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歷史‧傳記VIEW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VIEW

【類別最新出版】
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
醫美大叔的戀愛腦摘除手術
【1書+1筆記】好好走向終點線:人生最重要的10個終活練習
25張命盤:25種精彩人生的課題與啟示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在遺忘之前:島嶼的集體記憶課程實踐手記(VP00130)

類別: 歷史‧傳記>VIEW
叢書系列:VIEW
作者: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團隊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06月09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78626353756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Chapter 4 打造一座串連世代的橋
採訪撰文:李微潤、受訪教師:翁淳儀

       
身為澎湖人,小時候常常看到部隊演習時,軍人會上門來討些水裝在水壺裡。他們的態度客客氣氣的,表明自來水也行,不一定要提供燒開的水,但我總會想要拿出家中沁涼的檸檬水招待。

後來我在榮工處(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開始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接著到高雄市瑞祥高中擔任教官,與軍人的緣分不淺。加入島記行列後,時值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我結合左營的單身榮民之家,進行了《榮民爺爺之時代臉譜》計畫與系列課程。

回顧《榮民爺爺的時代臉譜》這個計畫,像是打造一道橋,讓兩個世代能夠相遇;當學生走向榮民爺爺,所帶回的故事,溫暖美麗得出乎意料之外,讓我想要好好珍藏在心裡。
    
說是造橋,一開始比較像是「登山」,要將青澀的青少年帶領到飽經風霜的世代面前,得做好行前準備,而「了解」是關鍵。行前,孩子們有諸多憂心,例如擔心自己不會講臺語,殊不知榮民之家的爺爺們來自中國各個省分,跟自己一樣聽不懂臺語。於是我邀請榮民之家的負責人來課堂,從「榮民是誰」講起,讓孩子一步步邁開認識他們的步伐,再著手設計學習單,讓孩子們知道如何與長輩相處,可以為爺爺們做些什麼。
    
二○一五年十一月,兩個世代初次相遇了。學生們前往榮民之家打掃環境,陪爺爺們下象棋,吹奏直笛給他們聽,做手工皂送給爺爺們,純粹而直接地陪伴與付出,回來之後,學習單上滿滿都是心得。

隔年二月,我再度安排了第二次探訪,並且與國防教育結合,讓距離戰爭很遙遠的孩子們,近距離聆聽走過戰場的爺爺們訴說自己的人生故事。這次孩子們的回饋更熱切,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一直辦下去。

原本半推半就的孩子覺得到榮民之家好有意義;原本寡言的孩子在爺爺面前很有話說。孩子們實際接觸後更了解他們,也從爺爺們的故事裡找到線索與方向。

世代之間像是擁有了一年一會的默契,沒有出現在爺爺眼前時,學生們就在課堂上學習、發想,可以在下次見面時為他們做些什麼,並且深入研究這些「活歷史」親口描述的歷史。歷史老師、美術老師紛紛加入,一起探討歷史、教授學生繪畫,指導他們田野調查與訪談的技巧。
    橋梁建立之後,許多事情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孩子們已經不只是陪伴,更發揮了超乎預期的溫暖與誠懇體貼的力量。在爺爺們走過的時光隧道裡,他們彷彿並肩同行,被爺爺們的故事一路牽引著。

歷史課本沒說的事
    
我曾經在學生的學習單上看到榮民爺爺留下的文字:「抗戰史,我說,你聽,願意嗎?」這些故事鮮少在歷史課本上出現,但卻讓學生們明白,榮民歷史從來不是那麼平面。說一千次「國防安全很重要」、「要珍惜爸媽的嘮叨」,都不如實際把孩子帶到爺爺們面前聽一次故事。
    
眼前扯開嗓門雲淡風輕說著過往的爺爺,曾經被重傷的戰友拜託,「賞我一個痛快、把我殺掉吧!」有個爺爺曾經與子彈僅有分毫之差,生死就在一瞬間。

處在錯綜複雜的大時代裡,命運半點不由人。有個身為臺灣人的爺爺被日本總督府徵召到中國打仗,面對的是曾與自己同樣國籍的士兵。當時一個禮拜三天打仗、三天休戰,週一三五打仗時,彼此是相互廝殺的敵人;週二四六休戰時,大家是一起去溪邊玩的朋友。據說日本戰敗時,中國士兵還會送臺灣士兵去港口,對他們說再見。 
   
當人生遇上殘酷的戰爭,夢想又算什麼?

學生們嘗試問了爺爺這個問題,得到「我想回家」、「我想再被爸媽叨唸」的答案。或是一句:「明年還可以來看我嗎?」

孩子們的出現,讓榮民爺爺笑得很開懷,收到學生贈送的手工皂,他們捨不得用,把它珍藏起來。
    
記得曾經有個學生跟我說:「爺爺是我的知己,跨越了很長世代的知己。」
    
島記課程進行了數年,有位連續跟了三年計畫的學生,每年都會為爺爺做個小房子模型,推著坐在輪椅上的爺爺出門逛逛。
    
有個爺爺跟一位內向的孩子特別有緣,他讓孩子跟著到房間,像祖父對待孫子一樣,想要給學生最好的禮物。

學生離開榮民之家後哭了。我問他:「是不是看到爺爺的房間很難過?」學生重重地點頭。

爺爺住在沒有廁所、簡簡單單的八人宿舍,令學生不解的是,為什麼爺爺會住在這樣的空間裡?
    
他們努力想為爺爺多做些什麼,這群外省爺爺們喜歡吃家鄉的涼粉,於是研究他們的家鄉料理怎麼做。因為爺爺,他們開始碰觸長照議題,查找防止褥瘡的資料;他們演奏樂器,讓不愛說話的爺爺跟著打拍子;他們畫完爺爺的肖像,把訪談結果做成明信片,讓爺爺可以指著作品說:「那個是我,我從沒被寫過、沒被畫過。」

這些畫後來還集結成展覽作品,在MLD台鋁生活商場展出。
  
有個小女生採訪的爺爺跟自己的母親來自同一個家鄉,因為課程計畫,她開始研究軍人身邊的女性角色,探索身為軍人的外祖父與外祖母之間、本省父親與外省母親之間的故事。在臺灣出生、從小不喜歡被稱呼為外省人的她,開始梳理自己的身分認同問題。還有學生研究了這段歷史後,將它寫成小論文,並且得獎。

有孩子在畢業多年、輾轉得知榮民爺爺離世的消息後,發來訊息,說他想去送爺爺最後一程。
    
榮民爺爺們的人生讓學生們產生力量,而讓我持續寫公文、設計課程、做行政協調、申請經費等繁瑣事宜的動力,則來自這群可愛的學生們。從他們身上,我看到兩個世代如何把彼此放在心裡,如何溫暖地惦記著彼此的人生。

最近一次的一年一會是二○二一年十二月。課程計畫一開始時,參與的榮民爺爺們有八十幾位,最年輕的是八十幾歲,二○二一年末只剩下十幾位。他們大部分是坐在輪椅上被推來,內心一時百感交集,我深刻感受到這一頁歷史,快要被翻過去了。
    
當年國民政府撤退時,有些榮民來到泰北、緬甸、寮國等地,在那裡落地生根。二○二三年初,因緣際會之下,我前往泰北的學校服務,教導軍人的後裔學中文,見證了歷史的蒼涼與無常。
    
島嶼需要一座橋來連結四通八達的交通,而島嶼的記憶課程也有一座橋,就是用前人的故事,譜成的生命故事。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