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生命的線索(BE0112)
The Common Thread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約翰‧薩爾斯頓&喬琪亞‧費莉
       John Sulston & Georgina Ferry
譯者:潘震澤、杜默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6月23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3919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推薦序 3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推薦序 3

一位摩托車騎士的理念

◎文/蔡世峰

時報出版公司請我為即將出版的新書《生命的線索》中文譯本作個介紹。我在極為忙亂的生活中能很快地將整份稿本看完,一方面是感謝潘震澤教授的舉薦,另一方面則是無法抗拒這本新書的吸引:薩爾斯頓、桑格中心、人類基因組計畫,都是個人在科學領域裡非常嚮往的人物、機構與志業。

《生命的線索》在我看來有兩條彼此相互呼應的軸線:一條是薩爾斯頓所受的教育與研究訓練以及線蟲計畫;另一條則是桑格中心與人類基因組定序計畫。這兩條軸線雖然代表原作者不同時期的研究重點,但是都共同反映了他對科學研究所秉持的信念:「所有資訊必須無條件開放」的絕對堅持。

線蟲計畫緣自布瑞納在分子生物實驗室從一九六○年代開始所建立的研究體系。分子生物實驗室是分子生物學的出生地,曾經孕育出九位諾貝爾獎得主。線蟲計畫可說是薩爾斯頓的最愛,他對這個(相較於人類)極為簡單的生物,曾經分析其基因組成份,描繪它九百五十九個細胞的來龍去脈,完成其實質圖譜,最後在一九九八年與沃特斯頓的研究團隊,共同完成將近一億個鹼基對的全部基因體定序。線蟲研究目前已開花結果,成為發育生物學結合基因組研究的經典代表。布瑞納功在起始,而終其大成則有賴薩爾斯頓、沃特斯頓及庫爾森三傑,以及霍維茲在分子與細胞生物學之成就。布瑞納、薩爾斯頓及霍維茲三人因而共同獲得二○○二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人類基因組計畫起源於一九八○年代。這個雄心勃勃的計畫從一九九○年開始執行,原本預定於二○○五年完成,解出人類全部染色體之DNA序列。但從一九九八年開始,新的先進儀器被引進,加上私人企業的投入,使得這個計畫的步調瞬間加速。二○○一年《科學》與《自然》兩大期刊報導了分析人類基因組的初(粗)稿系列論文,一邊是薩爾斯頓所參與的團隊(刊載於《自然》雜誌),另一邊則為塞勒拉公司之貢獻(《科學》雜誌)。而在經過額外兩年的努力後,今(二○○三)年公立機構所支持的團隊則更進一步提升人類基因組序列的精確度,而正式宣告完成這個計畫。人類基因組計畫所取得的人類基因組資訊,在薩爾斯頓的看法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資產--「共同的線索」;這是本書的主軸與取名的緣由。

讀者也許會問何以薩爾斯頓從線蟲轉入人類基因體研究呢?而線蟲(低等動物)與人類(高等生物)在基因組上又有何關連呢?人的基因組(三十億鹼基對)至少是線蟲的三十倍大,但基因的數目卻相差不多。布瑞納當初選擇線蟲作為研究模式,就是希望透過簡單的生物來看基因如何控制細胞的分裂,從一顆受精卵變到由許多不同細胞組成的生物。他們的方法是挑選實驗室製造出的突變種,例如運動不協調的變種(unc),設法找出造成不協調現象的原因(突變基因)。理論上,運用這種(遺傳學)的研究方法,科學家就可分離和運動協調有關的所有基因及受其影響的細胞。更進一步來說,由於人與線蟲在久遠之前在演化上是源自同一生物,因此在某些基因及基本的生命現象(例如細胞的分裂與死亡)具有共通的道理。

從線蟲走入人類基因組定序,發生在分子生物實驗室及桑格中心是非常自然的。發明基因定序方法的桑格是分子生物實驗室時代的同事,而薩爾斯頓的基因組定序戰友庫爾森(曾任桑格之助理)、沃特斯頓則從線蟲開始,一直到人類基因體研究,曾經一起發展基因定位及製作實質圖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薩爾斯頓承襲分子生物實驗室所發展出來的獨特團體精神,以及尊重「獨特想法」的自由風氣,我們很容易看出薩爾斯頓對研究夥伴及桑格中心,一直不吝分享他的榮耀。

科學家是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執行者,而提供這個計畫鉅大經費的則是各國的政府與基金會。從倡議人類基因組計畫以來,政府補助的研究機構及私人企業對於競逐這個攸關了解生命、推動未來生物科技發展的龐大事業,都極度關注。然而科學社群對於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優先順序,發展策略以及資料公布之原則,卻常有不同的意見。在本書裡薩爾斯頓以實際參與執行者的立場娓娓道來,讓我們有機會看到科學研究發展很重要、但常被忽視的一面:衝突與協商、政治與倫理。 既然基因組序列是掌握生物研究的重要資訊,在某些人的企圖中,基因組定序自然是營利生財的最佳工具。如何分配或完成人類基因組定序計畫將會牽動企業或是國家的利益。從薩爾斯頓的角度來看,捍衛人類基因組--我們共同的DNA,讓所有研究者無條件的使用,是絕對沒有妥協餘地的神聖使命。雖然凡特以及他所創立的塞勒拉公司曾經一度宣稱,在完成人類基因組定序工作上取得領先,並且贏得媒體的高度讚揚,薩爾斯頓及他的戰友直到今日仍然質疑塞勒拉所組合的人類基因組序列,以及使用公眾資料庫加上自行產出序列從事商業營運的正當性,這是一段基因科學與商業運作高潮疊起的故事。然而在薩爾斯頓?和的筆觸下,我們看到平實的記載與不斷反覆合理化的論證。如果不把薩爾斯頓的生涯往後回顧到七○、八○年代的線蟲研究,往前延伸到今日的最新發展(本書止於二○○一年),真正的「英雄」很容易被忽略。如果把基因組初稿的完成看成是百米短跑競賽,旁觀者很容易將焦點集中於擅長媒體運作的商業機構,以及它所塑造的運動明星身上。畢竟,薩爾斯頓等國際團隊完成人類基因組全部定序工作,學術界普遍受益於人類基因組計畫;凡特卻黯然離開塞勒拉,而這家公司也早已放棄基因組定序。

對於大部分讀者來說,科學家給人的印象是身著白袍,一手拿著試管,另一手按著計算機的頑固份子。但是讀者如果有耐心看到最後一頁,您將會發現真正有修養的科學家應該像薩爾斯頓一樣,不僅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樂於嘗試新鮮事物與追求知識,更能夠把科學看成是文化的一部分。他的智慧、謙和與深思熟慮在最後一章表露無遺。薩爾斯頓提醒我們在專利申請時,必須區別「發現」與「發明」的差異,他也一再強調,並且極力擁護「基因組序列資訊普世共享」的價值與必要性。

從事科學研究的樂趣因人而異,許多人以累積成果自詡。在這方面薩爾斯頓是個異數,他的成就不能以論文篇數衡量(才區區六十幾篇),而是來自於他在線蟲領域與人類基因組計畫中開彊闢土的貢獻,以及堅持理想的勇氣。從學生時代開始到發生車禍之前,薩爾斯頓一直是個駕駛重型機車的騎士;即使身為高級主管,他仍然動手參與實驗工作,並與同僚共享從事研究的樂趣。「開誠佈公,禍福與共」是他與團隊和諧相處的?訣,也是他對追求人類共同福祉的準則。 最後,我恭喜譯者傑出的表現,讓原著者不浮誇而怡然自得的學術風格,能夠忠實地呈現。這本書對於研習生物的學生是闡明基因組研究精義的最佳輔助教材;對於掌理科學行政分配研究資源的管理者,則是啟發思考,引領方向的參考標準。我期盼經由本書每位讀者都能從中獲益,對於人類基因組計畫歷史發展與實質內涵,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本文作者為國家衛生研究院 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 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