼續存在,並依然屬於政治學所關心的主要概念問題。這似乎表示著有出版新版的《革命:理論與實踐》的必要。本書的最初宗旨是用分析的、社會科學術語描述所謂的「革命形勢」,並且為了進行個案比較,用分析的術語討論在革命或非革命形勢下進行革命時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筆者的意圖與其說是創造另一種革命理論,不如說是依據克蘭.布林頓(Crane Brinton)的《革命的剖析》等經典著作和我與他人對各個個案的調查,對這些著作中所提出的見解和結論進行比較政治分析。尤其,我試圖向分析家提供在確定政治暴力事件是否真正屬於革命範疇——不管政府當局或起義者怎麼稱呼它——時所需要的概念,並對若干個案進行分析和解釋。因此,本書並非談論特定的革命或一般意義上的革命「哲學」。它是一篇擴充了的闡述概念的文章;闡述的概念主要是「革命形勢」、「革命行動」和「革命變化」。

在這個修訂版裡,我僅作微小變動,基本上保持了原版中的分析內容。它們出現在本書的第一至第 7 章中。在這些原有的章節中,我增添了一些新的實例,但仍保留原有的絕大多數實例,特別是與六十年代美國黑人爭取公民權的抗爭有關的實例。當代讀者也許已經記不得維奧拉.格雷格.利厄佐(Viola Gregg Liuzzo)被殺事件及其對美國社會變化的影響。但這絕沒有削弱該事件在證明我所謂的「菁英分子拒不妥協」(elite intransigence)時具有的力量。這段時期的美國生活還能用來提醒讀者,本書中論述的問題與任何社會制度都有關。

我刪去了原有第 6 章的「均衡喪失之判斷」,因其離開本書的基本宗旨甚遠。重新寫了一章,專門論述恐怖主義的含義、形式及其與革命鬥爭的關係。然而,在新的最後一章裡,我又回到「均衡喪失之判斷」中提出的一個問題,即有必要在分析時區分革命形勢和革命本身。最後一章還概括了本書對革命進行的分析,並試圖將這種分析與近年來變得重要的其他一些解釋革命的學派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