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內文摘錄

人生顧問

【類別最新出版】
用媽祖籤詩搞懂人生:六十甲子籤詩背後的故事,幫你解籤解人生(書+六十甲子媽祖靈籤 隨身籤卡 )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和父親打一場高爾夫:尋回失落的家庭記憶,史丹佛心理學家的重啟人生之旅
真希望你也喜歡自己
深度學習力(暢銷新裝版):學歷貶值時代,MIT博士教你從大學就脫穎而出的75個成功法則


諾貝爾大師,請回答──從科學到哲學,孩子與諾貝爾大師的22段啟蒙對話(CFO0303)
Kinder fragen, Nobelpreistrager antworten

類別: 心理‧勵志>人生顧問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艾克瑟.哈克等
       Axel Hacke、Bettina Stiekel
譯者:吳信如、彭菲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13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4頁
ISBN:978957137381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01 為什麼布丁是軟的,而石頭是硬的?
──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克勞斯‧克利青


「嗯~真好吃!」當你一口一口享受著香草布丁的盛宴時,從舌尖到腸胃都滿載一種滑嫩香甜的感覺,入口即化,你心裡肯定想著:「難怪布丁能夠成為風靡全世界的點心之王。」不過,當你吃著鬆軟的蜜棗蛋糕時,如果不小心咬到硬梆梆的果核,這又是完全相反的感受了!

「軟」跟「硬」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些東西是硬的,有些東西是軟的?身為物理學家,回答這些問題就是我們的責任了。我們必須試著解釋,這些物體的特性是怎麼來的。

全世界你能夠看到或摸到的所有物體,都是由一百種左右的基本物質所構成,這些基本物質我們稱之為「元素」。各種物體間的差別,像是顏色、形狀或是強度,都取決於元素的不同組合。讓我們再回想一下生活中多采多姿的事物:世界上有白色、黑色或黃色皮膚的人種;有長得短短的草,也有高高的樹;有昆蟲、魚類、鳥類和哺乳動物。這都是因為遺傳物質不停重新組合這一百種元素,讓這些生物能夠繁衍出下一代。有些人可能還不知道這個道理喔!問問你的爸爸、媽媽吧!

原子和電子的雜耍秀

我承認,你得要有豐富的想像力才能理解這些原理。有一位想像力十足的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德謨克利特(Demokrit),他早在兩千四百年前就主張,即使是看似截然不同的東西,也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物質所組成。他深信,一定有一種最原始的「元件」存在,也就是最小的基本單位。他將這個基本單位命名為:「原子」(希臘文atomos),我們可以翻譯成:「不可分割的」。因為德謨克利特的「原子」是肉眼看不到的,而且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也無法想像,所以,他的理論從此被束之高閣。

一直到兩千年之後,十七世紀末期,著名的英國科學家牛頓出現。他一直在研究地球及其他星球能夠在固定軌道上互繞運轉的原因。他不停地計算,直到找出一個可以解釋太空中所有星體運動的公式,而這是現代物理學的開端。

相較於德謨克利特,牛頓的理論可以被證明,是因為星體是可見的,人們可以親眼觀測它們的出現和消失。但是,一顆石頭或一盤布丁中的微小基本物質卻是肉眼看不見的。其實那些巨大星體的運動方式,同樣也出現在這些基本的微小物質當中。關於這點,牛頓知道的和德謨克利特一樣少。

今天,大家都知道,每個原子都由一個原子核所組成,而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轉。這和行星繞著太陽運轉,或月球繞著地球運轉的情形類似。我們所認識的最簡單元素──氫,它只有一個電子繞著原子核運轉。每增加一個繞著原子核的電子,都會改變這個原子的性質:原子的重量以及對鄰近原子的引力大小。這就形成了大自然的積木,由此堆砌出所有物質。

所有你所知道的物質,包括布丁和石頭,都是由原子所組成。這些原子結合成各個群體,也就是分子。依照不同的分子組成,於是產生了不同的化學物質──液體、氣體及固體,而這些化學物質組成了全世界所有的東西。

為了能夠彼此結合,帶著電子的原子首先必須相容。你先想像一下,有兩位馬戲團的表演者,他們各自手上都耍弄著好幾個球,這兩位雜耍者就像不同的兩顆原子,分別有數顆電子飛繞著。當他們把手上的球向對方拋去時,觀眾就很難分辨到底哪一顆球原來是誰的,兩位雜耍者必須一起合作表演。物理學家看到這種情況就會說:「啊!這就像兩個原子組成一個分子,他們共有一堆電子。」

下一步,分子將要結成更大的一團物體。依照不同的分子組成,就會形成不同的物質。我們來看看布丁的製作:當你把布丁粉倒入牛奶中攪拌時,牛奶中的油脂和蛋白質就會和布丁粉中的澱粉結合,並形成物理學家所說的「分子預聚物」。然後,在混合過程中,液體會愈來愈濃稠,因為有數十億個原子形成了更新、更堅固的鏈結。你曾經想過,你吃下去的每一口布丁中,都隱藏著許多飛繞的電子嗎?

原子排排站的方式

接下來,你現在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為什麼布丁是軟的?這是因為布丁的分子結合方式並不十分緊密,而且彼此可以很快脫離。如果你把布丁在空氣中放幾天,你就會發現,美味香濃的布丁突然間變成難以入口的一灘爛糊。

相反的,石頭是硬的,必須使用暴力才能毀損石頭。例如,我們可以把石頭放進極酸的溶液中,或者輪流以強熱和冷凍方式來破壞石頭的結構。如果你把石頭打碎,你就會看到它的內部閃閃發光,這就是石頭的原子。這些原子結合成密實、規律的網狀結構,我們稱之為結晶。因為石頭內部原子彼此間的相容性很高,因此,這些原子可以互相緊密靠近,並形成一個由數十億顆原子所組成的規則序列。這種結晶體的表面通常都很光滑,在光源照射下會閃閃發亮。如果你用顯微鏡觀察鹽粒,你也會看到這類結晶體。

很幸運地,物理學家不必每天敲碎石頭來分析其內部結構,因為我們可以在實驗室中製造出實驗用的結晶體。這類結晶體的組織極為規則,自然界中的結晶無法比擬。連鑽石本身大部分都不是純白色的,而是帶有黃色或棕色的光澤。這種現象源自於一些小錯誤,例如,原本應該有一個原子的位置,卻一直空著;或者有一個錯誤的原子潛入這個位置。鑽石裡的原子排列十分緊密,因此,這種物質也就格外堅硬。

如果相同的原子以不同的方式結合,當然就會形成另一種物質。鉛筆筆芯和鑽石的原子組成完全相同,只是其原子結合方式相當鬆散。因此,鉛筆筆芯可以被其他結晶體很快磨損,最後只在紙上留下一條筆畫痕跡。

拆開又重組的奈米科技

我的研究室位於斯圖佳特(Stuttgart)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中心(Max-Plank-Institut),這個中心的研究人員正在探究自己發明的全新物質。例如,我們從一顆原子裡取出三層內部結構,再從另一顆原子取出五層內部結構,然後把這些內部結構像火腿起司三明治一樣相互交錯疊起來。我們可以透過電腦來模擬這個過程,或是真的在特殊儀器中完成組合。從事這類實驗的實驗室必須極度乾淨,不能有任何污染物。我們甚至要將空氣過濾好幾次。

當新的物質完成之後,我們就用顯微鏡觀察它的內部結構。德謨克利特還沒有親眼見到之前,對物質的細部結構就已經有基本的了解,若他能夠親眼看見這些微小結構,他會怎麼說呢?對我們而言,能夠把這些物質置於顯微鏡下觀察並試驗,真的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我們開始進行多項測試:

我們想知道,這些自製的新物質有哪些特性?
它是否穩定還是容易碎裂?
它帶不帶電?
它有沒有磁力?

我們還希望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例如,為交通工具發明一種新的油箱和引擎,讓交通工具可以使用新的燃料,而不會再污染空氣。

你現在一定以為你已經了解,為什麼布丁是軟的,而石頭是硬的。其實,你所知道的還只是皮毛而已。

就像一塊塊石頭可以堆疊成一座山丘,我們物理學家也可以用原子組成微觀的形貌。我們可以將這個形貌的一部分做成堅硬且不透明,就像石頭或碗的邊緣一樣;另一部分則做成柔軟光滑,像碗中的布丁一樣。用這種方式就可以形成一座電子無法穿過的山,或是創造一條讓電子容易流動的河流。

我們進一步把這個原子形貌架設在一顆微電腦晶片上,並且讓這個微電腦晶片操控電器,所以單獨一顆電子就可以像開關的按鈕一樣,開啟或關閉機器的電源。然後你將發現,肉眼看不見的原子和電子,在今天居然可以從事過去大機器才能完成的工作。這不是太棒了嗎?從雷射音響到洗衣機,家中許多物品其實都是依照這個原理運作的。

把原子形貌拆開又重組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奈米科技」(Nanotechnologie)。希臘文中「奈米」就是「新」的意思。我們想像一下,你將一把一公尺的捲尺分成十個大小相同的部分。這時,你手中就有十條十公尺長的布條。如果你再把其中一條布條分成十等份,就成了十條一公分的布條,再重複一次,布條就會變成一公釐,如此一直反覆進行下去。如果你將這個工作重複九次的話,就會變成一「奈米」長的布條。為了了解物質的結構,我們就必須把創造出來的物質分成這麼小的部分來觀察。

光看這些組成結構如何,是鬆散或緊密,就可以決定我們的新物質是像布丁一樣柔軟,還是像石頭一樣堅硬。
(記錄:Petra Thorbriez)

▍克勞斯‧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
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43年6月8日生。
因為研究應用於奈米科技的量子霍爾效應(Quanten-Hall effect)而獲獎。
目前任教於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