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文史通義(XO0057)──史筆與文心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喬衍琯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44頁
ISBN:957131851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



  書摘 1

文史通義簡介

《文史通義》六卷、《外篇》三卷、《方志略例》三卷、《校讎通義》三卷、《外篇》一卷,清章學誠撰,今據民國69年臺北市華世出版社編印本。

本書約在清乾隆37年,章氏三十五歲時開始撰寫,到嘉慶元年,章氏生前使已刊行一部分。身後多次刊行,內容也很有出入,華世編印這個本子,很能符合章氏撰寫的本意。

《文史通義》內篇分別論述章氏對群經、史學和文辭等方面的見解,外篇多是書信和少許的序跋,以討論文史的居多,和內篇相發明。

《方志略例》多收章氏編撰的方志的敘例,就是章氏所修方志的體例。最後七篇則是批評前人所修方志的得失,也是從體例方面著眼。

《校讎通義》是章氏對目錄學的見解,也批評了《漢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等所有的錯誤。

.緒言.

一、 章學誠的遭遇

我國學術史,大約可分為漢學和宋學兩大時期或派別。清代從顧炎武起,到了乾嘉時期(約西元十八九世紀),以訓詁考據為主,標榜復興漢學,實在不妨說是「清學」。形成一股莫之能禦的潮流。章學誠便生在這一時期,他生於乾隆3年,卒於嘉慶6年(1738-1801),卻不甘心隨波逐流,甚且屢次強調為學不可趨風氣,貴在有精思卓識。他修了若干方志,纂修《史籍考》,撰有《文史通義》、《校讎通義》、《方志略例》等。提出「六經皆史」、修史當重義例、史學著作和史料有別、要能「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方志所重在文獻,不在沿革、為文貴在成一家之言、文集出而諸子亡等說法。當時少有人能認識他這些卓識高見,因而不僅鄙視,甚且反對。可是後來漸漸受人注意,到了近年,益發受人重視,從而有了很多討論、研究章學誠的文字,而他的一些學說,也有了影響。譬如他六經皆史的學說。自古相傳修史的體裁有三:編年、紀傳、紀事本末。他特重最晚出的紀事本末體,恰好和西方人撰史的體裁相合,形成一枝獨秀的情勢。這實因他見識遠大之故。

但這樣一位歷史性的人物,一生卻有很多遺憾。

終其一生,貧困交迫,懷才不遇。雖勤於著述,而生前便多遭庸俗之士竄改,復多散佚,其畢生心力所注的《史籍考》,更是亡佚失傳。

身後其學術上的成就,始漸有人注意,而直到近百餘年間,西風東漸,學術研究的目標和方法,都起了很大的變化,由於和章氏的主張,有若干近似之處,加上外國人的引導,形成中外合流。筆者有兩個假設:

一、如果在章氏的時代,國人能體認章氏的主張,從而發揮、實踐其說法,當西學東漸時,是不是會因早有準備,而在迎合西化方面,因差異減少,而降低了衝突的程度。

二、如果不是西學東漸,章氏的主張,是否在身後不到百年,便能走出冷凍庫成為顯學。筆者對這兩個假設,不打算在這裏直接寫出個人的淺見,但讀者如願稍稍翻閱本書,當能得到答案。

二、章氏遺書

章氏的著作,生前便曾刊行了一部分,如《文史通義》等。而散佚之餘,此後曾多次刊行,然全景零星篇章,而以校讎、文史兩通義為主。民國9年,浙江圖書館得會稽徐維則鑄學齋所藏鈔本遺書十八冊,編為《章氏遺書》二十四卷,鉛印行世。民國11年,吳興劉承幹,取沈子培所藏王宗炎實齋遺稿原編,加上所得已刊、未刊諸書,分為正編三十卷、外編十八卷、補遺及附錄各一卷,搜羅較為完備,由嘉業堂刊行、世稱嘉業堂本。而同一年,四川省立圖書館圖書集刊,載有「章氏遺書逸篇」,即係補其所遺。民國62年,臺北漢聲出版社影印嘉業堂本據以增入。

錢穆先生在北京大學講學時,曾從書賈處得到抄本章氏遺書,其中有十七篇為嘉業堂本所未收,也有幾篇文字比刊本所收的文字較多。民國67年,臺北華世出版社印行余英時所著《戴震與章學誠》,曾附於卷末,僅有十四篇。今後倘印章氏遺書,當據漢聲本,而附錢氏所輯佚文。那麼傳世的章氏遺著,便大致完備了。

三、 文史通義

章氏遺著,既以《文史通義》和《校讎通義》,最為世人所重,印行的本子也最多。各本之間,卷帙多少,編次前後,文字取捨,每有出入。民國69年,臺北華世出版社,印行新編本《文史通義》,計內篇六卷、外篇三卷,又《方志略例》三卷、《校讎通義》內篇三卷、外篇一卷,附「序跋碑傳」等十餘篇。

所收文字,除嘉業堂本外,並增補遺文,又兼收《方志略例》和《校讎通義》。章氏撰寫《文史通義》的本意,原包含方志和校讎,所以華世本能符合章氏的原意。《文史通義》的傳本雖多,但以華世本為能探求著者旨意,因此筆者撰寫本書,便據華世本。間有引用到華世本以外的章氏著述,全據漢聲所印的嘉業堂本。

章氏生前,便有些贊成或反對他的人,為文商量討論。到了身後,更有些碑傳和刊書序跋。這些資料,都散見於各家文集或筆記,但所論事項,都是局部而簡略的,所以並未為世人所注意。要到民國初年日本內藤虎次郎的《章實齋先生年譜》問世,才為「章學」開了頭。

四、 章實齋年譜

內藤氏所撰的章氏年譜,刊載於《支那學》卷一第三、四號,時為民國9年。胡適因其「太簡略了,只有一些瑣碎的事實,不能表現他的學說變遷沿革的次序」,因而做一部詳細的《章寶齋年譜》。這部新譜中有幾點新的體例,胡適是這樣說的:

第一、我把章實齋的著作,凡可以表示他的思想主張的變遷沿革的,都擇要摘錄,分年編入。

第二、實齋批評同時的幾個大師,如戴震、汪中、袁枚等,有很公平的話,也有很錯誤的話。……這種批評,不但可以考見實齋個人的見地,又可以作當時思想史的材料。

第三、向來的傳記,往往只說本人的好處,不說他的壞處。我這部年譜,不但說他的長處,還常常指出他的短處。

這一年譜脫稿於民國11年初,嘉業堂本章氏遺書還末刻完,所據材料有限。

這時,姚名達也研究章氏一家之學,並受業於梁啟超。梁敏超的卓識精思,則比胡適接近章氏。姚名達的成果,略述如下:

一、改編章氏遺書:用新的分類法去改編,把人家批評或記述章氏的文章都附在後面,使讀者能得到整個的瞭解。

二、作章氏著作年表。

三、作邵念魯和朱笥河年譜:章氏最推崇邵念魯,並和他的後人邵晉涵時相過從。而朱氏則是章氏的業師。

四、增補胡適所撰的《章實齋年譜》。

這一增補章賞齋年譜,再經胡適校閱,加上也曾研究章寶齋的何炳松序文,於民國17年由商務印書館印行。當時胡、姚、何三氏和而不同的精神,很令人欽佩,最值得我們今天效法。胡著姚補的年譜,不到十萬字,行文甚為簡潔,很合於章氏論文貴簡約的意旨。

胡適後來便不曾再對章氏的生平和學術,有所論述。而姚名達則在此後撰有《目錄學》、《目錄學年表》、《中國目錄學史》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和章氏的校讎之學相近。然而相去雖僅百餘年,治學和著述方式已有相當的改變,所以他的書中論及章氏的地方並不多。姚氏不幸於民國31年,在江西戰地殉國。

說到梁啟超,他在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很推崇章氏,卻未加以論述,而說要另外專門寫一學案。結果沒有寫出來,很是可惜。梁氏治學,多精思卓識,不喜作瑣屑考訂,其範圍兼及文史,和章氏正相近,實是撰章氏學案的最適當人選。有志於此而未著筆,是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

五、錢穆、余英時、羅炳綿的批評

錢穆先生也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係分人敘述,其第九章便係論章學誠。章氏的六經皆史、通史優於斷代史、推崇紀事本末體、強調《漢書.藝文志》的諸子之學出於王官、校讎之學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等主張,全都為錢先生所贊同。所以錢先生對章氏的學說,有深契於心之感。且論到章氏史學,並不如他所自述的,是得自王陽明,而係受到《漢書.藝文志》的影響。

錢先生另有《中國史學名著》一書,係在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班的講稿,論述《尚書》以下的史學要籍十多種,其最後一個半講次,便專論《文史通義》。行文要比近三百年學術史淺近易讀。對章氏在史學上的成就,也是推崇備至;可知前後五十年間,他對章學誠的評價並無改變。

錢先生可說是章氏的知音,其門下士也有治章氏學術而有專門著作的。如羅炳綿有「史籍考修纂的探討」、「章實齋的校讎論及其演變」、「章寶齋對清代學者的譏評》等文,都收入其《清代學術論集》中。

錢門另一高足余英時則撰有《論戴震與章學誠》一書,內含「章寶齋與戴東原的初晤」「章寶齋的史學觀點之建立」「章實齋的六經皆史說與朱陸異同說」等五篇,分析戴氏對章氏學術上的刺激與影響。

六、董金裕、羅思美的批評

董金裕先生有《章實齋學記》,分述其:一、生平。二、學術思想。三、治學態度。四、交遊考。五、著述考。六、經學。七、史學。八、文學。九、校讎學。其中多引章氏原著、論述文字,也用淺近文言。所論則採用傳統的有褒無貶方式。

羅思美有章實齋的文學理論研究。其前半也綜述章氏的生平和學術思想。後半論述章氏關於文辭的觀點,而採習用的「文學」這一名稱。

關於章氏中英文論著,已到了汗牛充棟的地步,上面只是舉其數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