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西洋史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引言 1
引言 2
引言 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明日引擎:以創意與研發贏得未來
數字的陷阱:解開 12 個數學的迷惑
隨機的致富陷阱: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
IBM風雲再起
比爾蓋茲教你透視微軟

西洋史

【類別最新出版】
你所不知道的菲律賓:殖民、獨立、叛亂,走過硝煙戰雨與黃金年代創造出的菲律賓驚奇
最後的使團: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英國史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富裕之路(BE0087)
The Wealth of Man

類別: 西洋史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彼得‧傑伊
       Peter Jay
譯者:盛逢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8月20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44頁
ISBN:957133454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推薦序 3引言 1引言 2引言 3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4

【集中居住的形成】

農業革命從約一萬年前開始,歷經數千年之後,人類經濟史展開了另一次大發展:從村落開始形成集中居住的型態。當然了,前農業社會也有村落;那時的人類由於特殊的狩獵(例如設陷阱捕捉遷徙的馴鹿和季節性迴游魚群)和採食(在特別肥沃的地點)形式,或者習慣性的貿易路線,而能夠放棄遊牧生活。但農業擴散之後,村落才成了歷史上人類主要的居住型態。一個狩獵者和採食者需要約十平方哩的土地才能維生,但即使最早期的農業,也能在一平方哩的土地上養活超過五十人。兩者的比率超過五百比一。食物供應的集中和固定,自然會形成永久的住所,也使得每個社群(亦即村落)的人口數更為稠密。狩獵、採食社會通常由四處移居的三十到五十人構成,簡單的農耕卻能養活幾百人的村落,之後,更密集的農耕加上犁田和灌溉,則能養活數千人的鄉鎮。

這個發展有助於人類開始專業分工,又因為專業分工而強化這個發展。早在村落生活之前,人類無疑已有專業分工,例如群落中受認可的成員,分別在心靈世界、藥草和其他天然材料的醫療用途、觀察天空判別節令等事務上擁有權威。但是一個村落,尤其是生產的食物多於養活各個家庭之所需時,便成了理想的處所,可讓提供食物生產以外服務的人居住並尋找市場,出售他們的服務。

如果一個村落有一百個農民,每個農民提供自己生產穀物中的百分之一,養活膜拜神明、治療病患、建造住屋或製作衣服的家庭,那麼專業分工便開始出現。村落相較於分散各處且遷移不定的群落,擁有規模大和位置固定的好處,如此專業分工才能實現。而面對巨大的外力,人會顯得無助,所以廟宇和在廟裡服事的人就成了優先供養的對象。柯丁(Philip Curtin)指出,廟宇吸引群眾,群眾又吸引想與他們做生意的人,如商人和小販。沒多久,他們又吸了引政治家。

約九千年前,農業首次出現在「肥沃新月」西部,不久後人類便在有利的地點永久定居下來。不到一千年後,在「肥沃新月」中部、接近底格里斯河的哈蘇納(Hassuna),以及較東邊的地方,人類定居於乾燥的農耕地區。他們因為貿易的觸角更遠和第一只窯燒陶器出爐,所以在新月地區的東北角建立起哈蘇納文化(八千五百年前到八千年前)。居民不只種植大麥,畜養綿羊、山羊、豬、牛,也會製作繪製精美的陶器,建造特殊的窯爐。約八千年前,哈拉夫文化(Halafian culture;八千年前到七千四百年前)取代哈蘇納文化,涵蓋新月形地區的整個北部,並由族長統治。他們累聚了大量的私人財富,包括陶器、珠寶、雕刻、燧石和黑曜石等工具。由於新石器時代和農業革命,我們得知現為伊拉克領土的這塊地區,人口從不到一萬人增加到十萬人以上。不過因為這種變化分散在九千年前到六千年前之間,所以最好稱為漸進式的變化,而不是革命性的變化。但我們不應該忽視狩獵者和採食者繼續存在的重要性,因為他們與定居的新社群互有來往,並且散播各種原料和觀念,尤其是在新月地區。

他們帶著家畜尋找新的草地。固定的遷移周期使他們能與不同生態環境的人群接觸,而且這似乎提供了重要的溝通管道。商品和觀念經由他們而流通,把距離遙遠的孤立人群連結起來。等到比較複雜的社會和文字發展出來後,這個角色才被都市專家、商人、抄寫員、信差取代。

與哈蘇納同時期,在南邊出現的薩邁拉文化(Samarran culture,八千年前到七千五百年前),首創大規模引水灌溉,在美索不達米亞中部的乾燥平原,開通運河以利定居。歐拜德文化(Ubaid culture,七千九百年前到六千三百年前)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沖積平原上耕種,在七千四百年前取代北方的哈拉夫文化,但尚未完全依賴灌溉,有相當多人仍過著半遊牧的生活。

埃利都(Eridu)等地是周邊村落的宗教中心,可能透過神職制度或者控制貿易或灌溉,而掌握特別的權力。約七千年前,它們成了第一批鄉鎮。不久之後,近東出現地方性中心,到了六千五百年前,新月地區的東端則出現了區域性中心。

這個時候,犁的發明使得生產力大為提高,人們也用到帆和製陶用的轉盤。農耕變得十分密集,村落激增,其中某些村落的神廟還越建越大。和犁的發明同樣重要的是,在六千三百年前,有一種記在泥板上的會計系統發展出來,可視為文字書寫的起源。柯洛福(Harriet Crawford)寫到烏魯克時期(Uruk period,六千三百年前到五千兩百年前)時,強調當時的變化步調加快,以及在整個人類經濟史上的重要性,「從技術面來說,這個時期的變化快速且重要。烏魯克時期可說是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最具創新和最重要的時期,遠至地中海和安納托利亞台地都感受到其影響力。」

下一次大躍進的場景位在美索不達米亞。約五千五百年前,在埃利都的北邊和西邊(仍在伊拉克南部),全世界第一座城市烏魯克出現了。它的人口可能從一萬人增加到約四千九百年前的五萬人,是幾座城市裡面最大的,並成為第一個帝國蘇美(Sumeria)的中心。我們曉得,在四千五百年前,蘇美的人口激增到五十萬大關,村落成了鄉鎮,鄉鎮則成了政治權力中心。

氣候上的變化對發展迅速也有貢獻,尼森(Hans J. Nissen)指出:

五千五百年前所記錄的氣候變化,顯示在前後兩、三百年內,經常淹沒大片土地的洪水似乎就此止住,廣大地區的洪水退了。因此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大部分的巴比倫尼亞(Babylonia)地區,尤其是整個南部,便成了誘人的永久定居新地點。

現在的巴比倫尼亞,人口遠比其他任何近東區域有史以來的任何時候都稠密。這是引水灌溉的結果之一。灌溉這種基本技術早為人所知,但以前不曾那麼有系統地使用。不過,早期的灌溉和我們一般想像中的情形相當不同。即使這個時候水退了很多,土地已經適合居住,但幾乎每塊可耕地也很容易直接找到水源。再加上巴比倫尼亞異常肥沃的土壤,因此產生了一座「天堂」,一年能豐收好幾次。

柯洛福明白指出,供水決定了永久定居新地的地點,「由於必須用到灌溉技術,早期的定居地傾向於集中在河道兩旁相當狹窄的地段內。有時三、四座鄉鎮緊鄰而立,有時則是像烏魯克那樣有一座大城市,旁邊圍繞著一群衛星鄉鎮或村落。」

世界上其他地方,也紛紛出現城市。五千一百年前,尼羅河流域出現城市;四千五百七十五年前,史諾夫魯(Snofru)第四王朝在孟斐斯(Memphis)創立埃及古王國。八千年前,印度河流域西邊的俾路支(Baluchistan)出現村落;四千六百年前,印度河流域出現城市;四千三百年前,蘇美人的紀錄顯示印度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有貿易往來。在中國,種植水稻的村落於八千五百年前到六千年前出現;鄉鎮和複雜的城堡約從五千年前出現;三千七百六十六年前的商湯時期無疑已有壯麗建築的城市。至於美洲的祕魯,在五千五百年前已有永久性的漁村;墨西哥從四千三百年前有永久性的農村。約四千六百年前,祕魯艾斯派洛(Aspero)的村落建有神廟和儀典中心,但是在墨西哥的奧爾梅克(Olmec)文明(三千兩百五十年前到兩千四百年前)之前,似乎沒有真正的鄉鎮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