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香海出版社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因書而貴 因書而富
邁向光明與希望的新願景/心保和尚 佛光山現任宗長
腹有詩書氣自華/依空法師 佛光山文化院院長
讀書中有遊戲/ 簡靜惠 臺灣PHP素直友會總會長
幸福與希望讀書會/柴松林 《人間福報》總主筆
閱讀/洪蘭 台北醫學大學及中原大學講座教授
參加讀書會 人生更美好/方隆彰 人文教育工作者
書香滿人間/覺培法師  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
「讀書會」如星火般點燃閱讀研討的熱情/滿謙法師
讀書會帶領討論法「聞、思、修、證」/覺培法師

香海出版社

【類別最新出版】
吃齋唸佛的老奶奶
星雲說喻 中英對照版 2 Bodhi Light Tales:Volume 2(附QR Code線上音檔)
等待一朵蓮 挺水而出
人間佛教研究 第12期
菩提伽耶那一夜


生活有書香2:悅讀人間好滋味-人間佛教讀書會20週年(YA12703)

類別: 香海出版社
叢書系列:香海出版社
作者:佛光山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
出版社:香海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23日
定價:310 元
售價:245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88頁
ISBN:978626967820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因書而貴 因書而富邁向光明與希望的新願景/心保和尚 佛光山現任宗長腹有詩書氣自華/依空法師 佛光山文化院院長讀書中有遊戲/ 簡靜惠 臺灣PHP素直友會總會長幸福與希望讀書會/柴松林 《人間福報》總主筆閱讀/洪蘭 台北醫學大學及中原大學講座教授參加讀書會 人生更美好/方隆彰 人文教育工作者書香滿人間/覺培法師  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讀書會」如星火般點燃閱讀研討的熱情/滿謙法師讀書會帶領討論法「聞、思、修、證」/覺培法師



  讀書會帶領討論法「聞、思、修、證」/覺培法師

前言

一般讀書會帶領人往往會遇到一個瓶頸,就是不知如何有效的提出討論與思考,不知道如何引發成員的發言;也因此,團體中成員們會出現冷場,或少數人話不斷而忽略了其他成員的參與感。許多讀書會召集人雖然在成立時大費周章地熱心準備教材、慎重考慮讀書的環境、呼朋引友的找人加入讀書陣容,可是,一段時間後因為流於形式化的閱讀,最後導至成員們一一的流失,而原本熱忱服務的召集人也因此受到挫折而打退堂鼓,一旦對推廣讀書會的理想破滅,鮮少再提起成立讀書會的樂趣,實至可惜。

帶領討論法之緣起

讀書帶領討論法最初源於陳怡安教授的「意識會談法」,其內涵無非將生命底層重重起落的思緒,藉由有次第的引導及不斷的會談中層層開發,漸而明朗。從會談中學習傾聽生命內在的聲音,再從對話中引發每個人內心積厚豐富的生命體驗。這種透過「會談」的方式激發內在「意識」的心靈活動,經過深度的啟迪與開展,可以說成了讀書會中相當精彩而且深度對話的引擎。

「意識會談法」的理論與實踐,由素直友會簡靜惠老師以及方隆彰教授的大力推崇後,在讀書會帶領人的初階培訓中,幾乎使大眾如獲至寶,尤其解決了許多讀書會帶領人的瓶頸,在經過四個層次的討論,使一篇原本不起眼的文章,因而活潑生動了起來。

「人間佛教讀書會」在成立二十年以來,感謝陳怡安教授全然地傾囊相授這套幾乎符合佛教的「聞思修證」的「意識會談法」,並且透過簡靜惠老師一年多來數十場的培訓指導,尤其從中見識到其充滿熱忱、尊重包容的內涵展現,以及方隆彰教授精彩的四層次理論說明,使人間佛教讀書會在推動帶領的方法內涵上有了更豐富的資糧。

什麼是「聞思修證」討論法?

稟持著「人間佛教讀書會」總會長星雲大師的理念,希望讀書會透過人人皆可發言,人人皆為老師的互動學習法,使大眾從不敢啟口到侃侃而談,不僅能夠談得活潑,還要談出思想、談出彼此不同的生命觀。尤其對於經典的深入,不僅要能消文解義,還要懂得與修行體證作前後事理的呼應,如此方能使佛法從「讀過」、「讀懂」、「讀通」到「讀透」,使閱讀者更能夠具備實際佛法的領悟與體證。總會長星雲大師常云:「生活之外,沒有修行。」如果深入經典無法回歸到自身的生命而受用,佛法終究只是「說食數寶」,徒增知識的累積而已。也因此,承襲了陳怡安教授「意識會談法」的教學,再融合佛教修行次第的理念,「聞思修證討論法」因應著所有在自覺路上,有心深度閱讀的大眾而生。

「聞、思、修、證」是學佛者從初發心到獲得清淨智慧的四個階段。佛法中的「聞」,指的就是多聞熏習、勤學佛法;「思」,就是對所聞的佛法,再加以深入思惟,彼此會通;「修」,就是將所聞所思的內涵,實際在生活中作不斷地修正,從靜中養成動中磨鍊裡了解佛法的真義;「證」,就是身口意業經過不斷修正後,最後所體證到的般若實相。

所謂「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無論學佛再久,聽「聞」佛法再多,若不能深「思」、不斷地「修」正,終究無法體「證」佛法的真義。這樣的理念,其實正是佛陀在許多開示弟子的經典中,所看到學佛者正確的理念與精神。人間佛教讀書會為了使大眾能夠在閱讀經典中契理契機,更希望透過成員彼此的對話,談出每個人一生裡最踏實的修行體驗。透過「聞思修證」四層次的帶領,尤其讓讀書會的成員,對於佛教名相的解釋,不再以名相解釋名相,甚至空中談玄說妙。有了次第的討論、深度的省思後,再回到與自己的生命相契,這樣的佛法才是真正屬於自己受益的佛法,也才是道道地地、親嘗法味的佛法。

一、「聞」:直觀客觀性問題——你看(聽)到什麼?

「般若」來自每一個生活細節的洞察中,打從「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的直觀性客觀問題,將最原始的基本材料作初步的消化,才能進入核心的討論。讀書會的帶領中,有些人往往不敢開口,或不知從何談起,往往因為還來不及對文章作正確的消化與咀嚼,更談不上其個人的心得學習。尤其一般常見的帶領方式:「讀後的心得是什麼?」諸如此類令人一下子無法抓到方向的問話,只有增加成員的心理壓力,漸漸產生害怕與遠離。

也因此,第一層次的「聞」乃是將文章內容所提供的重點轉化成疑問句;文章怎麼說,帶領人藉疑問句而提問,使參與者很快地進入文章內容的要義,並且毫不畏懼地反應回答,如此一來,成員不但養成「開口」的習慣,也能讓尚未掌握文章內容的成員很快進入狀況。尤其一旦是自己回答的話,印象便會特別的深刻。

二、「思」:感受性思考問題——你想到(感覺)到什麼?

所有的文章如果要進入核心,先要讓成員與文章內容起共鳴。一篇沒有產生任何感覺、感動的文章,勢必無法深入討論,更無法產生與他人分享經驗的動機。所以在第二層次「思」的討論中,帶領人必需將問題引導至個人感受的層面。例如:「哪一段文字對你的印象最深?」「你覺得作者所提到的○○人物是怎樣的性格?」「為什麼作者要這麼說?」「如果換成是你,你會採取怎樣的反應」「作者這麼說,你認為呢?」……

這些沒有所謂答對或答錯的問題,主要引發參與者的思考力,並且對客觀材料作進一步的感受與聯想。尤其將人物由平面的名字轉為立體的高矮、胖瘦、性格……增加成員對整篇文章的覺受力。再從人物的角色對調,使成員自身加入文章所敘述的過程,可加深不同立場所觀照的反應。一般人對讀書往往只是「讀過」而已,但是讀過不一定「讀懂」,要讀懂作者的意思,或讀懂客觀材料的深意,必須透過有效的思惟。沒有任何覺受與思惟,讀再多的書也無法進入自己的生命。

一本書或一部經典,我們是否看到其時代的景況,或發生過程的生動畫面呢?無論是佛陀對弟子的開示,或是師徒對話的應機,透過層層的聯想與思惟,可以讓讀者更清晰地掌握其背後所要闡述的教化精神。一篇文章有了思惟與聯想,可以生動活潑,也可以產生內在的感動。

沒有感受,不會產生共鳴;沒有思惟,不會有深度的體會。讀書會帶領討論第二層次的目的正是為了引發更多的感受與思惟。

三、「修」:經驗價值性問題─你反省(自己)到什麼?

所有的佛法,都必需回到自己的生命經驗來作印證;同樣的,所有文章的主旨都必須扣緊著自己走過的生命經驗,作一深度的對話。佛陀說得再多,也只是佛陀的體證,如何成為自己的,就得誠實徹底的自我省覺。很多人在佛教名相的解釋中,堆積了更多的名相,當問題問到「你生活中體驗過這樣的道理嗎?」而無法作答時,就知道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明白。

佛法只有「說」是不夠的,佛法是要被參與者所驗證,而且是不斷地修,不斷地體驗而證得的。如同「知道」佛法如醍餬妙味是不夠的,「知」的徹底就是實際的親嘗才算數。沒有親嘗人生酸甜苦辣,無法知道人情冷暖的道理;沒有反省自己走過的路,說過的話,不能明白身口意的業力原理。文章一旦討論到自己的生命與體驗,就會把整個讀書會的精神帶到核心。讀書再多,沒有比回到自己價值體系與人生觀來得切實了。這個層次的問題往往是「作者這麼說,能不能談談你有過類似的經驗嗎?」「你如何因應當時的情形?」「學佛前後的你對同樣的事件有什麼改變嗎?」

不斷地給成員回思反省自己走過的經驗,將是學習成長最好的契機。尤其當彼此分享著生命經驗時,會拉進近成員們的了解,一旦成員的感情建立在彼此的了解互助時,這些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同參道友」。

有些人因為成長背景的緣故,產生負面悲觀的認知,在第三層次的討論時,帶領人正好可以藉從對話中由較樂觀、正面、積極的發言者,引導負面、消極、悲觀的人重新找回希望。也因此,有人認為讀書會,可以協助只活在象牙塔裡的人,讓他們看到更多的人生、更多不同的觀念、更多積極面向的思考。對於深入佛法的領域者,我們更要回到實際的生活經驗來作修正,到底如何修?如何轉染成淨?轉愚為智?轉闇為明?都可以透過第三層次的討論,作更深入細膩的回應與釐清。

四、「證」:領悟性實證問題——你悟到什麼?

當文章討論到最後,一些人已經找到了新的人生觀念,或者解決煩惱更好的方法。這時候帶領人問到:「你在這篇文章的討論中,最後悟到什麼?」這是對於討論的過程作一收場的結論。一旦開放了的討論,必須要在文章的核心價值作深度的對話,一旦對話有了核心,就能掌握到自己學習中最後的精髓。「請用一句話來告訴我們您今天學習到了什麼?」或者因為一連串的反思,而找到新的人生觀念或生活態度:「從今天的討論後,對於未來,您要如何重新規畫自己的生活?」

也因此,帶領人在第四個層次的帶領中最為重要,要將今日討論的重心作一整理、歸納與回應。當每個人談出他對整篇文章以及討論後所產生的啟發與學習,其時就如「倒吃甘蔗」的心情一樣,愈吃愈甜。這個層次討論的目的,是給每個人有了自覺的方向與具體實踐的方法,對於佛法的體悟,到這裡才算是推上了一步;至於未來如何再修再證?到這裡才有了一點方向與眉目。

「聞思修證討論法」是提供讀書會的帶領人,有一思考討論的依據,其層次有時從二至三,偶爾又會從三而返二,其討論完全依團體成員的思想流而自然發展,但是背後卻有其方向而進行。許多人將層次學會了,卻忘記了整個讀書會最重要的價值是在其帶領的精神,一個帶領人若能具備傾聽、接納、尊重、包容等態度,同時以生命的感受去敏銳觀察參與者的感受,必然使成員敢開口、能開口,而且言之有悟。

「人間佛教讀書會」從二○○二年一月一日成立至今,雖舉辦了兩千餘場的培訓,但是對於帶領人是否真正得心應手,實在猶有掛心,也因此,總部特別利用封山期間一個月,將佛教名相、義理、人物等主題,一一結集成書,以作為帶領人的參考手冊,一者期望所有帶領人有練習帶領版本的來源,二者希望所有初發心參加讀書會的朋友們,藉此找到讀書討論的有效的方法,並且聆聽到每一個不同生命的精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