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教養生活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夏輝眼中的爸爸
自序:我的獅子教育法
家庭是個小社會
爸爸的自我定位

教養生活

【類別最新出版】
腦科學家寫給父母的教養說明書:《青少年使用說明書》+《兒子使用說明書》
青少年使用說明書:當孩子「轉大人」,父母如何讀懂他們的內心話?
家有中學生的解憂之書:在教養與升學之路,讓親子作家╳台大優等生一起成為青少年的陪跑員:【特別收錄:高中五大科的學霸學習法】
鐵人教育心法:李萬吉獨一無二的教育理念和生活哲學,創造美好人生的100個智慧
孩子可以這樣教:《兒子使用說明書》 +《愛的教育》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CU0030)──獅爸教育法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我在美國做爸爸

類別: 教養生活
叢書系列:教養生活
作者:夏末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6月30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80頁
ISBN:978957135580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夏輝眼中的爸爸自序:我的獅子教育法家庭是個小社會爸爸的自我定位



  家庭是個小社會

家庭是個小社會

家庭應該是什麼?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夏輝出生後,我和麗雲一直在探討:我們要為兒子建造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給予他什麼樣的生活?

麗雲曾經抱著極大的熱情,實踐從以前中國學到的傳統教育觀念,孩子在她那裡,是一塊需小心對待的寶玉。自從有了兒子,她的人生計畫就變成了陪伴這位﹁小皇帝」恣意妄為地成長。

「獨生子,應該寵一點。」那時我們還沒打算生第二個孩子,麗雲總這麼說。她不希望夏輝受一點兒委屈!

但我從開始就堅定了一個觀念:孩子的家庭生活就是社會生存的實戰演習。我們要讓他一生下來就處在一個逼真的小社會中,用現實的心面對和處理各種問題,而不是被溫暖的被子包起來,靠大人的力量把他送上人生的山頂。

對孩子來說,家庭的首要作用就是模擬一個小型社會。它應該具備社會的所有功能,提供一個安全的成長、提升,尤其可以加強競爭能力的平台,讓他們在真正走向社會之前,得到最充分的鍛鍊。

其中,父母應該努力實現兩種角色:

1.秩序的管理者

我們要讓孩子從小理解「秩序」的概念,在家庭內構建一個與外界互相呼應的社會秩序,引導孩子去適應和遵守。他需要明白什麼是真善美,能分辨好事與壞事,懂得感恩,具備正確的是非觀、非凡的價值觀以及高貴的情感基礎,為自己的成長奠定牢固的基礎。

2.規則的啟蒙老師

生存就是讓自己活得好,並且活得有意義。父母最大的責任,是傳授給孩子重要的生存規則,讓他看清社會,並能保持內心的美好。這比背誦千首古詩和學會百種舞蹈動作寶貴得多,決定一個人人生高度的關鍵,往往不是他掌握多少知識,而是他是否懂得遵從並且創造規則。

所以,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小時候很笨的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而那些自小被稱為神童或者記憶力很好的孩子,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消失在眾人的記憶中。

這是因為他們在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模式不同,後者靠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機械化地短期強化某些「可吸引人們關注讚歎」的技能,只能風光一時;缺乏價值觀的塑造,和思考分析能力的基礎,這樣的教育對他將來的人生沒有任何幫助。

將孩子培養成「神童」,這是父母最大的罪惡。

十幾年來,在對夏輝和夏彥的教育中,我和妻子嚴格地遵守這兩條共識,並且量化,訂定了兩個主要標準:

一、分清正常的寵愛和過分的溺愛,減少大人的越線。
二、家庭生活要有一個穩定的秩序,孩子要扮演秩序的維護者和建構者的角色。

把家庭當作一個小社會來經營,就能使孩子早早具備對社會各種複雜變數的判斷力和適應力。 什麼是秩序和規矩?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夏輝在一歲多時開始跟著我們上桌吃飯,小手往盤子裡伸來伸去抓菜吃,塞得滿嘴是油不說,餐桌也讓他弄得一團亂。有時來了客人,他的小手這麼一抓,就往嘴裡塞,桌上的菜他全碰了,賓主氣氛就略有尷尬。

在中國時還好點,親戚朋友並不在意孩子在餐桌胡鬧,反而覺得熱鬧、有趣、好玩。來到美國,威爾夫妻是第一對到我家做客的客人,他說:「為什麼不給他自己的餐具?讓他在自己的地盤由著他玩。」

是呀,為什麼不給孩子劃分領地,就算他只有一歲?我到美國後體會到的第一個文化差異,便是在餐桌上學到的。

麗雲起先不以為然,說:「小孩子不都這樣嗎?大了他自己就明白了。」我想了想,說:「有些道理,如果我們永遠不第一個告訴他,他只會在受挫後才發現,到時候就晚了。」

這並不是小事,天性是必須受保護的嗎?這句錯誤的口號,不知道害了多少家長和孩子。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抓起寵物小狗塞進滾筒式洗衣機,再打開電源,笑嘻嘻地看著牠悲慘地死去。這完全出自孩子好玩和無知的天性,家長是否也會抱著保護天性的金科玉律,原諒她的行為?此例可以告訴我們:保護孩子的天性,只是家長偷懶的藉口。人性本善,但人性也有惡。

真正負責任的父母,應該監督和引導孩子變得善良和強壯,而不是成為規則和美好道德觀的破壞者。

和麗雲達成統一的意見,我們就擬定一個時間表:在兩歲前,就給夏輝準備單獨的小碗盤,讓他開始適應「有限的約束」。他可以選擇用碗盤,也可以用手抓,只要不「染指」其他餐具,大人就不阻止;而且,這個年紀的孩子喜歡用手抓東西,從發育、訓練的角度講也是好處的。但是兩歲之後,他就必須學會、而且只能用湯匙,絕不允許用手抓菜,因為這時他要開始知道這是不禮貌、沒有修養的壞行為。

過完兩歲生日,夏輝上桌吃早餐,又用手往盤子裡伸,臉上抹得全是油,還將手伸到媽媽那邊,嚷著要吃最大的那塊肉—他的盤子裡應有盡有,肉、青菜和水果已經足夠了。妻子像是有失憶症,像往常般笑了笑,繼續任由他胡來,好像全然忘記了約定—有多少媽媽都是這樣對孩子無原則地退讓?即使是最嚴厲的媽媽,也會偶爾覺得不必對孩子拘於小節。恰恰是這些不斷的讓步,縱容了孩子的壞毛病。

我頓時拉下臉,放下筷子,指著他的餐具:「輝輝,你的飯在這裡,吃完再讓媽媽給你盛,不能動手抓。」夏輝對我的警告視若無睹,繼續亂抓,還有意趴到媽媽腿上,拿她當靠山,用眼神挑戰我。麗雲拿他沒辦法,就說下不為例,這次就算了。我直接把他的小椅子拿到了牆角,蹲在兒子面前,提高音調,鄭重地對他說:「輝輝,現在你已經兩歲了,從今天開始,你和大人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碗筷,你呢,還有一個漂亮的小湯匙。你看,大人從來不用手抓飯,也不會伸手去抓別人的菜吃,輝輝也要和大人一樣,做個有禮貌的人呀!」

孩子到了這個年齡,雖仍聽不懂大人說話的每一個字,但道理他們是知道的,不過孩子有時會裝糊塗—孩子通常是裝糊塗的高手。夏輝把屁股一扭,嘴一嘟,說明他聽懂了,也生氣了。他很不服,先把頭埋進媽媽懷裡,埋頭「想」了幾秒鐘,接著就採取更加放肆的行為:他把自己的小湯匙扔到地上,狠狠踩了一腳,又將桌上大盤子裡的雞腿拿出來,甩到桌子對面的沙發上,眼睛不看我,繼續趴在媽媽懷裡。

我對他的懲罰是:站到牆角那個我已放好的小椅子旁邊,十分鐘之內不准吃飯。我還撤去他的餐具,並告訴他,這是他犯規應該付出的代價。

夏輝在牆角哭得慘烈,還好他知道是自己的錯,沒有放開嗓門大哭。妻子又不忍心了,她過去給他擦眼淚,小聲安慰他。媽媽的「袒護」讓他找到了保護傘,「哇」一聲大哭起來。不過,兒子還是站足十分鐘,然後回來重新吃飯。這時他發現他的小盤、小碗和漂亮的小湯匙都不見了,這個「打擊」顯然比罰站還要大,兒子急得團團轉,在餐桌上看來看去都沒找到,只好拉住媽媽的手,小心翼翼地看看我。他淚眼汪汪的表情,似乎已經明白了。

我和麗雲這次再告訴他講衛生、懂規矩的道理,他已經不再抗拒。

兒子在嘗到違規的後果,經過權衡,顯然選擇了「漂亮的湯匙和屬於自己的小碗盤」,放棄任性地在餐桌上胡作非為的壞行為。所以從兩歲起,夏輝經過短暫的反覆學習,很快就成了吃飯時讓人放心的孩子;他不但自己堅持用湯匙,學習用筷子,還會糾正其他小孩伸手抓菜的行為,並且嘗試給年長者夾菜。帶他回中國探親時,他會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先吃,博得大人的掌聲和讚揚。

難道這不是屬於孩子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事實證明,良好的行為教育,引發的是積極的連鎖效應,孩子能夠在成長中舉一反三,其他事情也會觸類旁通。

我知道生活中,許多父母面對夏輝這種情況,大多假裝打屁股,輕輕地拍一下他的臉,給孩子最直接的肉體懲罰,但卻不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以及兩種行為會為他帶來的不同結果。

華人向來相信嚴師出高徒,即使新時代還依然殘存有這種心理,並成為時時祭出的教子法寶。不是過度溺愛,就是過度嚴厲。這不僅沒有預期的效果,而且極不明智,往往適得其反。一方面,孩子害怕挨打,懼怕皮肉之苦,他會暫時不敢違逆家長的命令,但卻不明白家長讓他們做的事情,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另一方面,孩子會對體罰的家長產生心理上的疏遠,由畏懼到疏遠,這是一個不妙的心理趨向,意味著親子關係的悄然惡化。不少孩子在長大後,跟父親關係疏離,都與在童年時期對「父親的體罰、責?等暴力行為」印象深刻有關,這深深影響他的人格和情感發育,也向我們說明這樣的家庭社會化教育是失敗的。

我們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養成一些社會性的優秀品格,比如尊老愛幼、排隊、不說髒話、良好的餐桌禮儀等。孩子要透過「家庭實習」,具備成功的社會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優良品格,打下好的基礎。就像我對夏輝的餐桌教育,必須讓他在潛意識中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具,侵犯他人的餐具就是違規,在餐桌上動手動腳更是「粗俗的表現」,從而讓他知道潔身自愛的重要性。

對兒子,由於我跟妻子達成默契,把家庭生活當成社會生活的練習,所以夏輝對家和社會的概念始終沒有過大差異。他在外面跟小朋友打架,跑回家找爸媽庇護,我和麗雲會第一時間帶著他去認錯,不會給他任何卸責的機會;我們讓他知道,不要以為在外面闖了禍,就可以跑回家躲著。家長如果縱容孩子犯錯,只會讓他認為家庭是一個特殊環境,他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有最後的避風港,可以不必對任何錯事負責,因為家長會負責為他擺平一切,那他將來會有更大的麻煩。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他對未來的社會秩序會有很強的破壞性,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川飼郎,在教育女兒方面很有心得,曾將自己的育女經歷寫成連載漫畫的故事在日本發表。他有一句名言:「三至八歲的家庭生活,是孩子未來社會生活的模擬,錯過這個階段,孩子就會面臨長大後融入社會的難題。」

我非常同意他的觀點,他的女兒小幸美現在十四歲,表現得遠比同齡人成熟和有遠見。在一次前往東京拜訪的行程中,小幸美向我展現她的漢字書法,字寫得秀俊有力,卻又不乏靈氣外露的妙筆,顯示出她的心境極高。

川飼郎先生說:「對於八歲前的孩子,我更關注的是他分析問題的興趣和能力,並不介意他是否能記住天皇的生日,或者日本有多少年的歷史,又或者他能背誦多少古詩。孩子是天真的,但不可能永遠天真下去,他總要走進社會,那麼,為什麼父母不從他出生的那天起,就開始社會化的教育呢?」

家庭不但是孩子生命的搖籃,也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會怎樣理解這句話?你要做的既不是搖籃,也不應是催他快步小跑的棍子。

對人的一生來說,家庭教育既具有早期性,又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三至八歲是人生薰陶的開始,一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均在這個年齡層形成,像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一個人大致的性格特徵也在此時逐步定型。所以早期教育階段啟蒙的作用非常強大,往往會影響一生,所謂「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對於一個人的智力發展來說,如果把他本人十七歲達到的水準算當作100%,四歲時就達到50%,四至八歲又增加了30%,八至十七歲又獲得了20%。可見,三至八歲是一個人智力發展最迅速也是最重要的階段,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行的家庭教育效果良好,將非常有助於孩子早期智力的發展。而且顯而易見的是,家庭內的社會關係有時比社會還難以處理,只有讓孩子理解人與人關係的複雜與現實,它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才會變得簡單,否則暫時掩蓋,偽造一個假純真,只會讓孩子在長大後遭遇融入社會的苦惱,甚至出現嚴重的問題。

這就是父母的重要任務,將家庭與社會完美接軌,讓孩子在走入社會之前,就接觸到社會的基本層面,懂得遵守規則,早早練就那些能夠儘快融入社會,並且很好生存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