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社會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目錄
導讀
推薦序1
推薦序2
緒論1
緒論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作 者 作 品

決斷2秒間
引爆趨勢
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

譯 者 作 品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典藏紀念版〕
貪婪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
價值行銷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獲利關鍵
華爾街世紀
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祕
中國熱
麥肯錫中國投資報告
引爆趨勢
我的財富以秒計:無線通訊鉅子麥考傳奇

社會學

【類別最新出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台灣生態家庭:六個女性、環保與社會運動的民間典範
擺脫市場的自由:自由市場的公義思辨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 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


引爆趨勢(BE0072)──舉手之勞成大事
The Tipping Point :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類別: 社會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譯者: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8月17日
定價:230 元
售價:18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4頁
ISBN:9571331678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目錄導讀推薦序1推薦序2緒論1緒論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緒論1

1995 年初,是美國傳統梳毛膠底軟鞋 Hush Puppies 由黑翻紅的引爆點。

這個廠牌的鞋子原本已被消費者打入冷宮,卻在這段時間裡鹹魚翻身。之前每年只能賣出將近三萬雙,而且販售地點都在偏遠地區或小鎮裡的雜貨店。就在廠商華佛林(Wolverine)公司考慮要逐步停產這款曾讓他們一砲而紅的鞋種時,突然發生一件怪事。公司的兩位高層主管巴克斯特(Owen Baxter)及路易士(Geoffrey Lewis),在時裝秀遇到一位來自紐約的造型師,後者告訴他們,傳統的Hush Puppies 軟鞋在曼哈頓市中心的俱樂部及酒吧非常搶手。「他告訴我們,在東村(Village)、蘇活區(Soho)都有二手轉售店,甚至還有人會到傳統的雜貨店大批蒐購。」巴克斯特和路易士起初有點摸不著頭緒,懷疑這麼老土的鞋子竟然也能夠絕地大反攻。路易士回憶,「有人還告訴我們,連米茲拉希(Isaac Mizrahi)也穿這種鞋子。不過,老實說,當時我們連米茲拉希是誰都不知道。」

到了 1995 年秋季,這股熱潮越演越烈。先是設計師巴特列特(John Bartlett)打電話來,詢問能否在春季時裝發表會上使用 Hush Puppies。曼哈頓另外一位設計師徐安娜(Anna Sui)也來電,希望在發表會上穿著這款軟鞋;在好萊塢擁有一家服飾店的洛杉磯設計師費茲吉拉德(Joel Fitzgerald),也請人打造 Hush Puppies 的代表物——一隻 25 呎的充氣獵犬模型的矮腳長耳獵犬。而當他還在裝潢內部、正準備把貨物上架的時候,演員霍曼(Pee-wee Herman)就走了進來,當場要求買好幾雙Hush Puppies。費茲吉拉德說:「這完全是口耳相傳的效果」。

華佛林公司在 1995 年賣掉 43 萬雙傳統的 Hush Puppies 軟鞋,翌年銷售量達到 4 倍,一九九七年賣得更好,最後美國年輕男子幾乎人腳一雙。96 年時裝設計師協會在林肯中心舉辦晚宴,選中 Hush Puppies 為年度最佳配件,軟鞋製造公司總裁、名設計師卡文.克萊(Calvin Klein)及唐娜.凱倫(Donna Karan)同台領獎,該公司總裁可能是第一個承認軟鞋大賣,並非公司策略成功的人。而 Hush Puppies 突然掀起一股熱潮,始作俑者竟是紐約東村及蘇活區的一些小鬼。

引發這股流行趨勢的青少年,當初並非故意為 Hush Puppies 打廣告。他們就是因為沒人喜歡穿這款鞋,才穿得很高興。這股流行趨勢傳染給兩位時裝設計師,他們隨後利用這雙鞋子推出新的高級流行服飾。 Hush Puppies 原本只是配角,不過,在 1 年之內,竟然反客為主,無心插柳柳成蔭,其重要性超越某個臨界點,終於脫穎而出。整個過程為何?一雙 30 美元的鞋子,原本只是曼哈頓流行一族及設計師的最愛,如何能在兩年內席捲全美國所有大賣場?

紐約犯罪率的引爆點

不久之前,紐約市最貧窮落後的布朗區及東區,一到夜幕低垂,街道上就空無一人,彷彿鬼城。普通上班族晚上不敢走在人行道上,小孩子也不敢在路上騎腳踏車,老年人更不敢坐在門前台階或公園的長條椅上。布魯克林區街上到處是毒品交易,黑社會械鬥也時有所聞,大部分的人晚上都躲在自已屋子裡,以保安全。1980 到 90 年代初期在布朗區服勤的警員都還記得,只要天一黑,警用無線電就充斥該地區的暴力及犯罪事件回報。1992 年紐約市發生2,154 件謀殺案,及 626,182 件嚴重犯罪,主要就是發生在布朗區及紐約東區。不過,這時候怪事發生了,在某個神祕的關鍵點上,犯罪率開始不升反降。 5 年內,謀殺案件減少 64.3 %,只剩下 770 件,犯罪案件也減少將近一半,成為 355,893 件。布朗區及紐約東區的人行道上又是人滿為患,腳踏車也重現江湖,門前台階又看得到老年人了。布朗區派出所的督察梅薩德里(Edward Messadri)說:「以前就像在越南的叢林裡,常常會聽到連續幾聲槍聲,如今我再也沒有聽到過槍響聲。」

治安好轉,紐約市警察局的說法是,市警局大幅調整策略的結果。犯罪學家也提出毒品交易銳減,及人口老化兩項原因。同時,經濟學家也指出,紐約市經濟在 90 年代逐漸翻揚,原本可能犯罪的人口得以進入就業市場。社會問題的生滅起伏雖有傳統的解釋,不過,最令人信服的是,在東村青少年一手主導下, Hush Puppies 居然浴火重生。毒品交易、人口結構及經濟復甦等改變屬於長期趨勢,美國各地都出現這類變化;但這不一定能夠解釋為何美國其他城市犯罪率下降,更不見得是紐約市犯罪率大幅滑落的原因,尤其為何這些現象在很短的時間內接二連三地發生,似乎也找不出理由。至於警方,雖然貢獻卓著,但是警方改變策略的幅度,和布朗區及東區等地變化的幅度,顯然難以相提並論。畢竟,客觀條件只是逐步改善,但紐約市的犯罪率卻是大幅滑落。光憑若干經濟及社會指標的變動,如何能讓謀殺率在 5 年內下降 2/3?

引爆點的形成

《引爆趨勢》詳載了一個觀念的形成,這個觀念非常簡單,但它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趨勢的急流、犯罪的波動起伏、一本沒沒無聞的著作,如何脫胎換骨成為暢銷書、青少年吸菸比率的高漲、某個口耳相傳的現象,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他被視為像流行病似的變化。事實上,觀念、產品、訊息及行為傳染散播的模式就和病毒一樣。

Hush Puppies 鹹魚翻身、紐約市犯罪率大幅滑落,都是流行病學的最佳典範。表面上,兩者的關係不大,事實上,骨子裡卻有共同的模式。首先,它們都屬於傳染行為。當初並沒有人為 Hush Puppies 打廣告,告訴民眾這種傳統軟鞋很酷,大家應該穿這種鞋子。這些青少年只是走到哪、穿到哪,無論是到俱樂部、咖啡店或者走在紐約市中心,他們都穿著 Hush Puppies,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他們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流行觀。Hush Puppies「病毒」也經由他們傳染給更多人。

紐約市犯罪率大幅滑落,也是一樣的道理。我的意思不是說,原本打算在 1993 年犯下謀殺案的人,突然集體決定不再犯罪;也不是警方出奇招,化解許多原本可能會造成人員傷亡的犯罪案件。而是警方或新的社會力量已經能夠左右小部分犯罪案件中的嫌犯,他們開始覺得昨非而今是,這種改過向善的態度也感染到其他潛在的罪犯。總之,紐約市許多人在很短的時間內都受到一種反犯罪病毒的「感染」。

上述兩個例子還有一個共同特色是,小小的動作竟然造成很大的轉變。紐約市犯罪率大幅滑落的可能原因,都是一些不太起眼的轉變。毒品交易量不再成長、人口結構略微老化、警察績效稍微提升,但結果卻相當戲劇化。Hush Puppies 也是一樣。在曼哈頓市中心穿 Hush Puppies 的青少年人數應該不多吧?20 人?50 人?充其量100 人吧?但是他們小小的動作,竟然一舉開創全新的國際流行趨勢。

最後,上述兩例都不是慢條斯理地成形,而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蔚為風潮,而且沛然莫之能禦。觀察紐約市從 196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末期的犯罪率走勢圖,整個走勢像一道拱門,就可以一目瞭然。 1965 年紐約市發生 20 萬起犯罪案件,此後犯罪案件開始大幅成長,兩年內成長一倍,並且繼續以這種速度增加,到了 70 年代中期,犯罪案件每年達 65 萬件。接下來 20 年犯罪率維持在這個水準, 1992 年突然大幅滑落,速度之快一如 30 年前直線上升的犯罪率。紐約市的犯罪率並非逐步下滑,也不是溫和衰退,而是攀抵頂點後,就突然暴跌。

由上述例子可以歸納出三個特色:一、具有傳染性;二、小動作也會產生重大轉變;三、轉變並非逐步形成,而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物換星移。這三個特色正可說明麻疹如何從一個教室流傳開來,或每年冬季都會爆發的流行性感冒。三者中,第三種特色最重要,也就是流行風潮的興衰生滅都是在一夕之間,唯有這種特色存在,前兩種特色才有意義,也才能徹底解釋現代世界為何變遷如此快速。在特定的流行風潮中,萬物都能在一夕之間改頭換面,我們把這種時刻稱為「引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