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把教養放在生活的第一順位
【自序】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
改變
人生中的利與益
學會與做完
生活、工作與價值
老闆情懷的自我訓練
1/16來聽蔡穎卿老師於台北縣立圖書館的新書演講

作 者 作 品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
廚房劇場
兩個人的餐桌,兩個人的家
隔代不隔愛

作家作品集

【類別最新出版】
老家人:范毅舜攝影文集
五行九宮:母親的料理時代
大叔Ojisan on the Road
鱷眼晨曦
一日深遊北台灣:20條精選路線


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CM0058)

類別: 作家系列(本國)>作家作品集
叢書系列:作家作品集
作者:蔡穎卿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21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96頁
ISBN:9789571351407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把教養放在生活的第一順位【自序】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改變人生中的利與益學會與做完生活、工作與價值老闆情懷的自我訓練1/16來聽蔡穎卿老師於台北縣立圖書館的新書演講



  【自序】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


【自序】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

我想給孩子一些禮物,
一些自己給得起,而她們一生可以受用的禮物。
這些工作的分享與討論,就是我的禮物。

蔡穎卿

女兒Abby滿二十一歲了,雖然從十八歲起已經自己在美國度過三整年的求學生活,但在媽媽的心裡,牽掛是永遠不曾放下或剪斷過的心情。無論在遠距的電話交談、信件往返,或她回家渡假的日夜相守中,我們比以前更常談到工作,並交換彼此的心得。

從她與妹妹小的時候開始,我就不曾把「讀書」當成一種特別的活動。它總是被我統稱為「工作」。我把做功課的方法與工作習慣相提並論;把整理一個髒亂的廚房用來比喻釐清一門功課困境的要領,希望她們能舉一反三,不要當成績頂呱呱的書呆子。

我常常想起自己當父母的職責,不只是要讓她們吃飽穿暖、精神愉快,遠處還有一個真正的目標,才是催促我不懈努力的理由--

母親不是讓你倚賴的人,而是使你無需倚賴的人。

A mother is not a person to lean on,
but a person to make leaning unnecessary.

這句話讓我看到,持續培養她們擁有好的工作能力與工作習慣,是多麼重要的長程目標!所以,我每在自己的工作中有反省,或遇到特別的心情時,就與她們分享。不只在餐桌或閒談中討論,也用筆記下當中的省思。

Abby去美國上賓大的三年裡,一直是一邊讀書、一邊打工的。第二年起,工作加為兩份。她的生活就像早期的台灣留學生,除了課業之外,同時要扛起生活的擔子。

有一陣子,我看她工作非常忙碌,忍不住擔心起她到底有沒有時間好好讀書。我在電話中開玩笑地問起:「妳不會被當掉吧?」她在電話那頭調皮地笑著回答我:「媽咪!我離被當掉還有點遠。」我不知道什麼樣的語言適合用來叮嚀一個大三的孩子,所以還是把從小教導她的那句老話搬出來用:「不要忘了妳當學生的責任喔!」

過了兩個月,大三下學期結束了一段時間,我在台南家收到院長寄來的信,她仍列名在榮譽學生的名單中。那短短的信,在我正處十分忙碌的日子裡,捎來了一些慰藉與鼓勵。

雖然成績只是一個象徵,但我卻在孩子盡心兼顧的努力中看到了從小為她撒下的責任種子確實破土發芽了。這些種子使她們懂得做好該做的事,在放手單飛的遠行之後,往生活裡扎根。那些自小分享的工作心得,也開始在她獨立生活之後有了回饋。

現在,不只是我寫工作日記給她們,有更多的時候,是她寫下她的工作日記與我分享。書中第二部分的十個篇章,就是Abby陸續寫下的心得。這些文章並非家書,我讀後也不是以回信的方式記下自己的回饋。教養是一場愛的檢視,我就在字裡行間逐一自問:我的教導是否配得上心中自以為已經滿懷的愛。

我之所以習慣留下這些記錄,主要的原因是,在分享或指正孩子的當刻,他們未必立即就認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從不想要強行灌輸任何價值觀給孩子,等待是絕對必要也非常奇妙的磨合。當她們還沒有全然體會、從心底呼應這些感受之前,我但願自己不是說說就算,任由這些分享隨風而過,我想要更仔細檢視自己所投遞的教養訊息。所以無論時間如何緊迫、或簡或詳,總會做點記錄,這就是這本書第一部分的內容。

Abby與Pony漸漸長大了,在Pony也上大學之後,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教養階段,只能遠距地關心著她們的成長。兩個孩子都離家遠行,我的叮嚀與牽掛更要託付給科技的傳聲與文字的遞送。

每當我看到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了一個勤奮用心的孩子,腦中就自然而然地想起離家在外的她們。我想把這些年輕人的故事說給兩個女兒聽;想要透過更深入的交談來分享這些年輕人面對自己、在生活裡成長的故事。

所以,我去採訪幾位年輕朋友,希望自己能寫出他們的故事與想法,並探討出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與家庭或社會教養連結的軌跡。有許多人覺得我對年輕人特別有耐心、特別不忍他們犯錯,我想這的確是愛烏及屋的心情。

自己的孩子在世界的某處正受著不相識的人的教導與愛護,每思及此,我對其他年輕人的溫柔愛護之情便油然而生。多麼希望自己曾經看過、經歷過或領悟過的現實與想法,或多或少能分享於他們;多麼希望關於好好生活、好好工作這熱情的人生戀愛,我可以獻上一份屬於自己的身教。這就是這本書的第三個部分。

成長獨立是一條長遠的路,當我們把孩子送去受教育的那一刻起,期待的就是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迎接自己的生活。然而,這個信念卻常常在受教育的途中迷失了方向,我們或以為知識的灌輸一定可以轉化為日後的能力,因此開始尋找捷徑與偏方,白白浪費掉生活中的許多教材。

我想給孩子一些禮物,一些自己給得起,而她們一生可以受用的禮物。這些工作的分享與討論,就是我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