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內文摘錄

身體文化

【類別最新出版】
愈跑,心愈強大: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再戰十年版)
52週身體修復練習:以黃金比例打造動靜平衡的漢方健康計畫
七葷八素,你都吃錯了:揭開與健康、疾病相關的飲食祕辛
餓怒症:掌控飢餓,擺脫煩躁,終結瞎吃的45個最強飲食法則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30個不可不知的細胞免疫處方箋:全面了解細胞、免疫、病毒相關知識,當個聰明的病人(CS00176)

類別: 保健‧養生‧美容>身體文化
叢書系列:身體文化
作者:王泰允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18日
定價:480 元
售價:379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78626353385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Part1 細胞與幹細胞之初識   
1細胞及外泌體的基本概念
一、細胞的最基本分類及其特點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單位,是具有完整生命力的生物的最小單位(病毒僅由 DNA/RNA 及蛋白質包裹其外而組成,通常不被視為生命)。細胞可分為兩大類,即原

核細胞(prokaryotic cell)和真核細胞(eukaryotic cell)。細菌界和古菌界的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真菌、植物、動物,及原生生物(protest)(前面三者以外之真核生物之統稱,包括藻類、變形蟲),均由真核細胞構成。
    
人體細胞約有近 60 兆個,直徑在 5μm(微米,是奈米的一千倍)到 200μm 之間,在顯微鏡下可清楚看見。病毒的直徑則 50 到 250 奈米間(約紅血球百分之一,頭髮的萬分之一),DNA(deoxyribonucleic acid, 去氧核糖核酸)分子則小到只有 2 奈米。鴕鳥的卵細胞直徑可達 5 cm,人的坐骨神經細胞可長達 1 m。人體最大的細胞是成熟卵細胞,直徑可達200 微米,淋巴球則只有 5 微米。
    
地球上生命最先是演化出原核細胞。真核細胞是在大約21 億年以前才出現。真核細胞最大的特點,是其內部包含了以膜封圍的細胞核,來存儲 DNA。真核一詞源自希臘語,前面 eu 是「真正的」(true)意思。原核(prokaryotic)是指「在細胞核出現之前」,pro 是「在……之前」(before)的意思。真核細胞的直徑(寬度)可達典型原核細胞的 15 倍。原

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最大不同點是「細胞核」,其是遺傳物質DNA 的所在地。細胞核是真核細胞命名的由來,它的意思是「真正有細胞核的細胞」。

二、人類對細胞了解上之演進
    
現代細胞理論的內容包括:所有生物均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細胞由原已存在的細胞「分裂」而來;生物最重要的功能均在細胞內完成;所有細胞均有傳遞繁殖資訊所需的遺傳物質。
    
細胞(cell)一詞來源於拉丁語 cella,意為「狹窄的房間」。英國著名科學家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最先使用該詞,作為描述性術語來表述「最小的生物組成結構」,在他 1665 年出版的書中,把透過顯微鏡所看到的軟木塞細胞,以僧院中僧侶所居住的小房間來比喻。其實他所觀察到的細胞早已死亡,僅看到殘存的植物細胞壁。
    
1674 年,雷文霍克以自製的鏡片,發現了微生物,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細菌的科學家。1809 年,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Lamarck)提出:「所有生物體都由細胞所組成,細胞裡面都含有些會流動的液體」,但當時並沒有具體的觀察證據, 以支持這個說法。1824年, 法國植物學家杜托息(Dutrochet)在論文中提出「細胞確實是生物體的基本構造」,因為植物細胞比動物細胞多了細胞壁,因此在觀察技術還不成熟的那個年代,植物比動物細胞更容易觀察,也因此這個說法是被植物學者接受。
    
1839 年,德國動物學家施旺(Schwann),進一步發現動物細胞裡有細胞核,核的周圍有液狀物質,在外圈還有一層膜,卻沒有細胞壁,他認為細胞的主要部分是細胞核,而非外圈的細胞壁。同一時期,德國植物學家許萊登(Schleiden)以植物為材料,研究結果獲得與許旺相同的結論,他們都認為「動植物皆由細胞及細胞的衍生物所構成」,這就是細胞學說的基礎。在德國許旺和許萊登之後的十年,科學家陸續發現新的證據,證明細胞都是從原來就存在的細胞分裂而來。
    
「細胞」一詞的中文是由日本蘭花研究學家宇田川榕菴所創,出現在他 1834 年的著作《植學啟原》。中國自然科學家李善蘭 1858 年,在其著作「植物學」中也使用「細胞」,作為 cell 的中文譯名。但是作為醫生的孫文,則把 cell 譯作「生元」。

三、細胞在生物體所展現的生命特性
    
細胞會平均地分裂成兩個和原來母細胞一樣的子細胞,這種生長與分裂的循環,稱作「細胞週期」(cell cycle)。細胞分裂的方式,為「有絲分裂」(mitosis)和「減數分裂」

(meiosis),在生物個體發育中,這兩種分裂方式的發生,促使生物種族的延續。
    
細胞「分化」則是人體發育過程中,細胞之間「產生穩定差異」的過程。所以,細胞分化是指同源細胞通過「分裂」,發生形態、結構與功能特徵穩定差異的過程。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選擇性」表現的結果。
    
在人體發育過程中,基因按照一定程式,「相繼」活化。亦即在同一時間內,不是所有的基因都會啟動「表現」,而是有些有表現,有些不表現。有些細胞是這部分基因有活性,有些細胞則是另外一些基因有活性。因此在人體中,不同細胞彼此間,基因表現差異很大。
    
組織間特異性基因的表現,是細胞分化的實質,故一般的研究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基因選擇性表現的「控制」機制方面。除了細胞核與細胞質的交互作用,對細胞分化產生影響外,包括環境在內的諸多因素,均對細胞分化有重大的影響。分化的概念在本書將有大幅的論述。

四、人體的衰老和免疫細胞活性有很大關連性
    
「衰老生物學」(biology of senescence)是研究生物衰老的現象、過程和規律,其目的是要探索發生衰老的原因和機制,尋找推延衰老的方法,以延長人類的壽命。人體的細胞若

依壽命長短不同,可劃分為「幹細胞」和「功能」細胞。幹細胞在整個一生都保持分裂能力,直到達到最高分裂次數便衰老、死亡。本書在幹細胞的運用將有詳盡說明。
    
每個時刻,人體內都會產生一定數量的衰老細胞。除了時間因素外,環境和內源性的壓力,都會促使生理狀況的「衰老」,故即使是年輕人,體內也存在著衰老細胞。人體免疫系

統具有「識別」、「毒殺」並及時「清除」體內突變及衰老細胞的功能,此即被稱為「免疫監視」(immune surveillance)。人在年輕時,免疫細胞活性旺盛,可迅速消除衰老細胞。然而

隨著年齡的增加,免疫細胞活性下降,較無法有效清除衰老細胞,才會顯出老態。「免疫衰老」是每個人無法迴避的。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我們逐漸認識到衰老及疾病的發展,甚至癌症的產生,都與免疫細胞存在不可分割的關係。對於癌症,我們若可激活或增強免疫細胞,多了解消滅癌症的免

疫細胞療法,將可拯救無數的癌症患者。同時,我們也能利用免疫細胞及幹細胞儲存,放慢衰老的腳步。免疫系統及免疫細胞的深入了解,是本書著作的主旨。

五、外泌體是最新的細胞相關醫療的新興產業
    
生物體內所有細胞都是透過直接接觸,或者由細胞激素、趨化因子等所分泌的蛋白質介導,進行訊息的傳遞。也就是說,細胞之間是藉由釋放「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簡稱 EV)來傳遞細胞間的訊息。根據它們的起源,EV 分為三大類:外泌體(exosomes)、微(囊)泡(microvesicles)和凋亡小體(apoptotic bodies)。目前外泌體也常被用 EV 二字母來作稱呼,其實兩者的真實涵義還是有所不同。微泡是由直接向外的細胞膜出芽(budding)形成,凋亡小體是由凋亡細胞膜裂解的碎片構成,外泌體則起源於細胞的內吞(胞吞)(endocytosis)過程。
    
外泌體的尺寸範圍約為 30 至 150 nm,這些奈米大小的囊泡含有許多成分,包括細胞激素和生長因子、脂質,以及mRNA 和 miRNA 等。外泌體的成分根據其細胞來源而有所不同。外泌體作為細胞間通訊的關鍵介質,由於其獨特的結構及

生物特性,近年來,已引起各界廣泛的關注。
    
外泌體是 EV 的一個重要的亞群,可追溯到 1983 年,由Johnstone 等科學家在研究紅血球分化成熟的過程中提出,而在 1987 年在超速離心下正式得到這群囊泡,並命名為「外泌體」。其是密度 1.13 g/ml~1.9 g/ml 的膜性囊泡狀小體,形態成扁形或球型小體,有些為杯狀;在體液中以球型為主。根據不同的細胞來源,外泌體可表現出獨特的生物蛋白特性。腫瘤細胞外泌體(tumor derived exosomes, Tex)攜帶大量的 mRNA及微小 RNA(microRNA, miRNA),在腫瘤發生、發展與轉移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外泌體最初被認為是一種用來清除細胞中廢物的「垃圾袋」,可以由各種細胞(包括免疫細胞、幹細胞及腫瘤細胞)主動分泌到細胞外,並可將源自母體細胞的大量生物「分子」運載至其他細胞,與腫瘤的發病機制密切相關。其生物學特性包括:(一)由於其體積微小,能夠避開巨噬細胞對其吞噬,且能穿過血管壁到細胞外基質,因而廣泛存在於人體各種體液中,包括血液、唾液、尿液、腦脊髓液及胸腹水;(二)由於其具有磷脂分子雙層結構,相對穩定,不易降解。
    
外泌體與目標細胞間的訊息傳遞,主要通過三條途徑實現:受體—配體相互作用;質膜直接融合;吞噬作用中的內吞。腫瘤細胞較正常細胞會分泌更多的外泌體。故分析 Tex 成分,可以反映其母體細胞的分化及功能狀態;其具有高度異質性,即使是由同一個細胞分泌,因為不同分化狀態 Tex 成分亦可不同。這種獨特的分子特徵,即可用在不同腫瘤及正常細胞的鑑別。由於外泌體在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間通訊作用,使其對腫瘤的發生、發展、轉移、免疫逃避及耐藥性等,均發揮了相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