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言
導讀

作 者 作 品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

譯 者 作 品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

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知識考古學
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
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


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BD0032)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作者:道格拉斯.諾斯
       Douglass C. North
譯者:劉瑞華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02月21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57131580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言導讀



  序言

本書的目的是為分析經濟史提供一個新的架構。經濟史的核心問題是既要解釋清楚支撐與決定一種經濟體系成就的制度結構,又要解釋這種制度結構的變遷。由於經濟史學家們所使用的分析工具不能掌握這個核心問題,因而需要一種新的分析方法。發展一種制度變遷的理論是社會科學家面臨的主要挑戰。本書提供了這樣一種理論所包含的一些要素,但一定並不完全。

自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以來,經濟學家們基於貿易利益這一牢固的信念而建構了他們的模型。專業與分工是《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的關鍵。然而,經濟學家們在建構他們的模型時忽略了專業與分工所產生的成本,這些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是決定政治或經濟體制結構的制度基礎。因而本書的理論架構與其他社會科學有所重疊,並且探討作為解釋制度變遷基本要素的政治組織與意識形態。因此,本書所針對的讀者不僅限於經濟史學家,而是層面更廣泛的讀者,因此我儘量少用技術性的經濟學術語。雖然在第1章我用正規的經濟學術語來提出問題,但在這裏和本書的其他部分我一直努力使非經濟學者也能理解我的論點。

我在第一篇提出的理論指出,大部分經濟史應該用一個新的模型重新塑造。在第二篇就正如此做,其中各章含蓋了從農業的起源到廿世紀這一萬年的西方經濟史。用如此龐大的規模探討經濟史的理由是因為要推進經濟史的解釋,必須有一個概念基礎。我們對過去的認識並沒有超越我們所運用的理論,而這種理論存在看嚴重的缺陷。本書的理論及隨後的歷史分析將提供一個系統化檢視和檢定新假說的基礎,根據這些新的假說去尋找新的證據,結果可能會修正甚至推翻原先的假設。

為了對知識有所貢獻,理論必須能被否證,亦即對理論或可以根據研究中包含的假說直接進行驗證,或可以根據從論點中推出的邏輯性假說間接進行檢定。由於不可能明確驗證有關經濟史的各種解釋,所以我們可以想見各種與我們相對立的解釋仍將繼續存在,並被應用於各式各樣互不一致的現行政策處方中。然而,我提出的建議是面對現實,而非絕望。如果我們相信有可能對過去提出唯一的科學解釋,那簡直自欺欺人,但是我們如果沒有朝這個目標努力,則太委曲了經濟史這門學問。不斷堅持尋找可檢證的假設和證據能夠逐漸減少各種相對立的解釋。雖然我們絕不可能在所有問題上達到共識,但是對某一些問題我們可以取得共識,而對其他一些問題我們會縮小各種不同解釋之間的差異。

本書是對制度變遷研究的繼續。對制度變遷的研究始於我與蘭斯.戴維斯合著的《制度變遷與美國經濟成長》,以及與羅伯.湯馬斯合著的《西方世界的興起:一種新經濟史》。我不僅從我這兩位早期的研究合作者那裏,而且從一些經濟學家、經濟史學家及其他學科的社會科學家那裏受益匪淺。這裏,我要特別感謝四位背景不同的讀者,他們對我的全部手稿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詳細的意見。他們是:喬治.班森(George Bentson)、斯坦利.英格曼(Stanley Engerman)、瑪格麗特.李維(Margaret Levi)和曼科.歐森(Mancur Olson)。此外,我對交易成本和經濟組織的理解主要歸功於我的同事張五常(Steven Cheung)。

華盛頓大學的其他同事也對我的部分研究成果提出了有價值的意見,他們是:約倫.巴爾(Yoram Barzel)、阿瑟.費里爾(Arthur Ferriell)、邁可爾.赫契特(Michael Hechter)、保羅.海恩(Paul Heyne)、羅伯.希格斯(Robert Higgs)、列維斯.科欽(Levis Kochin)、卡羅.湯瑪斯(Carol Thomas)和狄恩.渥瑟斯特(Dean Worcester)。

我曾將本書初稿的各個部分在一些大學和幾次會議上讓大家評論,而且我還把一些章節寄送給其他大學的人去評論研討。摩西斯.亞伯拉摩維茲(Moses Abramovitz)、阿曼.艾爾欽(Armen Alchian)、雷.巴特里奧(Ray Battalio)、里察.比恩(Richard Bean)、卡爾.達爾曼(Carl Dahlman)、維克多,戈德伯格(Victor Goldberg)、強納森.休斯(Jonathan Hughes)、查爾斯.卜拉特(Charles Plott)、加斯頓.潤令格(Gaston Rimlinger)、湯姆.賽文(Tom Saving)、西奧多.蕭茲(Theodore Schultz)、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戈登.杜拉克(Gordon Tullock)、伯頓.威斯伯德(Burton Weisbrod)和奧利弗.威廉生(Oliver Williamson),他們都給我提出了特別有用的建議。但我還要感謝其他許多同行及有助於這項研究的學術會議。

伊麗莎白.凱斯(Elisabeth Case)編輯了全部手稿,在此過程中她促使我理清了幾乎每一頁的思路。

1980年8月於密西根

 
序言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