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時報基金會叢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時報基金會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水土林:氣候變遷因應追蹤
高思在雲 吾心思漢:朱雲漢紀念文集
數位浪潮:科技,衝擊制度文明
承擔與試煉:觀察、追蹤變動世界
思土思民:跨足國土計畫紀實


東歐變貌(BF0001)──劃時代的民主化變革

類別: 時報基金會叢書
叢書系列:時報基金會叢書
作者:洪茂雄
出版社:時報文教基金會
出版日期:1991年05月25日
定價:230 元
售價:18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0頁
ISBN:957130286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洪茂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歐八國淪入鐵幕,建立共黨政權。民國38年中國大陸失守,河山變色,於是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與共黨陣營勢不兩立。在這樣的環境下,政府乃以「反共」列為基本國策。由於國內長期受到「反共」教育的影響,有關所謂「被奴役國家」的資訊均遭嚴格管制,因此,國人對蘇聯與東歐國家之情勢發展甚為陌生。至7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升級,開拓國際經貿空間和分散市場成為我國對外關係的重要目標之一。政府於民國68年正式宣佈,開放波蘭、匈牙利、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東歐五國的市場。這個擁有一億四千萬人口(包括東德在內)的東歐地區,從此才正式出現在國人的心目中。其真面目始由一片空白逐漸有一鱗半爪的報導,但國內坊間仍缺乏有關東歐一般介紹性的書籍,可惜國人參閱。到了1989年,東歐國家全面展開民主化腳步之後,建立長達40年的紅色政權奇蹟似的突然倒塌,共產黨隨之脫胎換骨改頭換面。東歐這種劃時代的變局遂成為國際社會最受矚目的焦點,其中予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在共黨世界裡,竟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處於亞洲的中共政權這一方,以坦克車血腥鎮壓天安門洶湧澎游的民主運動,而摧殘了民主幼苗;相反地,處在歐洲的東歐共黨政權那一方,則能順應民主潮流,以理性和平的手段,交出控制近半個世紀的權力。像這樣鮮明的對比,更便國人對東歐國家之變革感到好奇和驚喜。所謂「好奇」者,乃指東歐共黨何以會把自以為牢不可破的權力,拱手讓給昔日的「反動」團體,使得政權和平轉移,誠是國際共運史上難得一見的新鮮事。所謂令人「驚喜」者,東歐的「非共化」,不就是說明了共產主義的窮途末路。共產黨那一套制度實踐了40年,其檢驗的結果,正說明不是「真理」,而是一派謊言。無疑地,東歐的變革提供一個更有利的條件與空間,得以使我國與此一區域擴大雙邊關係。職是之故,一本通俗介紹東歐國家的專書,實有其迫切性。

這本書定名為「東歐變貌」,是時報文教基金會建議的,作者甚感滿意。其主要理由:

其一,東歐國家民主化之後,即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與過去的形象判若兩樣,不僅「一黨專政」四十餘年的共產黨改頭換面,而且國號也完全更改了。

其二,把東歐稱為「社會主義國家」或「共黨國家」,畢竟不符合實況,這兩個概念已被拋入歷史的灰燼裡。

其三,過去蘇聯得以憑藉「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沙公約」這兩個組織當作鎖鏈,有效控制東歐的政治和經濟活動。但自1991年起,這兩個一度扮演東西方冷戰時期舉足輕重角色的組織,則已面目全非,喪失原有的功能。東歐國家從此恢復其獨立自主地位,蘇聯則因內憂,而自顧不暇。

其四,東歐國家仍在轉變之中,對如何重建後冷戰時代的歐洲新秩序,以及能否在公元2000年之前加入歐洲共同體,而締造歐洲的新面貌,都將起關鍵性的作用。

本書共分十一章,第一、三章分別概述東歐共黨衰退的前因後果和蘇聯在東歐所扮演的角色。以下各章則分別就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等七國的地理歷史背景,以及民主化發展做扼要的介紹和評析。最後三章,有關東歐經濟一體化組織和安全體系之沿革與展望,亦從宏觀的角度略予評介。東歐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一般俗稱西德),結束了戰後東西德四十五年的分裂狀態。為此,有關東德民主化進程,不列入本書探討範圍。本書在撰寫過程,東歐各國內部一直有新的情況發生,如南斯拉夫境內各共和國之間的衝突升高;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儘管都舉行過自由選舉,但朝野對抗加劇,社會動盪不安,醞釀重新舉行大選;阿爾巴尼亞於1991年3月31日也向其他東歐國家看齊,舉行有史以來第一次自由選舉,雖然長久執政的勞動黨在國會控制了三分之二的席次,可以繼續當政,但反對黨採杯葛不合作策略,政局呈現不穩。凡此種種新發展,來不及在本書中增補,特此致歉。再者,本書內容涉及層面甚廣,僅能簡要介紹,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請讀者不吝指正。

最後,必須指出,本書的完稿,龍舒甲、楊傳裕和張福昌等三位先生協助甚多。龍先生代撰蘇聯在東歐的角色和華沙公約軍事一體化之展望等三章;楊先生代為整理東歐各國的地理和歷史背景之資料;張先生則撰寫「經互會」的發展現況這一章。如果沒有他們的合作,本書必定遜色不少。在此,作者更要感謝內人貴桑,她多年來毫無怨言,謄寫所有稿件,算是本書的第一位讀者,其貢獻不少寶貴意見功不可沒。

洪茂雄謹識
民國80年4月16日於台北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