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古典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精裝增訂限量簽名版)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西南聯大詩詞課
論語
莊子選


天工開物(XO0022)──科技的百科全書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古典文學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蔡仁堅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76頁
ISBN:9571316806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



  書摘 1

第一章 來認識中國傳統科學與技術

一、小引

《天工開物》,是明朝末葉江西人宋應星所寫的一本關於科學技術的書,書刊於崇禎十年(一六三七)。內容遍及:作物栽培及病蟲害、農業機械、水利工程、食品化學、紡織工業、兵器及造船工業、金屬冶煉、陶瓷技術、和其他手工藝和輕工業等等。

作者宋應星,經長時間的蒐羅和觀察,忠實地記錄了他那個時代所能見及的大部分農工業生產技術,其中,固然有時代性和地方性技術的特色,卻也承襲了中國千百年來一脈相傳的技術傳統(尤其是農業、水利技術)。這本書,可以說是總結中國近古時期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

我們今天走進《天工開物》的世界裡,就好像可以流覽到中國近古以及尚可溯至中古甚至上古的許多傳統科學技術。而在進入《天工開物》的世界之前,我們也須先獲得一些背景資料,才能真確地認識到《天工開物》所顯現的意義。

《天工開物》是中國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寶典鉅構,因此,對於中國傳統科技史,我們也應該有一些一般性的瞭解,連帶地,對於近代以及當代如英國李約瑟等學者在中國科技史上的研究成果,也應有一些知聞。從而,我們也從《天工開物》的遭遇,可以印證到中國傳統科技的許多特性。藉著《天工開物》的闡明,或許可以為我們的文化寶藏增添一份寶貝!

二、你曾聽過有一本古書叫《天工開物》的嗎?

我們中國的文化很深邃,我們中國的文化遺產很豐富,從兩千多年前起,一代接一代,有許多的書籍,匯入我們傳統的經、史、子、集四大圖書分類,而累積了多樣的、出色的、久遠的文化內容。這許多古書,經過時空的考驗,經過抉擇、經過發揚,有的成經成典,有的流行,也有的被冰存。我們所熟悉,耳熟能詳的像四書五經——論語、孟子、中庸、大學、詩、書、禮、易、春秋;如老子、莊子;或者史記、漢書、資治通鑑;或者西遊、水滸、三國。還有其他我們不熟悉,或根本陌生的,雖然經過歷史歲月的淘汰,雖然很多好書也遺佚了,仍然有這麼多的古書成籮成筐地留下來了!

從國中的國文教科書開始學起,我們在課內課外,也讀過一些古文,知道一些古書,但是可曾熟悉或者聽過:考工記、神農本草經、齊民要術、九章算術、參同契、抱朴子、靈憲、諸病源候論……這樣的書?你可會聽過有一本書叫《天工開物》?

這些書和許多其他的古書一樣,書名詰屈聱牙,有的看起來似乎琛奧難解,但是即使文言有點晦澀,我們一聽到《論語》,也知道這是本記載儒家宗師孔子的語錄,教人治學、修身、政治的道理;聽到「老莊」,便知道這是二本深奧玄妙的道家哲學書;聽到《詩經》,也能知道那是本描寫周朝人民各種生活情態的詩集。這些古書成經成典的,我們多少還存有點概念,多少知道它們是說什麼的。但是,對於什麼參同契、齊民要術、難經、洗冤錄……這樣的書,我們腦海裡可沒有什麼印象,它們是講什麼的?

有些古書教給我們生命的哲理宇宙的玄奧;有些古書教給我們文學的優美發抒人類的感情;有些古書教給我們為政的道理經濟的把握。而這些書不是講文學的,不是講哲學的,也不能講政治經濟的,他們竟是講科學技術的!屬於人文的學問,有些歷久彌新,能確實有用,有些雖然時空落伍,總有歷史價值;而這些幾世紀、十幾、二十幾世紀的科學技術老骨董,能帶給我們什麼呢?

但是,在思考「能帶給我們什麼」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有好多的疑問。

也許我們一向還不知道,古時候中國的書也有講科學技術的,科技不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嗎?民國十四年的時候,有位著名的哲學家,不是認為中國沒有科學,寫了一篇有名的《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

我們對於一般文史哲的古書還略有所知,為什麼獨獨對有關科技的古書如許陌生?為什麼世世代代的人們都在傳誦論孟老莊、史記通鑑、乃至聊齋紅樓,而斯人獨憔悴,《天工開物》之類的書少有聽聞?

三、模糊的典範

我們從小就知道「科學」,在那瓶瓶罐罐的實驗室裡,我們也漸漸知道科學所代表的力量,可以由此富強,由此救國。而我們所知道的「科學」,仔細地注意一下,也會發現,不論是化學方程式、物理公式、微積分方程式、或醫藥名詞……,都是用英文字母和一些古希臘羅馬符號,在演算或敘述。中國的物理、化學、數學教本,可以說是美國教材的編譯本;大專校園裡不論是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大量地使用原文教科書。不論是科學的語文或內容,都幾乎使我們毫無保留地、直覺地以為「科學」是貼著外國商標的舶來品。我們可以長久以來即存在著二分的觀念,把科學技術的文明歸給西方,把精神性的文明歸給中國。不是嗎?我們所習稱的中國文化,是音樂、是舞蹈、是藝術,似乎找不到可以和科學扯上關連的。

真是這樣嗎?

讓我們來回憶一下近代中國接受西方科技的一些歷程,或許就可瞭然於為什麼中國人不認識屬於自己的、包含於中國文化裡的科技文明。

約將近四百年前,以利瑪竇為首的西歐傳教士,開始來到明代的中國,這是近代西方科技文明大量輸入中國之始。

和以往的任何朝代一樣(如漢、唐、宋),中西文化的交流,是自發性的、是互惠的、是具有進步性的交流。舉一個例子,當時的大學者、也是利瑪竇的大弟子徐光啟(一五六二──一六三三),就寫了一部達七十萬言,足稱中國有史以來最完整的農書,將中國歷代的農業技術知識和當代西洋傳來的知識匯集一堂,書名《農政全書》;他也編譯了西洋傳來的水利工程知識的《泰西水法》,和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也就是說,這時候從事科技研究的學者,知道中國傳統的一套科學技術,也虛心學習西洋傳來的另一套科技。

和以往的任何朝代又不一樣,明朝是中國空前的君主專制政治之始。以八股取士,以宋儒的解說為考試的標準答案。和外國交流也倒退到閉關自守。降至有清,倒退、反動更是變本加厲。這與同時代銳意進步的西方文明比,反向的差距愈來愈大。於是,道光二十二年,西元一八四二年,西方資本帝國主義東進政策下發動的鴉片戰爭一役,中國被迫打破鎖國的狀態,也才開始警覺「船堅砲利」所將加諸其身的危機。

此後,便是近代中國一連串適應西方科技文明所帶來挑戰的改革運動。

從保守的「西學源自中國說」派,到較進步洋務派,還有調和折衷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文化的衝突,使中國人從器物技能的模仿,到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模仿,陷入一段頗為長期的掙扎。

西方的「科學革命」,是科學本身帶動的革命,是伽利略、牛頓、達爾文等一連串偉大的發明、發現所領導的。中國「尋求科學的革命」,卻是因為民族的生存受威脅、國家的尊嚴受侮辱而激起,是由政治家領導的。政治家領導的科學革命,就是一部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因為,這百多年來,中國人沒有重要的發明,爭執、學習、模仿成為這一段歷史的主要課題。

漠視科學技術,早就是我們傳統中國的一種根深柢固的文化習慣(這點我們在下一節再稍詳細討論)。再經過如此排山倒海而來的衝擊,傳統社會裡,尚存一息的科技慧命,便幾乎要斷了氣。即使勉力去調和中西衝突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只是說到器物的表象,和政經制度,而一點都不曾觸及中國科學自身。以致於經過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變法運動、革命運動、五四運動、乃至科學與人生觀論戰後的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都幾乎毫不瞭然於中國科技傳統的存在。

物極必反,漸漸也有受過西方科技文明洗禮的科技工作者,看到了蘊藏在傳統文化裡豐富的、生動的、被遺忘的科技傳統,而從事尋根的工作。章鴻釗之於地質學,李儼之於數學,張子高李喬苹之於化學,王吉民、李濤、余雲岫之於醫藥學,竺可楨之於氣象學,……。而最令人感動的是,抗戰時期主持重慶「中英科學聯絡處」的英國學者李約瑟,結合了中國學者王鈴、魯桂珍等人從事長期的、深入的、整體的《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的研究著作。特別由於後者,我們今天總算尚能一窺中國傳統科技的全貌,也經由他們的努力,世人乃能正確地認識中國傳統科技所能貢獻於世界科技史!也使一百多年來,長久處於中西文化衝突的噩夢裡的炎黃子孫,重新認識了中國文化裡所蘊涵的科技文化!

一個模糊的典範--中國傳統科技,在近代中外科技史家的努力下,逐漸地明朗起來!

四、中國有沒有科學?

在我們進入到《天工開物》的世界裡之前,如果不瞭解科技在傳統文化裡的地位,我們就無由瞭解《天工開物》在中國失落的遭遇;如果不瞭解科技從事者在傳統社會裡的地位,也就無由瞭解《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的寂寞;當然,我們如果不瞭解《天工開物》具有現實觀點的歷史價值,也就無由瞭解中國傳統科技復甦的意義。

從近代史的眼光來看,很多人看不到中國文化裡也包含有科技文明,很多人否認中國擁有科學。要解答前述的問題,我們先來看一看「中國有沒有科學?」這個最基本的問題。

中國有沒有科學?

民國十四年,北京大學著名的馮姓哲學家,在英文的《國際倫理雜誌》,發表了一篇題名為《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的文章,而說「中國沒有科學」!很多人普遍認為中國的重大發明,像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只是幾個突出而零落的發明,中國並沒有成系統的一種科技文化。

回顧一下在中西文化衝突調適的過程,科學技術無可否認是一個最重要的主角。但是在數次重大的文化、改革運動中,有許多討論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卻很少有觸及傳統科技。

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是一個「整體性的反傳統主義」的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文化革命,所以是破壞性的價值大過建設性的價值。雖然「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是其中的兩大主角,但所指的「賽先生」是純粹的西方科學。這個運動中的前進者如胡適、陳獨秀、李大釗等;或保守者如林紓、梁漱溟、章炳麟等,沒有任何人觸摸到中國文化裡的科技傳統。